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名叫文命,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
上古時期,洪水氾濫,舜帝委派禹來治理水患。禹的為人聰明機智,辦事敏捷又勤奮,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誠實可信,發聲合乎音律,舉止合乎法度,勤奮而嚴肅,是百官的典範。
禹督導治水的行程是從冀州開始;濟水和黃河之間是兗州;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東邊沿海,北邊至泰山,南邊至淮水之間的地域是徐州;北起淮河,東南到海之地是揚州;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荊州和黃河之間是豫州;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
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嶽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沙漠。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青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皆可以往來了。
大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天子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有人說禹在長江南考核諸侯功績時死的,就葬在那裡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為會稽山。(會稽就是會集考核的意思)
素材來源:《史記》
作者簡介
行如風—讀史小哥
持續更新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感興趣的可以加關注,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長河,細數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