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為什麼家境殷實培育出優秀兒女的機率更高?
回覆:現代孩子學習成長真正的起點:家庭。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物質都必須從外界攝入養料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因此,生命對自然物質迴圈體系具有主動調劑功能。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級哺乳動物,自然生命體系之中唯有人類進化出了成體系的抽象社會文明成果、唯有人類具備透過大規模同類分工協作改造自然物質組合形態的本領、唯有人類透過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給結構......但是,人類社會生存並未能突破自然“生存食物鏈”的束縛,現代人類嬰兒從出生大長大成年離不開進食物質營養和補給精神養料。
出生之時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什麼可以為自己提供營養補給、不知道誰是同伴&誰是敵人<—>經過現代人類社會成長教育,成年之後會製作各種生產勞動工具、懂種植糧食、能飼養動物、會加工生活日用品&食品、善探索自然宇宙,人類嬰兒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心性可塑性最強者、教育亦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複雜的綜合行為藝術。同時,人類社會物質生活越繁榮,家庭經濟實力對孩子學習成長的綜合影響越大。
《偈頌六首其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緣屋棟。達磨大師不會禪,歷魏遊梁乾開啟。”全詩充分闡述了生理遺傳、原生家庭、社會環境對個人生命成長走向的核心影響作用。的確,自然生理遺傳基因決定了所有生命物質的基本成長形態,每個人的身形、樣貌、體態特徵均有自然生理基因決定;家庭則是每個人類生命成長髮育的基本盤,原生家庭的社會生活地位是每個孩子學習成長真正的“起跑線”;農家子女接觸最多的就是自然風景、城鎮孩子時常看見的多是人造高樓大廈,社會環境決定每個孩子一生的成長大勢。
家庭是每個孩子學習成長真正的“起跑線”。
一、家長是孩子生命旅程中的啟蒙老師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家庭環境裡就會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家庭環境裡也就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家庭環境對個人學習成長綜合影響的重要性。出生在中國的孩子講漢語+寫方塊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國的孩子講英語+寫ABC+使用刀叉、商人家孩子從小就研習經營+農牧家孩子從小就練習種植&養殖......每個孩子都赤條條地來到人類世界,TM不帶一絲牽掛、不帶任何成熟的人類社會生存技能、不帶任何民族文化信仰屬性,每個孩子都必須出生之後在父母的輔助協調下慢慢研習人類社會生存技能。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意思是說,從小養成的習慣,會變成一種合乎他天性的能力。可見,早在二千多年以前,中國先賢就已經意識到兒童早期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兒時形成的人生性格特質將伴隨每個人一生,父母則是孩子性格特質養成的核心引導者。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顏氏為了給孔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變賣了家產,帶著孔子從魯昌平鄉陬邑搬至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為了教育孔子,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到自己的新家。為了解決貧困的生活,顏氏在家裡辦起私學,收了五個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教授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課程,同時也教當時的禮節、儀式。每個學生的學資為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生活基本有了保障。孔子在跟班學習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善於思考,記憶力超群,不但是母親的小幫手,還給同學進行輔導。當孔子學完了全部啟蒙課程,顏氏就關閉了學堂,把孔子送到魯國最高學府“庠”學習,這裡有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可以接受到最嚴格的教育。在此期間,顏氏一有機會便帶領孔子拜見名人,增長見識。由於孔子母親擇良定居,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她以不俗的眼界、高尚的德行影響著孔子,把堅強、正直、勤勞的品質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傳達給孔子,將自己對教育的遠見卓識告訴給孔子,將她感受到的幸福和快樂傳遞給孔子,在潛移默化中成就了一代千古聖人,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出了一位思想家、教育家。
二、家庭是孩子學習成長旅程中唯一長線“投資者”
現代人類市場經濟大環境下,農業、工業、服務業...各行各業都興旺發達。但是,人類社會無論何時最好的行業都是人口生育,因為人是一切人類社會消費財富的初始締造者和最終使用者,有人的地方才有現代農業、有人的地方才有現代工業、有人的地方才有現代服務業。同樣,人口生育也是現代人類社會中真正的長線投資專案,家庭只是孩子學習成長旅程中唯一的長線“投資者”。
《管子·權修 第三》:“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
譯作: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五穀;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樹木;作終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種穀,一種一收;種樹,一種十收;培育人材,則是一種百收的事情。如果我們注重培養人材,其效用將是神奇的;而如此舉事收得神效的,只有王者之門才能夠做到。
種五穀,一年即可收穫;種樹,十年可得木材;辦教育,就必須需要做長期投入打算、可能百年之後才能真出人才。因此,教育工作非常考驗人類的毅力,一方面施教者需要有定力【現代職業化之後的學校教育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學習者需要毅力持續好好學。因為,教育工作不比工業標準化生產,加入原材料數小時便能得到質地統一的產品,現代家庭培育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可是需要耗費20年以上的漫長時間。
鏟屎&倒尿、洗衣&煮飯、陪伴&教育...輔助孩子學習成長是人類社會生產勞動過程中歷時最長、需要調集資源最多的綜合行為實踐活動。如果說現代人類社會真正存在長線“投資者”,那一定非家庭人口生育莫屬。因為,農業投資按季節收穫、工業投資三-五年得收穫,而人口生育則是為自己的合法私有財產培育接班人,幾乎沒有家庭會拿著賬本和孩子計算投資回報的事情。
三、家長是孩子學習成長旅程中的唯一全程導遊
0-3歲的孩子幾乎全由家長管、3-6歲的孩子幼兒園代管一部分時間、6歲以上的孩子學校輔導文化課業......在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馬拉松”之旅家長是唯一的全程導遊,孩子到哪兒都是家長的心頭肉、到哪兒累了+困了+受了委屈都唯有家門時刻敞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將於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明文規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國家工作人員應當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履行家庭教育責任。各級人民政府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家庭教育工作專項規劃,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和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將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鼓勵和支援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導。
孩子在成長生活中遇到問題,終極解決方案是找家長;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一切後援工作屬於家長;為孩子學習成長打地基的是家長......家長是人類社會中從業人數最多的工作崗位,是唯一有勞動付出但無法即時獲得收益還需“倒貼”的工作崗位,也是現代人類社會為數不多無法頒發職業資格認證的勞動分工形態。
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千百年來,人類嬰兒出生之時的狀態並沒有改變,人類嬰兒剛出生之時依然不能控制自己的軀體、依然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依然不能自己確保安全......但是,今天人類嬰兒出生之後1歲左右就能使用“母語”、6歲左右即能夠模仿字跡寫出許多人類文字、30歲之前便有機會成為各個人類社會生產勞動領域的“專家”,這一切都是現代人類家庭生活環境被改善帶來的傑作。因此,現代孩子學習成長真正的起點:家庭。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