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
“京杭對話”活動重要組成內容的
“水利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學術論壇
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
市水務局、市文物局釋出
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
海淀區的昆明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
廣源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入選啦
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
↓↓↓
昆明湖
北海
白浮泉
廣源閘
八里橋
清代自來水廠
澄清下閘遺址
共7處
昆明湖,古稱“七里泊”“甕山泊”“大泊湖”和“西湖”。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內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昆明湖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
元代始為通州漕運的水源地,金代以後逐步建設皇家園林,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和重要的皇家園林。昆明湖,北依萬壽山,南向平野。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為東湖、西北湖和西南湖,新中國成立初期,總水面面積為204.9萬平方米,其中東湖最大為125.8萬平方米;西北湖(團城湖)水面積最小為35.4萬平方米;西南湖水面積為43.7萬平方米。昆明湖是由水源工程、調蓄水庫、節制閘工程、堤壩橋樑等水利工程構成複雜工程體系,實證中國古代水利管理的高超智慧。
“昆明湖為京杭大運河提供水源,是大運河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園之初,乾隆皇帝將香山、玉泉山的水透過引水工程匯聚於昆明湖,再透過水閘、涵洞、河流等向東部輸送,最終形成了香山玉泉山-昆明湖-長河-護城河-通惠河-大運河這一立體水系,為城市供水、農田灌溉、運河漕運以及園林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優質水源。”頤和園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昆明湖水域
最早見於記載的名稱為甕山泊
也稱大泊湖
甕山泊的水源兼有地下泉水和來自玉泉山等處的泉水
《元一統志》中記述了一塊金人碑記,“庚子年十二月編修趙著碑記: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泉自山而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泓澄百頃,鑑形永珍,及其放乎長川,渾浩流轉,莫知其涯”。 從地理上考證,這處由玉泉之水匯聚而成的天然湖泊即是甕山泊,它的位置在今昆明湖迤西。
1991年昆明湖清淤時,在石舫以南、豳風橋以東大片區域內發現遼、金時代的文化遺存,似為一處聚落和墓葬遺蹟。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遷都北京後,在現今北海瓊華島處建造了一處四圍是水的豪華離宮“大寧宮”。為把玉泉山豐沛的水源匯入大寧宮,開鑿了甕山泊南通高梁河上源的引水渠道(長河的前身),甕山泊與都城水系得以溝通。
元代末期,白浮堰淤塞斷流,甕山泊水面一度縮小。明朝建都南京時,大運河停止漕運,白浮堰更是由於30多年無人管理而荒廢。明遷都北京後,漕運重開。明成化年間,因斷流的白浮堰道經皇陵,不宜再浚,遂決定改引玉泉山之泉水,透過甕山泊以接濟大運河的水源,作為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主要水源,甕山泊在此時成為北京城市的水源樞紐。
清乾隆時期對北京西北郊水系的整理,與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的興建關係極為密切。隨著暢春、圓明等大小園林的陸續建成,京城西北郊水量的消耗與日俱增。
乾隆在京城西北郊開始了大規模的水系整理工程,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修整西山、玉泉山一帶的水道和泉眼,以保障京城用水和漕運的水源暢通;二是疏浚、開拓京城最大的蓄水庫西湖,使其承納更多的水量以備應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釋出諭旨將改造後的湖泊定名為昆明湖。
西北從玉帶橋可達玉泉山靜明園
東南從繡漪橋直通西直門倚虹堂
長河——昆明湖——玉河一線
成為連線北京城與西郊諸名勝的皇家水上航線
將長河兩岸的倚虹堂、五塔寺、豳風堂、暢觀樓
紫竹院行宮、廣源閘、萬壽寺、麥莊橋、長春橋、廣仁宮
以及頤和園、玉泉山等京西曆史人文名勝串聯起來
時至今日
長河仍然在發揮水運觀光價值
大運河北京段縱貫千年橫跨六區
在北京城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廣源閘
則有著京杭大運河首閘之稱
廣源閘及龍王廟片區位於西三環內側
廣源閘路與萬壽寺路交會處
作為通惠河上游的頭閘的廣源閘
人稱“運河第一閘”
是北京大運河文化帶支線南長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
水道長河在明清時期
是皇家去三山五園水路的必經之路
頤和園和玉泉山遊覽時換乘龍舟之地
長河也是北京現存唯一的皇家水上御道
廣源閘旁的龍王廟
可以算得上北京城祭奠龍王爺最熱鬧的地方
這條航線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恢復的
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隆裕皇太后
宣佈永不遊幸頤和園起
"慈禧水道"正好斷航一個世紀
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涵蓋湖庫、閘壩等
水利遺產基本型別
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突出普遍價值
將助力本市大運河文化帶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的釋出
有助於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這些珍貴的見證北京城市發展的文化遺產
記者:謝春陽
編輯:王楠
部分內容來源: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