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輔生,男,陝西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人,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劇協會員,劇協陝西分會會員。
1924年出生於一個貧寒農家,幼年飽經憂患,備嘗艱辛。11歲時父親病故,母親改嫁,為謀生路,投身梨園,先入李正敏的“正藝社”,時名王泥潮。翌年至蘇育民領班的“三意社”坐科,排入“輔”字輩,易名王輔生。師承王德榮、高正保、徐元民等前輩名家,主工彩旦,兼演丑角、老旦,戲路甚寬。大丑、小丑、老醜均駕輕就熟,尤精彩旦,名滿西北。
王老天賦聰敏,好學不倦,基本功紮實,表演技藝全面,善於將豐富的人生閱歷與深厚的生活積累熔鑄與所創造的藝術形象之中,在鍥而不捨地打磨錘鍊中繼承創新。尊崇傳統而又不泥古法,博採眾長而能自成一家。尤為可貴者,颱風嚴謹,演技規範,注重人物內心刻畫,極少丑角行發噱賣弄之詬病,以力求自然質樸、分寸適度為要旨。所演各類角色,無論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刻薄、憨厚與刁鑽、本分與貪婪、詼諧與機趣、幽默與諷喻等,都能依據角色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匠心獨運、精細處理,把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格外傳神。可謂醜中盡現藝術美,格調高雅不流俗。
幾十年來,物換星移,時變序遷,王輔生一直堅持在“三意社”工作,成為該社棟樑,1987年在秦腔演員首次評定職稱時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在迄今72年的藝術生涯中,演出劇目多達百餘部,他演丑角活靈活現,逼真傳神,常常是喜氣滿臺、笑聲滿座,劇場效果十分熱烈。群眾誇獎說: “王輔生把醜真個耍神了!”曾被譽為“中國戲曲的卓別林”、“秦腔媒旦宗師”。
據不完全統計,王老曾經演出的劇目和角色有:
《看女》中的柳氏(婆婆);
《小姑賢》中的姚氏(婆婆);
《拾玉鐲》中的劉媒婆;
《玉堂春》中的老鴇、崇公道、禁婆;
《八件衣》中的花仁義;
《打虎記》中的李紅眼;
《化墨珠》中的小書童;
《義責王魁》中的張千;
《撲吃送親》中的小花子施德;
《九件衣》中的喬三;
《紅娘子》中的盤馬王二;
《審誥命》中的唐知縣;
《臥薪嚐膽》中的醜兵甲(侮辱越王的);
《龍鳳呈祥》中的蔣欽;
《勸新郎》中的阮氏;
《楊門女將》中的楊洪;
《烙碗計》中的馬氏;
《牧羊卷》中的宋氏;
《江姐》中的敵偽警察;
《羅漢錢》中的五嬸;
《窮人恨》中的胡萬富(地主);
《白毛女》中的穆仁智;
《二巧離婚》中的張二孃
其中,《看女》、《小姑賢》、《拾玉鐲》、《審誥命》、《荒郊義救》和《勸新郎》為王老的代表劇目和“王派”藝術的精髓所在。
作為一名深受觀眾愛戴、在秦腔界享有盛譽的丑角大家,王老畢生堅守“從業先修身,藝精徳更高”的信念,作風正派,嚴於律己,謙和待人,尊重同行的,善於藝術合作,無門戶之見;他認真鑽研藝術,技術訓練從不間斷,真正做到了“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從而在舞臺上永葆青春;他顧全大局,服從組織分配,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對待工作從不挑剔,既勇於承擔主角挑大樑,更樂於接受雜角與配角,高尚的職業道德堪為表率;他熱愛人民,情繫百姓,克服家庭困難,堅持上鄉演出,從不計較生活條件,不拿架子不擺譜,對待觀眾如親人,即使在退休之年,仍熱衷社會公益事業,踴躍參加救災、扶貧義演,為構建和諧社會不遺餘力;他扶植新人,提攜後學,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傾心傳藝,不求索取,為省內外劇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彩旦和丑角演員,80多歲的時候仍然堅持舞臺演出,可謂老樹蔭濃護新枝,春風桃李滿天下。範言井行,輝映日月;高風亮節,光照天地!
2007年12月15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3歲。王老去世後,戲曲界的新老演員和知名人士等為王老舉辦了追悼會,並進行追悼演出!
如今,王老人雖做古,藝術尚存,他那高尚的藝風藝德和精湛的舞臺演技“三秦”人是不會忘記的,是值得我們現在的演員學習的。王老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願“王派”丑角藝術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