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想到晉朝,可能想起什麼著名人物,想起陶淵明?王羲之?還是謝安?左思?竹林七賢?其實今日所介紹的也是一位晉朝名將:祖逖。
祖逖,他是東晉初期著名北伐將領。他是立志北伐,恢復中原的代表人物。當時正值西晉滅亡,北人南渡,東晉建立前後,收復故國的聲音一直在晉人中的愛國志士中迴盪,可惜的是,一次次北伐,都因東晉朝廷內部的種種原因而失敗,於是,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地支援北伐的愛國人士,最先開始北伐,並取得相當成就的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愛國志士祖逖。
提起祖逖,大家可能印象不深,可是有一個詞語,大家一定能夠想起來,這個詞語是著名的“聞雞起舞”。
據說祖逖,是在十八九歲的時候,開始發奮讀書,只四五年,就能將所讀融會貫通,博覽古今。從此,人們也開始對他刮目相看。祖逖 24歲時,與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時,這位劉琨,據說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兩人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成為了好朋友,有一次,祖逖半夜聽到雞叫,認為這是上天在激勵他上進,便叫醒劉琨道:“此非惡聲也。”然後與劉琨到屋外舞劍練武,希望將來能夠建功立業,報效國家。“聞雞起舞”由此流傳。
公元 311 年,洛陽之地因戰亂成為廢墟,此時,祖逖正帶領親族、鄰里總共幾百家人向南方逃避。一路上,祖逖將自家的糧食、衣服、藥物都拿出作為公用,並讓老人和病人坐到自家的馬上,自己則步行前進。路途中遇到散兵遊勇或土匪的騷擾,他就帶人去將他們打退。時間一久,他成了這支逃難隊伍的“總指揮”。一行人幾經輾轉,才到達了淮泗,他希望建功立業,揮軍北伐,可惜手上無兵,掌中無權,力不從心。
後來,機緣幸到,皇帝司馬睿聞知祖逖已流亡到泗口,便任命他為徐州刺史,不久,又任命他為軍諮祭酒,調駐京口。可惜司馬睿沒有能力控制整個朝廷,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面對北方中原地區大部已被漢國佔領的情況,他只能採取偏安一隅的策略。這可以說是東晉朝廷內部的悲哀。
就在此時,一心想收復失地,已是知命之年的祖逖向晉元帝進諫,要求收復中原。他說:“中原大亂,兩京顛覆,都是因為藩王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遂使戎狄有機可乘。現在中原百姓遭受異族擄掠,心懷激憤。大王如果能委派戰將北上,一定能得到中原百姓的響應,那時不僅失土可復,國恥可雪,大晉朝也能轉危為安。請陛下考慮。” 當年司馬睿登上帝位時,曾有一個收復故土、報仇雪恥的附加條件。所以司馬睿表面上接受了祖逖的建議,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並象徵性地支給他 1000 人的糧食和 3000 匹布,但卻不發給他鎧甲,並要他自己去招募兵士。
祖逖聞之,甚是欣喜,有了司馬睿的任命,這樣他就師出有名了。他只帶了跟隨他逃難而來的一百來個人,租了幾隻大船,就渡長江北上。船行至中流,祖逖站在船頭,眼望滔滔江水,不禁感慨萬千。祖逖拔出佩劍,敲著船槳,發誓說道:"我祖逖如不能廓清中原,今生絕不返渡!”渡江後,祖逖先帶人駐留在淮陰。他在這裡鑄造兵器鎧甲,招募兵士。很快就招募到 2000人。祖逖不僅善於謀略、行兵打仗,還嚴於律己。他賞罰分明,任何人只要有功,立即獎賞,決不等到明天。他北伐之舉深深贏得了中原百姓的愛戴,這也就是祖逖為什麼只憑借 2000 人的隊伍,就能北進成功的原因。
後來祖逖佔領了譙城,可此時,局勢混亂不堪,雖然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得到了收復,可惜的是,就在祖逖積穀練兵,準備進軍河北的時候,東晉朝廷內部又出現了變化,晉元帝司馬睿與王敦的矛盾開始激化。司馬睿為保住自己的地位,開始想方設法阻撓北伐。他任命力主偏安的戴若思為豫州都督,祖逖的下一步戰略計劃就受到了牽制,祖逖也聽說了大將軍王敦與鎮北將軍劉隗矛盾的加深。他深知,此時如果內亂,北伐的全部成果都將成為泡影,祖逖目睹朝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為此憂心如焚,積勞成疾,於公元 321 年 9 月病逝。
祖逖隕命,北伐無望;甚是遺憾!哀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