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世界華人宗祖之根,華夏文明之源;也是中國姓氏和中原文化的發源地,它位於天地之中,自古就是“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風華寶地。
孟州,地處河南省的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瀕黃河,處在彎彎黃河和連綿太行的拱抱之中,境內有12條河流和18座水庫。黃河從孟州境南流過,在這裡形成最寬闊地帶,成為中下游的結合處,自古又有“千里黃河大堤始於孟縣”之說。
獨特的地理優勢,造就了風景秀麗的孟州古城,從古至今,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故居就在這裡,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主人公劉錫五同志,也是從孟州大地上走出來的一位老革命家,也是一位中共元老級別的革命老前輩。
建國後,劉錫五的成就很大,他是吉林省第一任省委書記,首屆中央監委副書記,他還擔任過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部長,東北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主任等職,官至正部級。那麼,在劉錫五的革命生涯中又有哪些傳奇經歷呢?
1904年7月12日,劉錫五出生於河南省孟縣(今孟州市)堤北頭村一個富商家庭。他的父親劉肅堂深諳商道,在江蘇、安徽等地辦有鹽場、商號和藥鋪,擁有土地30畝,房舍70間。劉家擁有如此多的家產,雖然稱不上富甲一方,但在當地也是少有的富戶。
劉錫五很小就跟隨父親在江蘇淮安和家鄉的私塾讀書,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育,這為他以後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由於劉錫五天資聰慧,深得父母喜愛,父親原本想把他培養成為支撐門戶,光宗耀祖的人物,便於1920年,送劉錫五到開封比較好的聖安德烈中學就讀。
這是一所教會學校,校長是一位英國人,教學內容完全與現實脫節,管理制度也十分嚴格。劉錫五對課本內容完全不感興趣,而是對被反動當局查禁的進步書刊情有獨鍾,在號召同學共同抵制學校的奴化教育時,卻遭到了學校開除。
1924年,懷揣著對知識和光明的嚮往,劉錫五前往北平求學,進入北平新京學院補習班學習。在這裡,他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想,深受影響,並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和各種愛國主義活動。
1925年,他進入上海大學學習,參加了五卅運動,並轉為中國共產黨,從此以後,開啟了他革命生涯的新徵程。
入黨後,劉錫五擔任中共上海浦東區委宣傳部部長,參與組織了上海工人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在《民國時報》上發文,抨擊時弊,號召人們起來革命,以此鼓舞群眾的革命鬥志,而遭到了反動派的逮捕。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全國處於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革命形勢異常嚴峻,劉錫五回到家鄉從事革命鬥爭。他親眼目睹了貧苦百姓慘遭剝削和壓迫,過著苦難的日子,極其憎惡反動軍閥的橫徵暴斂,便決定組織抗捐稅鬥爭。
他帶領家鄉群眾,手握長矛和大刀舉行遊行示威,高呼“打倒軍閥”的口號,到舊政府請願示威,迫使當局停止派稅,最終取得了這次抗捐稅的鬥爭,給囂張氣焰的貪官汙吏和反動軍閥以沉重打擊,壯大了革命力量,尤其是對青年學生參加革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之後,劉錫五便奔波在河南、上海、江蘇、瀋陽、滿洲、北平等地積極開展革命工作,發展黨的組織力量,曾先後擔任過河南省委委員、軍委委員,上海法南區委組織部部長、滬西區委代理書記,中央文化工作負責人,瀋陽市委書記,中共滿洲省委職工部部長,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中共黨團書記兼鐵路總工會秘書長等職,作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0年,黨的工作仍然處於地下,北平深陷白色恐怖之中,危機四伏,劉錫五臨危受命,出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兼任全國總工會華北特派員,後又當選為中共順直省委常委委員等職,在國統區開展對敵鬥爭,發展革命力量。
1931年,由於叛徒出賣,劉錫五不幸被捕入獄,經受了五年之久的嚴峻考驗。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他始終堅貞不屈,英勇頑強,立場堅定,與敵人進行了各種形勢的殘酷鬥爭,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革命氣節。
在獄中,劉錫五還將家裡給他寄來的數百元生活費,全部拿出來交給了獄中的黨支部,用作革命經費。這筆錢不僅改善了難友們的生活,而且獄中黨支部還購買了《共產黨宣言》、《布林什維克》等大量的馬列著作和進步書籍,以供大家傳閱學習。
自此,劉錫五自己拿錢幹革命的事情,也成為了一種佳話。多年後,當上了中組部部長的安子文回憶說“黨內有兩人是自己拿錢幹革命,劉錫五為其一。”
