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文化的把握。比如我們活在現在這個世界,不能脫離。但是要調節它,處理它,既不脫離,也不隨流。從某種角度說,就會丟掉很多煩惱,很輕鬆,心輕就靜,琴就能彈好。
——林友仁
田青先生為《林友仁古琴曲集》所寫序言
當今世界,就像一口沸騰的大鍋,熙熙攘攘,喧囂跌蕩,似乎人人都在奮鬥、拼搏、掙扎。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總繃著的弦是要斷的,於是,散淡便成了一種奢侈。
說散淡是一種奢侈,不僅僅因為散淡的稀缺性,更因為忙碌慣了的人,他想散淡,一時也散淡不了。所以,能散淡是一種福報。
那麼,什麼是散淡呢?簡單說,散淡就是身心的放鬆,就是讓你在時間的流逝中暫時忘卻俗世的名利、爭鬥、煩惱,享受久違了的寧靜;就是讓自己重新面對本初的自己,迴歸初心。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聽林友仁的古琴,是讓你學會散淡的捷徑。
林友仁,當代著名琴家,祖籍臺灣,1938年生於上海,1956年始習琴,啟蒙於金陵派琴家夏一峰,師承廣陵派劉少椿,在國樂大師衛仲樂指導下,於196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其間,他還曾先求教梅庵派琴家劉景韶、川派琴家顧梅羹、沈草農等先生。聽他的琴,你會突然發現那個加在“琴”字前的“古”字有道理,明白為什麼“琴”有千種萬種,唯獨這種七根弦的琴叫做“古琴”!你甚或能感覺到不但琴是“古琴”,彈琴的人也興許就是“古人”。
林友仁一直主張古琴不僅僅是一件樂器,它還是中國古代士人修身養性、與天地交通的利器。孔老夫子認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他老人家是以琴“絃歌”而教化人生的。中國的禪宗主張“住心看淨”,認為只要你做到了心中清淨,不起慾念,就會“菩提影現,心水常清”。
用這樣的心去關照宇宙萬物,便如秋潭映月,了無掛礙。而中國古代的道家則提出了“大音希聲”這樣透徹的哲學觀和天才的美學觀。主要是在禪宗與道家影響下的中國曆代琴家們因此認為,只有“淡泊寧靜,心無塵翳”,才能“與論希聲之理”。明代的徐上瀛在其著名的《溪山琴況》中說:“古人以琴能涵養情性,為其有太和之氣也。故名其聲曰‘希聲’。未按弦時,當先肅其氣、澄其心、緩其度、遠其神,從萬籟俱寂中,泠然音生。”
林友仁的琴,得其道,傳其風,承其氣。也正因為他在數十年的操縵生涯中安貧樂道、堅守做人交友的底線,淡泊名利,不與人爭,只把彈琴作為聞道修身的功課,作為自己和天地、自然、古人交流的管道,因此,他的琴藝才能超凡脫俗,清雅自然,有一種難得的隱逸之風、清麗之氣。此次將他十多年前在英國錄音出版的古琴曲在國內重新出版發行,“泠然音生”,會讓我們在喧囂浮躁的塵世間享受到一點散淡、體會到些許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