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這首小詩雖然只有24和字,但讀懂它卻不容易。
一般鑑賞文章總會說什麼“鵝鵝鵝”表達了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或者描寫鵝顏色鮮豔表達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這種鑑賞是站不住腳的,也難讓人信服。
如果說連寫三個“鵝”表明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那罵街潑婦口中不停重複的“你個xx”豈不是愛意氾濫?
如果說色彩鮮豔能表明對鵝的喜愛之情,那施耐庵筆下的潘金蓮想必就是作者的夢中情人了?
“蛇蠍美人”這一成語又造來何用?
這首詠鵝表達了對鵝的喜愛之情不錯,但絕對不是從這裡看出來的,至少不能首先從這裡看出。
那麼從哪看出來的呢?
從那個“歌”字!
鵝的聲音沉悶而不嘹亮,沙啞而不悠揚,遠遠談不上像歌聲那樣美妙動聽。
說鵝叫的聲音像唱歌一樣美妙動聽,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絕對不信的。
但是這種沉悶沙啞的聲音在作者聽起來就像歌聲一樣美妙動聽,由此可見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這個道理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一樣。
當然,這首詩的動人之處也不簡單是這個歌字,而在“向天”。
詩歌這種文體一個獨特的地方是激發人們的想象(聯想和想象本身就是閱讀詩歌的方法)。
“向天”這個動作讓人聯想到諸如馬的昂首長嘶,人的仰天長嘯或仰天長笑,這些詞語沉澱下來一種特別的意味,即這個動作帶來的是一種激昂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
尤其是和“歌”字搭配,它傳遞出來的就是那種向上的奮進的生命狀態,而正是這種強健的生命狀態體現了人們那種奮發向上的可貴品質,也是鵝這一形象的深厚內涵特徵。
這種特徵和人們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是吻合的,也正因為此,才和人們潛意識中的人生追求形成共振,從而打動歷代讀者,使之成為經典。
當然,多數讀者是處於語感狀態,即能覺得好卻說不出來好在哪,但這並不妨礙讀者們對它的喜愛和傳誦,經典詩歌的魅力也正在於此。
它正如雲中的龍,人們(普通讀者)仰望他,崇拜他,但是想要仔細窺探他的神貌,卻只能望見只鱗片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