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墓葬的傳統一直承襲下來,古代的王公貴族在去世後更會埋葬大量金銀財寶來作為陪葬,而皇陵中的陪葬物品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今天,來說說,我國唯一一個被公開發掘的皇陵-定陵挖掘的血淚史。
1954年10月,由郭沫若等聯名的關於明長陵的挖掘請示被呈交到中央,內容如下:
但對於建國初期的考古學者來說,陵墓挖掘都是“新手”,朱棣墓位長陵於十三陵之首,其陪葬物之豐也是可以想象的,思來想去,發掘隊伍決定先找一個規模小的皇陵來試試手,最後敲定了定陵,也就是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與孝端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墓。
1956年5月17日,發掘工作正式展開,考古隊員王啟發第一個挖出了定陵的第一鐵土,王啟發後續也被譽為“定陵挖掘第一人”。由於帝王陵墓封土較厚,後續又僱傭了60多個村民一起挖掘,在進行到第10天左右的時候,在地下4.2米,發現了墓道的磚牆,塵封多年的定陵也即將開啟。
定陵開啟後,陪葬物之豐,讓考古隊員不禁咂舌,尤其是宮廷御用的絲織品,可以說的是上乘之作,其中有一件袞服龍袍,這種制式的服裝一般都是出席最隆重的典禮皇帝才會穿著,而這件龍袍是用緙絲製作的,因緙絲工藝複雜,成本高昂,即便是一個熟練的織工,一天也最多隻能完成一寸,所以在朱元璋時期就被明文禁止了。
皇帝穿的長衣緙絲面料的衣服,需要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才可以紡織而成,由此可見,萬曆皇帝這件龍袍是多麼珍貴,除此之外,還有皇后穿著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也是無比的珍貴,但是由於技術不成熟,這些珍貴的絲織物,隨著氧氣的進入,瞬間灰飛煙滅,考古人員也只看了一眼。
定陵挖掘一共出土各類器物三千多件,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些器物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和金冠等等,其中出土的金絲翼善冠,堪稱是國寶級的文物,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出土的皇帝金冠。
另外還同時出土了四頂鳳冠,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都堪稱古代工匠造詣的絕佳之品。
但定陵的挖掘也一直被稱為中國考古史的災難,為何出土如此多的文物還被稱為“遺憾”呢?
首先是,關於絲織品的儲存,導致一大批珍貴的絲織物被損壞。當時精於此道的沈從文在看到文物儲存的手法時,發現絲織品全部是背面放置儲存,氣得拂袖而去。
其次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在開啟後就被隨時丟棄到了山溝之中,結果被當地村民哄搶,導致文物的嚴重流失。
再次是,帝后的屍體在出土中,本可以作為研究的物件,結果被抬出墓門後焚燒。
最後是,在整個帝陵開啟的文獻資料由於儲存不當,導致原始資料有所遺失。
但隨著定陵的開啟,也彌補了我國曆史上對皇帝陵墓的玄宮結構,包括磚隧道、石隧道、金剛牆、隧道券、前殿、中殿、後殿、左配殿、右配殿等等各處結構,有圖樣有文字,結構描述準確、記載詳實,也給我國考古歷史做出重要貢獻。
但定陵開啟後,中國考古也有了個默契的約定,就是隻做保護性挖掘,再不開啟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