八旗子弟啥事不幹也有餉銀拿,人稱鐵桿莊稼,只要大清不倒,他們的銀子就不會少。維新變法時,光緒皇帝想斷掉鐵桿莊稼,每年省下2000萬兩餉銀的支出,八旗子弟能不去找慈禧哭訴嗎?
除了一小部分達官貴人,大部分八旗子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當兵打仗可是要了命,祖宗的規矩又不讓種地和經商,再沒了飼銀,八旗子弟還怎麼活?
慈禧知道八旗早就成了一群廢物,卻也沒辦法,為了大清只好養著他們。等到民國,八旗的鐵桿莊稼自然是沒了,但對職業的限制跟著被取消,絕大部分八旗子弟自力更生,也沒見著誰餓死。不過,八旗對國家的影響力徹底消失,他們和普通老百姓沒有什麼區別。
不要以為只有中國有鐵桿莊稼,日本同樣有,而且比八旗的人數還要多。清末時的八旗子弟不超過20萬,日本的鐵桿莊稼卻有40萬,就是赫赫有名的武士。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武士跟八旗子弟一樣,只能當兵,別的職業不能做。每個武士都有相應的級別和俸祿,從一百石(大米)的低階武士,到一萬石的大名,每年都可以從大名或幕府將軍那裡領到。
明治維新打倒了幕府將軍,大名和武士的俸祿並沒有取消,也不能取消,他們才是明治維新的主力軍,刀和槍都掌握在武士手中。以前由幕府發放的武士俸祿現在轉到了明治政府手裡,差不多每年1800萬日元,佔財政總支出的三分之一。
從佔政府財政的比例看,武士俸祿(也稱金祿)是一筆比八旗旗餉更沉重的負擔,壓得明治政府喘不過氣來,遲遲無法啟動近代化建設。既然無法取消金祿,明治政府在1867年想出了一個高招——金祿公債。
按照武士的俸祿級別,由政府發放相應的公債給他們,以後便不再支付俸祿。前五年只支付利息,第六年開始支付公債的本金。公債的數額當然比俸祿要高,利息也應該夠維持武士的基本生活開銷。
有點類似於我國的買斷工齡,給你一筆錢後兩清,只是明治政府給的是債券,等於是拿1.74億日元的債券,換下每年1800萬日元的開支,每年只給點生活費,六年後政府有錢了再支付本金,30年還清,而且由抽籤決定先付給誰,如何運氣不好,那就等著吧。
對於低階武士來說,債券不能花、不能用,他們除了揮刀殺人,別無所長,只好低價賣給貴族武士換點現金。而貴族武士的金祿公債本來就高,再加上收購的低階武士債券,往往一人便有上百萬日元的公債。
由於明治政府允許以金祿公債為準備金開設銀行,一時間貴族武士紛紛投身金融業。金祿公債制度既減輕了財政負擔,又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上層貴族和武士由此聚斂起大批財富,自然支援這項制度,真正受苦的是低階武士。
明治年間的武士造反起義不止一次、兩次,但沒有貴族武士的支援,這些起義的規模都不大,很快被鎮壓。低階武士們如果不想幹苦力和農民,那就只能從軍去幹老本行,變成軍國主義的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