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自信就很頭疼,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在一件事情上碰壁了就不願意再嘗試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願意挑戰自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冒尖?為什麼。
爸爸媽媽別擔心,孩子不自信可能是因為進行了錯誤的歸因,爸爸媽媽應該瞭解歸因理論,正確引導孩子。
歸因理論可分內因和外因,受主觀影響,也受外部因素干擾
歸因理論其實就是人們對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下意識做出主觀上的解釋,也是人們對世界形成的自己的判斷。歸因可以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內部歸因
內部歸因有分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可控的內部歸因就是人們自己能主觀控制、改變的因素,比如說孩子在一次考試中失利了,這時候可控的內部歸因可能是孩子最近沒有努力。
而不可控的內部歸因就是人們自己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的因素,還是孩子考試失利這件事情,如果這時候歸因為不可控的內部因素,原因就是孩子沒有學習的天賦、孩子不是學習這塊料子。內部歸因往往會讓人從自身找原因,獲得成功會更加開心,如果失敗了也會更加傷心、沮喪。
外部歸因
外部歸因同樣分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可控的外部歸因就是外界中人類可以控制的因素,還是孩子考試失利的例子,如果歸因為外部中可控的因素,可能原因就是這次考試難度太大了。不可控的外部歸因是人們無法控制的外界因素。
比如說天氣、運氣等,如果把孩子考試失利歸因為外界中的不可控因素,那麼我們可能認為是孩子這次正好碰到的全是不會的題,運氣不好。經常進行外界歸因,孩子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挫折都會大大降低。
錯用“歸因效應”會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懷疑自我,產生沮喪心理
習慣性錯誤的歸因總結
如果經常進行內部歸因,孩子感受到的挫折更比進行外部歸因更強烈。這很好理解,如果孩子失敗了,爸爸媽媽不考慮這件事情失敗的客觀原因,只考慮問題是不是出在孩子自己身上,那麼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
心思細膩敏感的孩子會更容易進行內部歸因,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為這些孩子經常懲罰自己,每次失敗都想要用懲罰自己、審判自己的方式來使自己進步,可是,有些事情不是孩子改變自己就能做成功的,這樣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
高目標低迴報
有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壓力,比如說老師和同學的期望、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以及爸爸媽媽給孩子設定的目標。爸爸媽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平凡的,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很多爸爸媽媽會給孩子設定較高的目標,這種目標也會慢慢根植在孩子的心底。
可是,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孩子也會遇到挫折,如果孩子得到的結果和期待中的結果相差太大,那麼孩子也會覺得沮喪,如果受挫太多,孩子也會慢慢變得不自信,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習慣性的批評
大家小時候可能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為什麼只有你這樣了?為什麼別人不這樣?大多數家長會和孩子說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思想,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讓孩子反思自己錯在哪。
當孩子受欺負時,讓孩子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當孩子失敗的時候,乖孩子最近不努力……這就是進行了錯誤的歸因,爸爸媽媽對孩子批評太多,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巧用“歸因效應”,可改善孩子自卑感,重拾信心
首先,引導孩子正確歸因
爸爸媽媽要糾正自己給孩子灌輸的錯誤的歸因思想,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要只揪著孩子自己的問題,也要讓孩子知道,失敗也是有客觀原因的。讓孩子反思自己固然沒錯,可是如果一直強調孩子自身的原因,很容易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
如果孩子考試失利了,孩子很沮喪,爸爸媽媽就不要再一直批評孩子不寫作業只玩遊戲了,而是應該幫孩子客觀分析,讓孩子擁有對的歸因思想。
其次,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挫折,孩子也是一樣,孩子還那麼小,經歷的事情也不多,所以不管是失敗還是犯錯都是正常的,爸爸媽媽不應該以成年人的視角評價孩子的行為,而應該給孩子多一些理解、關懷。
爸爸媽媽應該經常鼓勵孩子,如果孩子考不好,爸爸媽媽應該指出孩子的努力,讓孩子知道不全是自己的問題,並且相信自己總有一天又見到成效的。經常讚美孩子、鼓勵孩子,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筆者認為:大部分人都會犯一種錯誤,就是高估自己,相信自己是天選之子,爸爸媽媽也是這樣,爸爸媽媽愛孩子,覺得孩子是與眾不同的,因此會對孩子寄予厚望。
這是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我們不應該批評,但是,爸爸媽媽可以愛孩子、相信孩子,但是不應該將這種愛變質,不應該給孩子壓力。如果爸爸媽媽經常給孩子壓力,孩子也會很難受。如果犯錯了,孩子會更加難過,會更願意懷疑自己。
孩子經常進行錯誤的歸因,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因此,我們會看到不自信的孩子不敢出頭、經常懷疑自己。爸爸媽媽應該糾正孩子這種錯誤的歸因方式,引導孩子正確地分析事情的原因。只有正確地歸因,孩子才能和自己和解,更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