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19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三次會議,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宣佈了對“內閣”組成人員的正式任命。至此,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組成人員基本配齊,新中國首任“內閣”正式誕生。
中央定調——新“內閣”要充分體現“民主聯合”
“民主聯合”是中共中央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給未來的新中國政府定下的基調。1944年9月15日,在重慶舉行的三屆三次國民參政會上,林伯渠代表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在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成立以國民黨為主的、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參加的聯合政府。毛澤東稱之為“參股”。抗戰勝利後,為了實現建立聯合政府的目標,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但隨著國民黨發動內戰,與國民黨成立聯合政府的願望徹底破滅。
“參股”不成,毛澤東開始考慮“控股”——以中國共產黨為主,與排除國民黨反動派在外的其他政黨建立民主聯合政府。1947年10月,中共中央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提出:“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是國共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首次倡導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釋出了“五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2月30日,毛澤東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中說,1949年成立的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將是一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適當的代表人物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
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說:“我們必須把黨外大多數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幹部一樣,同他們誠懇地坦白地商量和解決那些必須商量和解決的問題,給他們工作做,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有職有權,使他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來。”之後,在中央赴京“趕考”途中,毛澤東對周恩來說:新中國的首屆“內閣”——政務院是一個民主聯合政府,必須安排黨外民主人士擔任各種領導職務。6月,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9月21日,新政協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其中主席、副主席7人中3人為民主人士,委員56人中27人為民主人士。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全體宣佈就職,同時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開國大典後,新中國首任“內閣”總理周恩來開始了緊張的“組閣”工作。
煞費苦心——周總理合理安排民主人士
之前,中共中央已經確定,政務院的人員基礎以華北人民政府的構成人員為主,再從其他大行政區抽調一些人加以補充。根據這個原則,周恩來首先調賀龍、陳毅、鄧小平、李富春、鄧子恢、烏蘭夫、李先念、習仲勳等人到政務院工作。同時根據“民主聯合”的原則選配民主人士。周恩來對民主人士是非常熟悉的,他們經歷各異、信仰不同、脾氣秉性差別很大,有的人對做官不感興趣,有的人對新政權心存疑慮。要根據每個人的經歷、特點和長處安排職務,周恩來總理可謂煞費苦心。
經過全面衡量和慎重考慮,周恩來初擬了一個名單,然後又多次徵詢各民主黨派和各群眾團體的意見,並得到毛澤東的認可後,終於確定了最後的名單。名單內民主人士包括:
郭沫若(副總理,當時未公開黨員身份)、黃炎培(副總理)、譚平山(監察委員會主任)、朱學範(郵電部部長)、章伯鈞(交通部部長)、李書城(農業部部長)、梁希(林墾部部長)、傅作義(水利部部長)、沈雁冰(文化部部長)、馬敘倫(教育部部長)、李德全(衛生部部長)、史良(司法部部長)、何香凝(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胡愈之(出版總署署長)……
這份名單中,4位副總理有兩位民主人士,21位政務院領導中有11位民主人士,下屬34個機構中的103個正副職中有49位民主人士,其中正職15人,充分體現了“民主聯合”的原則。
為了妥善安排好這些民主人士,周恩來做了大量認真細緻的工作。比如著名教育家、民建領導人黃炎培德高望重,社會影響很大,但民國時他多次拒絕為官,併發誓“不為仕、不做官”。在與共產黨接觸的過程中,他對共產黨甚為欽佩,積極參加政協會議,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但他覺得自己年事已高,不適合到政務院擔任“實職”。10月11日,周恩來親自登門去請他“出山”,黃炎培以自己年過七旬為由拒絕了。周恩來耐心解釋說:在新政府任職不同於在舊社會做官,現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為人民服務。黃炎培聽了有些猶豫,周恩來又敞開心扉跟他談了兩個多小時,並對民建其他領導人的任職問題徵求了他的意見。第二天,周恩來再度登門求賢,黃炎培十分感動,一口應允出任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
對於前國民黨將領傅作義的安排也很有代表性。考慮傅作義曾經在河套地區修建水利工程,有著比較豐富的水利工作經驗,因此出任水利部部長比較合適。但傅作義怕自己幹不好,經周恩來耐心細緻地說服,他同意出任水利部部長,並按照周恩來的意思,又推薦了原國民政府黃河治理委員會委員、技術專家張含英和原國民黨河北省黨部主任委員、北平市長劉瑤章。周恩來都親自請他們到水利部任職。
舉賢避親——“鄧穎超不能到政府裡任職”
在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務院近200名各級領導人中,人們驚訝地發現沒有鄧穎超的名字。當時,無論是革命資歷還是革命貢獻,無論是工作能力還是人格魅力,鄧穎超完全可以出任部長級別的職務。於是,有人去找周恩來為鄧穎超鳴不平。周恩來堅決不同意鄧穎超參加政務院的工作,他說:如果我的夫人能當部長,那麼部長的夫人就能當局長。大家認為周恩來說的話站不住腳,因為舉賢不應該避親。周恩來則解釋說:“我是政府總理,如果鄧穎超是政府的一個部長,那麼我這個總理和她那個部長就分不清了,人家會把她那個部長說的話,把她做的事當成是我支援的……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到政府裡任職。”
雖然覺得周恩來的決定有點兒“不近人情”,但看他態度堅決,不可動搖,大家也不再多說,但從心裡對他肅然起敬!對周恩來親自主持的新中國第一任“內閣”的完美組建,對周恩來謙遜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細緻周到的安排,大家心悅誠服,都感嘆道:“周恩來總理不愧為‘周(周到)’總理啊!”
來源:河北省委《共產黨員》雜誌
全面 | 深度 | 權威 | 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