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一些有關現代詩的文章,一些“著名詩人”,還有他們的“著名作品”,漸漸地進入了我的視野。作為一級作家、特殊津貼享受者,雷平陽必然是其中的一員。前面已經寫過有關他的兩篇文章,今天,還得再寫一篇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搜尋過程中,無意間看到了雷平陽的一首詩《殺狗的過程》。這首詩讀了之後,可以用“觸目心驚”四個字來形容。但更讓我觸目心驚的,還是有關這首詩的評價。早在幾年前,這首詩就引起過巨大的爭議。從結果來看,顯然是“正面”佔了絕對上風。
不少人對這首詩都採用了正面的評價,說是深刻地刻畫“人性”的一首著名詩篇,是“寫作的良知”。而反對的聲音,現在幾乎沒有了。這到底經歷了什麼?既然是爭議,那就應該有正有反啊?為何現在只剩下了一邊倒的支援的聲音了呢?
這首詩已經被很多人奉為了經典,甚至有不少人專門寫了學術論文,來分析評價這首詩。這就是現代詩的方向?所以,我忍不住要寫這篇文章了。當然,我的聲音很微弱,估計不會有任何作用,但還是要寫下這篇文章。
這首詩僅僅是“殺狗”嗎?好像是的,但又好像不全是。這裡面有兩個以“像”字開頭的“比喻”,還有那不多不少的“5次”,顯然不是隨隨便便寫出來的。這些在隱喻什麼?要表達出什麼意思?
誰也沒有規定,詩只能寫美好的東西。杜甫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寫過“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李紳寫過“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還有先秦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等等。
雷平陽的這首《殺狗的過程》到底反映了怎樣的“人性”?“主人”的殘忍、虛偽、冷漠,還有“狗”的愚忠。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想讓人知道,這首詩不僅有大量支持者,其實也是有大量反對者的,免得給人以一邊倒的形象,以為這就真的是一首“經典好詩”了。
其他的話,我就不想多說了。雷平陽是全國“四個一批”人才,雲南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享受者、雲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雲南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他的地位、名聲、才華,顯然都不是我等平庸之人可比的。也許,他是“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希望後來的那些詩人們,不要堅定地認為雷平陽是“著名詩人”,一味地模仿雷平陽,不要老去找《殺狗的過程》的“好”。有些東西,是模仿不來的,“畫虎不成反類犬”,那可就真成了“殺狗”的過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