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主旨〕
說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
〔註釋〕
(一)明明德於天下,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夠自省、自律,成為不肯做壞事的人。
(二)齊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齊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三)修身指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四)正心是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五)誠意指心意誠實。
(六)致知的意思是求得知識。
(七)格的意思是確實研究清楚。
(八)物的範圍要擴大為事物。
〔管理學今譯〕
古時候的管理者,希望世人都能夠自省自律、有所不為,成為不肯做壞事的惡人,一定會先從國家著手,設法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好自己的國家,一定會先從家族著眼,設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處,齊心協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會先從自己做起,用心改變自己的態度習慣,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會先從正心做起,使自己心無旁騖,心思端正。要端正心思,一定會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求心意誠實,一定會先使自己認識明確。希望獲得明確的認識,一定會先用心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認真地窮究物理。
〔引述〕
今日大家十分重視知識,應該進一步明白智慧高的人,知識才能夠運用得恰當,所以知識愈多愈好。智慧低的人,不能夠合理運用知識,就算擁有豐富的知識,也不過是兩腳書櫥。有時候運用錯了,反而危害人群世界,所以知識愈多愈不好。大學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格物致知,可以獲得外來的知識。獲得這些外來知識之後,必須發揮內在的誠。因為中庸說過:『不誠無物。』缺乏誠意,則一切事物都變成虛偽。虛偽的時候,所學得的知識,便不能夠妥善加以運用,也將成為無所得。一旦無所得,便不能說有什麼德行。所以古人要想明明德於天下,必須從以德治國著手,在自己的國家,施行德政。要施行德政於國家,必須先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都能夠以德相處。要族人和睦共存,必須先把自己的德行修治良好。要求自己的品德良好,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一定要先自愛。使自己充滿了誠意,然後以外來的知識,回過頭來,指導自己的感情。這樣一方面以良心判斷知識,一方面以理智指導感情,雙方面配合。“合內外之道”,才能夠真正地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