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農業生產的空前發達,為各諸侯國爭雄稱霸提供了堅挺的後援,也為後來秦漢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還為秦漢時期人們的飲食提供了豐富的食品資源,促進飲食文化向精緻化的更高層次發展。
一、餐制和飲食結構
古人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社會下層的餐制一般仍然是一日兩餐。第一頓飯稱"早食",也稱"饔",一般在隅中之前吃。隅中是指太陽昇至天空東南方向的時候,相當於現在的八至十點鐘。
而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飲食結構與商周一樣,仍然是以穀物為主食,以蔬菜、肉類、水產、果類為副食。
二、古人的主食
總的來說,商周時期的糧食作物仍是戰國秦漢時期的主食,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
(1)粟(小米)。自春秋戰國以後日益佔據主導地位,在漢代還成為口糧的代稱,如《鹽鐵論·散不足》:“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
(2)菽(大豆)。在糧食中的地位也比過去提高,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發明,改變了大豆的食用方式。過去是直接將大豆煮成豆飯吃,而大豆又是很難煮爛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將大豆磨成粉和豆漿,食用起來就很方便。
同時,大豆又是一種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黃不接之時可以救急充飢,此外,大豆的根部有豐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於下茬作物的生長,所以大豆的種植就日益廣泛。
3)小麥。同樣的道理,過去食用麥子也是採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麥飯食用,不易消化。用石磨將麥子磨成麵粉,粒食就改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種各樣的麵食,既可口又易於消化,極受民眾的歡迎。小麥又是一種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糧食作物輪作,提高複種指數來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也是解決青黃不接之時的重要口糧,於是在漢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視,大力推廣種植。
(4)水稻。作為南方主糧的水稻,雖然早在商周時期的黃河流域已有種植,但面積不大,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時期還是珍貴的食物,《論語·陽貨》說:“食乎稻,衣乎錦,於汝安乎?”可見只有上層貴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種植自然不廣。隨著秦漢帝國的建立,整個南方都歸入版圖,稻米在全國糧食中的比重也就加大。同時也促進北方水田的發展。
三、肉類食品
春秋戰國時期的畜牧業相當發達,農民們“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穀殖,則入多。”《韓非子·難二》中提到的“六畜”,指馬牛羊雞犬豬。
當然這肉食也和錦衣稻食一樣,是統治者才能終日享受,著名的“曹劌論戰”中,就大罵“肉食者鄙!”。
到了漢代,人們更加重視小家畜的飼養以解決肉食問題。在秦漢時期,鴨、鵝與雞已成為三大家禽。
此外,戰國秦漢時期的肉食中還有一突出特點,就是盛行吃狗肉。當時還出現了專門以屠宰狗為職業的屠夫。這麼多人以屠狗為職業,可見當時食狗肉之風的興盛,因此各地漢墓中經常有陶狗出土,也可作為旁證的實物。
四、水產品
魚、鱉是人們喜愛的副食品之一。
相傳為屈原弟子所作的《大招》中有“煎鱝月臃雀”詩句。“煎鰿”就是煎煮鯽魚,是當時楚國宮室飲食中之美味。
相對而言,鱉的飼養和捕撈較為不易,故鱉類比魚類更為珍貴些。如《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楚國送黿(大鱉)給鄭靈公,宋子公在靈公處看到後對人說:“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鱉被稱為“異味”,自然是難得的珍味,又是作為贈送王侯之禮品,可見其珍貴之程度。
五、蔬菜
由於園圃業的發達,蔬菜種植已經出現了商品性的生產,《史記·貨殖列傳》就指出:“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鍾之田,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可見其收入之大。種植姜韭而能發財,當然是人們的需要量大,刺激菜農們大量生產。
秦漢時期的蔬菜種類比先秦時期要多,據《急就篇》中提到的蔬菜就有葵、韭、蔥、薤、蓼、蘇、姜、芸、蒜、薺、芥、茱萸、蕪菁、襄荷、蕪荑等,其中很多直到今天還是常用蔬菜。不過,在眾多的蔬菜中又以葵、韭、藿、薤、蔥等五種食用最為普遍,故有“五菜”之稱。
六、水果
《詩經》、《禮記》等先秦文獻中記載的水果如桃、杏、李、棗、慄、梨、柿、梅、柑、橘、柚、奈、棣、棠……等,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仍是主要果樹,其中尤以桃、李、梅、杏、棗五種水果最受人們重視,在《禮記》中被列為祭祀供品中的“五果”。
除了上述水果外,還有葡萄、安石榴、胡桃、盧桔(枇杷)、楊梅、離枝(荔枝)、龍眼、林檎、檳榔、橄欖等,其中前三種是從西域引進中原的。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優良品種
上層社會還十分講究水果的食用方式:“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即夏季天氣炎熱,將水果放在冰涼的清泉水中浸泡使之透涼,吃起來自然清涼爽口。亦可想見,水果的食用在漢代飲食文化中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七、飲料
這一時期的飲料除了開水以外,主要是漿、乳、酒、茶。
當然,秦漢時期最盛行的飲料仍然是酒。許多地方以產酒出名,如廣西蒼梧的“縹清”、河北中山的“冬釀”、湖南衡陽的“醽醁”、浙江會稽的“稻米清”、湖北光化的“酇白”、湖北宜城的“宜城醪”、野王縣的“甘醪酒”、陝西關中的“白簿”等
茶是漢代才新興起來的飲料。至今為止,尚沒有發現有明確的文獻資料可以證明先秦時期已經盛行飲茶。目前最早的資料就是西漢中期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武都買荼”兩句。荼即是茶。武都在四川的彭山一帶,王褒在成都卻要僮僕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買茶。
可見茶不是到處都可得到的東西,而彭山地區至今仍是重要的產茶區,這說明彭山在西漢時期市場上已經有茶葉出售,茶葉既然成為商品,則當時必定形成飲茶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