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藏族同胞飲食當中不可或缺的糌粑、酥油、茶葉,還有牛羊肉。很多藏漢文字的史籍,記述了藏民族飲食文化發展的過程。#頭條#
現在藏餐館宴席
西藏很早就有繁榮的牧業,今天的拉薩城,便是建立在當年稱為“牛奶壩”的肥沃牧場之上的。據藏文古籍《西藏王統記》記載,在公元世紀的雅隆部落首領佈德功傑時,“鑽木為孔,牛開荒原;導匯湖水入溝渠,灌溉農田作種植。
到了6世紀後半期,這裡“牧地與農田合為整片,湖泊星列,溝渠相通,坡上的水蓄而為池,山間的水引出使用。
(《拉達克王系》)正是這些農田牧地,為王室和平民提供了豐富的糌粑和酥油。藏王囊日松贊時,在藏北草原發現了湖鹽,不但使食物味道鮮美,而且成了當時的貨幣。7世紀的藏王松贊干布經常舉行各種盛大的宴會,“其宴賓客,必驅犀牛,使客自射殺,始分饋食。”
在這個吐蕃非常強盛的時代,西藏沒茶葉,也沒有瓷碗,據《白史》和《藏漢史集》記載,茶葉和瓷碗是7世紀末藏王赤都松芒波結時,從中原引進的。
酷愛飲茶的民族
茶葉自傳入西藏始,就深為藏族人所喜好,竟至“旦夕不可暫缺”,甚至“倚為生命”。其所以如此,是與高原的地形、氣候、飲食分成密切相關的。#茶生活#
《滴露浸露》中稱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之熱,非茶不解”為合實際。
在西藏,茶有各種做法,也有各種飲茶規矩。酥油茶是磚茶或沱茶熬到色澤紅黃時,再加酥油、鹽巴打製而成的。如打茶時加進核桃仁、花生仁、雞蛋、牛奶、茶味將更加甜潤可口,芬芳撲鼻,是招待客人的上品。甜茶,藏語稱“恰安莫”,用紅茶熬煮加入牛奶、白糖製成,也是藏族人最喜愛的飲料。拉薩、日喀則街頭,甜茶館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甚至城鎮青年,總愛在這裡消磨時光。
茶館
飲茶有茶俗,客人坐定後,女主人必取出一個珍藏的瓷碗端放面前,恭敬地把酥油茶斟上。倒茶時,茶壺輕輕先晃數次,壺底必須低於桌面。客人喝茶前,要用無名指沾茶少許,彈酒3次,表示祭奠神佛。飲茶不能太急,也不能發出響聲,否則會被譏笑為“毛驢飲水”。要緩緩吹開浮油,分飲數次,飲大半,留小半,女主人斟添上再喝。
藏族婦女在煮酥油茶
藏諺說:“一碗成仇!”所以茶飲3碗為吉利,不能喝一碗就走。
西藏人對茶具非常講究。打酥油茶的筒,多用紅樺木製成,以黃銅片箍緊,既美觀,又結實。盛酥油茶的壺,有陶壺、銅壺、鉛壺、銀壺,甚至金壺,金壺惟有D賴、B禪和世家貴族才能擁有。陶壺則是大眾喜歡的器皿,裝滿一壺酥油茶,擱在碎牛糞火灰上暖著,上蓋一塊棉片,隨時都可以飲用。
藏族人珍愛茶碗。茶碗有木碗、瓷碗、玉碗等。稍有家產的人家,總要儲存幾隻祖先留下的瓷碗這些瓷碗都是早年用犛牛或騾馬從雅安、康定或西寧運來的,一隻可值一頭犛牛。而木碗更為適用,過去是人各一碗,父子不同碗,夫妻不同碗兄弟不同碗,人到哪裡,碗到哪裡人在碗在,形影不離。
往木碗中到酥油茶
茶在西藏食品中佔有要地位,酥油產自牧區,茶葉來自其他地方。
青稞是藏族人的主食。
千百年來,使高原人種代代繁衍生存下去的主要靠糌粑。
青稞地
大麥類的青稞是雪域高原的主要農作物,常見的有白青棵,紫青稞兩種,青棵皮薄粒大,呈琥珀色,形體可愛如同珠待青稞曬乾炒熟,放入水磨磨成粉,便成了藏族人的主食糌粑。#糌粑#
白青稞紫青稞
炒青稞的過程非常複雜,也最有特色,最有情趣,甚至帶些舞蹈動作,水磨一般安裝在有相當落差的山溪河渠之間,這裡風景優雅,自成一小天地,水磨房也是鄉村人們日常交往的場所和互通訊息的來往,(小時候我們村大榆樹底下就是閒話中心)
