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考古學家、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卜工的新書《禮證中華》由故宮出版社出版。該書記述了卜工從求學考古到踏上研究之路,再到形成個人研究思想的全過程。書中,卜工重點著墨,詳解了古蜀文明。
用古禮的理論全面分析古代遺址
《禮證中華》超33萬字。前半部寫求學悟道,記錄了“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創作前的學習經歷。後半部是禮證中華,多是作者新近的研究體會和論文成果,記錄的是“文明起源中國模式”理論的時間、應用和升級的內容。
“百年考古證明,珍藏在中華沃土中的古禮遺存是周禮的先驅,是中華禮制的源頭。”卜工認為,古禮有涇渭分明的兩個系統,相互影響的多個型別,超級工程震古爍今,神聖祭典感天動地,制度創造獨領風騷,禮教天下傳播有序,這就是早期中國的歷史邏輯。“禮制的發生發展、成熟完善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獨特經歷,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基本脈絡,是中華文明核心特色的認識,是《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首倡的理論邏輯。用古禮的理論全面分析具有歷史座標意義的古代遺址,透過實戰性的經典案例推進中華文明深度研究,精準解讀古禮世界,是我始終堅持的實踐邏輯。”
金沙講壇,迎來“一生中最重要的講演”
卜工是成都的常客。最近一次來蓉是在今年9月,卜工參加“中國考古百年活動之紀念金沙遺址發現20週年國際學術會議”,登臺講述了他所理解的“金沙模式”。
而卜工與三星堆、與金沙的結緣,要追溯到2017年底。當時來蓉聯絡工作業務的卜工受邀從早期中國的角度談談對三星堆文化、對金沙文化的認識。“可是,在‘滿天星斗’的體系中,我最不熟悉、最缺乏想法的就是古蜀文明。”卜工表示,“因為缺乏文獻的資訊,古蜀的傳統與中原地區又完全不同,出土的很多青銅禮器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難度係數因此很高。”翌年,再度來蓉的卜工又被問及此事,“我看實在是沒道理再推託,便硬著頭皮應允下來”。卜工說,“因為我是專搞古禮制度的,過去的很多觀點也需要驗證,學術攻關必須知難而上”。
經過兩個月的分析和思考,他終於從玉璋圖案中發現銅人頭像性別區分的關鍵線索,青銅禮器的列器套件制度和祭司集團的存在,從而找到了解讀古蜀文明的切入點。在卜工看來,古蜀文明太有挑戰性,祭祀坑的器物太有故事性,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為時間關係,只能圍繞祭祀坑器物特徵、組合意義和場景再現,從禮制型別的角度加以分析,顯然,這是我的獨門武功,不會重複前人的研究。”2019年3月2日下午,成都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卜工迎來了他認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講演”——金沙講壇10週年紀念首講,“會場上座無虛席,但又鴉雀無聲,沒有一點喧譁,大家跟著我思路,走進了古蜀文明的記憶深處。”
三次造訪,形成認識三星堆的“三部曲”
卜工坦陳,從2019年金沙講壇到2020年天府論壇,再到今年5月到訪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三次造訪形成了認識三星堆的三部曲:“一是從銅人頭像的性別分析入手掀開祭司隊伍的神秘面紗;二是從埋藏順序和器物組合特徵復原出祭祀物件、祭祀主體和祭祀舞隊的豪華陣容;三是從銅人面具的列器序列確認軍功等級的存在與物化標準。終於敲開了塵封已久的古蜀大門,取得重要突破。”
卜工認為,三星堆2號祭祀坑掩埋著古蜀王國祭祀大典的鮮活場景,珍藏著古蜀王國鮮為人知的輝煌歷史,濃縮著古蜀之魂的文明之光,三個巡遊方陣,兩套參與人馬,一支隱喻舞隊,將《左傳》的“在祀與戎”與古蜀的“前歌後舞”等先秦文獻的經典融為一體,生動地再現國家級別的祭祀大典,巔峰時刻的燦爛輝煌。“毫無疑問,這是解讀古蜀文明、恢復長江文明歷史記憶,全面認識中華文明的要義與精髓,是深刻認識禮制的發生發展、成熟完善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獨特經歷,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基本脈絡,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特色關鍵所在,其意義遠遠超出三星堆祭祀坑的本身。”
【名詞解釋】
何謂“三件套”?
在眾多青銅禮器中,“三件套”制度最為搶眼。何謂“三件套”?普通“三件套”是指3個形制完全相同,或一模一樣的器物作為一組出現。例如,三星堆3件銅跪人是典型的一個普通三件套;六件方向盤形器是2個普通“三件套”。特殊三件套是指具有發展演變關係的3件器物為一組出現。
三星堆2號坑銅獸面是3個特殊“三件套”的頂級配置,每一套都有從小眼到大眼,再到大眼大下巴的變化特徵。中華傳統的“三拜九叩”的動作大禮,正是3個普通“三件套”的社會行為延申。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段禎 供圖 受訪者 編輯 李旻 校對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