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忠烈楊家將》以後,真真是想到了很多,能在眾多古裝、戰爭、歷史類的電影裡脫穎而出,靠的也不僅僅是“忠烈”二字就能解釋得了的。
看完是一種悲壯的心情,讓人即心疼又心痛,戰前佘太君去占卜得知一句真言“七子去六子回”,我還以為是要戰死一個回來六個,原來是隻有老六活著回來的意思。
沒有特效的動作設計,七子各不相同的個性,敵我雙方各有傷亡、並不完美的結局,都讓這部電影顯得更加真實。長子楊延平顧全大局、頗有帥才,二子楊延定單純直率、力大無比,三子楊延安沉默寡言、擅長箭術,四子生性樂觀,五子楊延德精通醫術,六子楊延昭重情、懂得及時反省自己,只可惜七子楊延嗣性情急躁。各有特點的性情,是支撐整個故事更加豐富的重要內容。
楊延平為給兩個弟弟爭取時間,在和敵人廝殺時候以一敵百,最後竟是累死的,相當悲壯,被敵人用槍穿透心臟挑起來,竟然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可惜二子揚延定有勇無謀又回來救大哥,結果被敵人圍攻,慘死於馬蹄之下,楊延平當時還沒閉眼,沒有說話的力氣,只是眼角默默流淚.........
.“脾性定成敗”,本來是楊業對於七子楊延嗣的嗔怪,但是父子八人的將門風骨都是一脈相承、從未改變的。最終就連最年輕、心性最不夠成熟穩重的楊延嗣,也獨自趕到寰州城下對潘仁美高喊:“潘國丈,我這次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你兒是我殺,只要你肯出兵救我爹,我願一命抵一命、任你處置!”眼看著潘仁美以公報私、自私自利、血口噴人,盛怒的楊延嗣用長矛擲向潘仁美、意圖刺殺:雖然沒能成功、而且自己還被亂箭射死,但楊延嗣這也是一種成長與蛻變了。
這部電影裡,並沒有提及直接造成楊業戰死的罪魁禍首:王侁(shēn)。作為來自北漢的降將,楊業在重文輕武的北宋本就容易被猜忌,當與身為監軍的王侁意見分歧時,冒然出戰赴死是唯一的選擇。潘仁美,也就是歷史上的潘美,雖然最終沒有支援是失職,但是被監軍王侁掣肘也是可能性非常大的。從最終宋太宗的處理結果也能看出些端倪:武將潘美只是削秩三級,文官王侁則是被“坐除名、配隸金州”。孰是孰非已經是顯而易見了。
在這部電影裡有另一個配角,也就是遼國監軍,他的人設與北宋監軍王侁很像:不懂軍事還想胡亂指揮,自己無知卻猜忌功臣。至於這個遼國監軍的下場則顯得更符合常理:在前線被自己人、遼國將軍耶律原一刀砍死了,卻揹負“英勇陣亡、為國捐軀”的“光榮”結局,甚是滑稽。
這部電影沒有偉大的個人英雄主義,沒有偉大的愛情,講的是忠義、是忠烈、是孝文化,拋棄了以往美好大結局的結尾,是一種壯烈的結尾,好電影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