1936年,在黨中央和北方局的多方營救下,劉錫五被營救出獄。全面抗戰爆發後,劉錫五來到革命聖地延安,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地方科科長,幹部訓練班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和組織部部長等職,協助八路軍總部朱老總和彭老總以及北方局書記楊尚昆開展華北地區的建黨、建軍和建政工作,發展和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尤其是在1942年5月24日的時候,日偽軍出動2.5萬餘人,採取奔襲與“鐵壁合圍”的戰法,對我軍駐紮在山西的青塔、偏城、北艾鋪等地,形成了包圍圈,企圖吃掉了八路軍總部和一二九師劉伯承部。
當時,除了一二九師大部已跳出外線作戰之外,八路軍總部、北方局機關、黨校、部分警備部隊近萬人仍然還沒有轉移,被敵人合圍了。
在彭老總、左權等人的指揮下,我軍將士奮勇殺敵,戰鬥從天亮一直打到天黑,打退了敵人的十幾次進攻,給予了敵人以狠狠打擊,牢牢控制住了陣地,得到了突圍的機會。可就在劉錫五帶隊向麻田東區山區轉移之時,先頭部隊又遭遇了上萬日軍的圍追堵截。
在這一危急時刻,彭老總當機立斷,發出“分路突圍,各自為戰的命令”,劉錫五和彭老總率領總部和北方局機關從西北方向突圍。在前方部隊的掩護下,劉錫五帶領隊伍,冒著槍林彈雨衝上了十字嶺,將敵人的包圍圈撕開了一個口子衝了出去,最終取得了這次突圍戰的勝利。
令人痛心的是,負責全面指揮的左權將軍,卻在指揮突圍時,遭到了敵人飛機的狂轟濫炸,不幸中彈,壯麗殉國了。劉錫五與左權共事多年,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他十分悲痛,揮淚寫下了《為左權同志報仇》的悼念文章,發表在《新華日報》上,後來彭老總率軍報了此仇。
解放戰爭時期,富有地方從政經驗的劉錫五被調往東北地區,擔任中共嫩江地委書記,中共嫩江省委書記兼嫩江軍區政委,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隊,中共吉林省委書記等職,開展地方政權建設,積極動員群眾參軍擁軍,大力發展生產經濟,組建了一批生產軍需物資武器的工廠,將其打造成為我軍作戰的大後方和物資儲備基地,為解放東北全境以及全中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劉錫五擔任吉林省委書記兼吉林省軍區政委,成為了吉林省的第一任省委書記,後又任中共東北局委員、東北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主任,為東北新政權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主政吉林省期間,劉錫五開展了剿匪反霸鬥爭,徹底清除了盤踞在吉林境內的土匪、國民黨特務和殘餘勢力,以及反動組織,鞏固了地方政權,維護了社會秩序。
隨後,他又著手恢復和發展經濟建設,開展轟轟烈烈的分田分地的土地改革運動,讓長期遭受迫害和壓榨的農民都分到了田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很快就獲得了大豐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不再過那種忍飢挨餓的苦難日子了。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劉錫五也十分重視工業的發展,尤其是發展軍工產品的生產,很快就帶來一大批生產重工業產品的工廠落戶吉林,以此帶來了其他行業的發展,還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劉錫五擔任吉林省省委書記的那些年,雖然是最為艱難的時期,但也是吉林省發展得最快的時期,使吉林省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深受吉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吉林人民親切地稱為“好書記”。
由於劉錫五的領導能力強,政績突出,後又被調往中央,擔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務委員,出任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後又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無論在那個領域,官職有多高,但他始終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嘔心瀝血,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動亂年代,劉錫五受到了巨大沖擊,遭到誣陷和迫害,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但他仍然堅持真理,始終保持對黨的無比信仰和忠誠。
1970年2月28日,劉錫五終因積勞成疾,含冤病逝於鄭州,終年66歲。1979年中共中央給予了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劉錫五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永遠在傳承和發揚,他的光輝事蹟將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