青稞磨坊
糌粑的良伴是酥油,酥油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煉來的黃油,因系土法制造,內含水分雜質較多,營養也更豐富。
《本草綱目·獸部》記載:“酥乃酪作,與酪異。然牛酥勝羊酥,犛牛酥勝家牛酥。”
旅人最愛吃的犛牛酥油,色澤金黃,味道芬芳,味道極好,牛系犛牛與黃牛雜交品種,母編牛奶提煉的酥油更是上品,羊酥則呈白色,質量下乘。
糌粑團
在碗裡盛適量酥油茶,捆一片酥油使之融化,再倒入糌粑拌而成“瑪巴”。抓糌粑時,大拇指扣住碗邊,其餘4指不停地轉動,待酥油與糌粑拌勻便捏成小團而食,酥油加麵疙瘩、奶渣,紅糖炒成的食品叫扎麻古”(酥油疙瘩),酸酥甜美,非常可口。酥油拌米飯、人參果、紅糖稱為“卓瑪折松”(人參果米飯),在喜慶或隆重的場合才食用。
挼糌粑
往年D賴LM新年盛宴上常用來賞期貴族官員的食物,現在已出現在普通藏族人的餐桌上了,酥油和糌粑是最方便的食物。出門時,帶一袋糌粑一盒酥油、一塊茶、一口鍋,遇到有牛糞,有泉水,背風向陽的地方,隨處可以燒茶進食。
野餐場景
這是最典型的,最常見的高原野餐。
生肉和風乾肉
X藏人普遍愛吃肉,肉以犛牛肉、綿羊肉為主。藏族人只吃偶蹄類牲畜,不吃奇蹄類牲畜,如馬、驢、騾肉等。他們不愛吃山羊肉,認為山羊肉傷腎。
俗語也說:“山羊肉上不了席”。狗肉更是X藏人深惡痛絕的,罵人“吃狗肉的”,是非常嚴重的事。老輩人普遍不吃魚,這與這個民族虔信佛教、忌諱殺生有關。而且,魚往往被認為是龍或水神的化身宰殺牲畜多在初冬進行,此時牛羊正肥,有利於在高原的寒冬中冰凍。宰牛的方法,主要為悶死,目的是使血留在體內。
殺羊時先纏住4腳,然後用短刀直刺心臟。肉有生吃、風乾吃和煎、炒、烹煮幾種吃法。面對一塊新鮮的牛肉或羊腿,食者拔出把鋒利的藏刀,挑選最可口的部位,頻頻切割,並用刀尖挑進嘴裡。
常年啖吃生肉的人,技術非常熟,吃得津津有味,富有節奏。一大塊帶骨的肉,很快就被吃得乾乾淨淨,只剩一副骨架。現在啖吃生肉已逐漸減少而吃風乾牛羊肉仍然非常盛行。西藏各地氣候高寒,乾肉可以經年不壞。乾肉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個包存起來,語叫“歇考”,意即整肉腔;一種是切成1尺長1寬左右的肉條,掛在雪風裡吹乾。
風乾犛牛肉
X藏最著名的乾肉產在羊阜雍端邊,稱為“羊卓幹索”,酥油椒鹽粉,吃一次準讓你終生難忘,過去貴族每年都要舉行幾次,現在平民在節日裡或者遇到喜慶之事酒宴的習俗,近幾年在拉薩居民中尤為盛,食品的烹飪方法,菜的多少,與地位、財力以及賓客的身份很有關係。
藏餐菜餚有風乾肉、人參果糕、炸牛肉,辣牛肚,灌腸,燉羊肉等;主食有酥油糌粑,奶渣包子,藏式包子、藏式餃子、麵條,油炸面果等等。漢餐在藏區也非常流行,尤其是川菜,最盛大的宴席被稱為“甲索留九傑”,藏餐十八樣,20世紀以來,西餐西點也進入了高原雪城,過去不少貴族之家還專門聘有西餐廚師。
酒宴主要飲料是青稞酒。
酒用青稞釀成,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先將青稞洗淨煮熟,待溫度稍降時加入酒麴,用木桶或陶罐封好,讓它發酵,兩三天後,兌上涼水,再過兩天便可飲用,青稞酒色澤橙黃,味道酸甜,酒精成分較低,類似啤酒,青稞酒講究“三口一杯”,先喝一口,倒滿;再喝一口,再滿,斟滿乾一杯,一般酒宴上,男主人和女主人都要唱歌敬酒,盛大宴會上專門有敬酒的女,藏語稱為“衝雄瑪”她們身著最華貴的服飾,唱著最迷人的酒歌,輪番勸飲,直至客人醉後為止。#酒#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