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書本喬 助教丨木槿
“媽媽你別不高興,我以後不敢了”,“我不敢反抗,我怕他會生氣”,“給姐姐吧,我不要”,“我怎麼都行”……
作為父母,是否聽到孩子這樣與您對話?
大人們會覺得孩子的妥協和遷就是一種乖巧,殊不知過度的妥協遷就其實是“討好型人格”的表現之一。
一、討好型人格的特點,你的孩子中招了嗎?
心理學上將“討好型人格”定義為: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這種孩子多敏感自卑,易被他人情緒左右且自我壓抑。
久而久之,要麼孩子徹底習慣了這種隱忍,成為不會反抗不敢爭取唯唯諾諾的人,即使長大了進入社會,也會因為被“包子”性格平添許多委屈,錯失很多機會。
要麼孩子會在情緒的累積中徹底爆發,就如成都49中學生跳樓事件中那個孩子,忍耐了太久,壓抑了太久,想改變,卻又不敢違拗他人做回真正的自己,最終只能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宣洩自我。
如果父母早點發現孩子情緒的異常,不就可以避免這場悲劇了嗎?
人格的形成大多始於童年,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上面的特點,父母們就要留意孩子是否已經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了。
出於各種原因形成的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可能需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二、你不得不知的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1.生來敏感形成的討好型人格
確實有一部分小朋友,天生更敏感,他們比常人更容易捕捉到細節,周圍人的一個微表情、一句不經意的話,都會讓他們陷入無盡的猜想和苦惱中:我是不是說錯話了?我是不是做錯什麼惹大家不高興了?這個人是不是不喜歡我?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十分在意他人的情緒變化,並渴望受到他人的關注與肯定。比如青年作家蔣方舟就是典型的特質敏感型的人。
她曾開玩笑似地說,小時候每次過年的家庭聚會都是自己的舞臺,自己會各種才藝輪番上陣,表演完唱歌接著表演朗誦,然後主動請纓再來段舞蹈,自己的賣力表演只為博得大家的喜歡,只為讓父母覺得滿意。
這種敏感型的孩子天生缺乏安全感、充滿表現欲,對他人的愛和關注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可這種刻意的討好,裝出來的快樂,只會讓孩子活得更累。
如果你的孩子天性敏感,作為家長就一定要注意了。要能夠讀懂孩子懂事、積極表現,是發自內心,還是安全感的缺失呢?
2.在“不安”的環境中形成討好型人格
這個“不安”可能來自父母長期對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視,導致孩子的訴求得不到重視;也可能是在學校裡被輕視,不友好對待或遭受過校園暴力等。
大導演姜文,這個把霸氣寫滿全臉的人,卻在訪談中透露,從小和母親相處時,自己就成了一個卑微的討好者,即便如此也從沒換回過母親的讚賞。自己考上中戲,很想和母親分享這份喜悅,母親卻只是冷冷地把錄取通知書丟在一邊,並催促他去做家務。
母親的反應讓他感覺不被認可,這種不安感慢慢累積,不僅拖垮了母子關係,更讓那時的姜文變得敏感自卑,他不知道怎麼讓母親看見自己就高興,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肯定。
這段“與媽媽的失敗關係”甚至讓他在最初的演藝生涯中兜兜轉轉始終無法定心,因為總被忽視否定的他,即使在遇到機會時,也不敢確定自己是否有資格去爭取。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導師,家庭教育在孩童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身為家長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收穫幸福的童年。
三、家長“三不做”, 避免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
天生的討好型人格很少,大都是後天形成的。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想避免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建議父母做到“三不做”。
1.不做“刺蝟型”父母
刺蝟型的父母會在細節上針對,情緒上對抗,用自己的不成熟傷害孩子,就像刺蝟一樣,在孩子想要靠近的時候把他們扎傷。
新聞裡,一個小女孩不敢走步行電梯,媽媽幾次教導後,孩子仍然因為恐懼不敢邁出腳。母親大怒,手指著孩子責罵並在公共場合對孩子推推搡搡,而孩子瑟縮著不敢說話。
類似情況發生多次後,孩子會在父母的責罵中不自覺地降低自尊和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就是這麼差,產生“我不配”的心態。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討好型人格的人容易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不愛主動爭取,正是“我不配”的心態在作祟。
父母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當孩子弱小又不太會表達無助情緒時,父母要做的是包容和幫助,給他們信心。當孩子做出讓我們無法理解的舉動時,不妨多問問“為什麼”?只要父母理解了孩子背後的行為動機,自然也就不會因為孩子“無理取鬧”而失控,彼此傷害了。
2.不做“談判家”父母
“今天不背完這幾句你就別想出去”,“把作業做完了才可以玩遊戲”,“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
當家長習慣了用談判或恐嚇的方式讓孩子就範,其實我們的行為就是在說:“只有你乖,媽媽才愛你。只有你聽話,你才能得償所願”。這彷彿是在告訴孩子: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條件滿足時,你才能得到愛。
正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孩子會不自覺地放低身段取悅他人,以獲取從父母那裡缺失的愛,討好型人格就此產生了。
父母要給予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與支援。一個在充滿了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是滿足的、自信的、更是自由的,就像傅首爾所說,一個手裡有100顆糖的孩子,他怎麼會吝嗇於分幾顆給別人?
可一個手裡只有幾顆糖的孩子,你又怎麼能要求他大方?多對孩子表達愛和支援的過程,就是給孩子發糖的過程呀。心裡有愛的孩子,不僅不會去討別人廉價的愛,還會發光發熱去愛別人呢。
3.不做“挑刺專家”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提要求更不敢拒絕別人,其實不夠自信是原因之一。當一個人足夠優秀,像會發光的小太陽,自然會吸引別人的關注。
怎麼讓孩子越來越優秀,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呢?
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鼓勵和正面引導,而不是無時無刻的挑剔。
也許有家長要說了,我天天鼓勵可他就是不動就是愛玩呀,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我能不挑剔嘛。“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爭強好勝也是人的天性”,可喊口號似的鼓勵只會讓孩子當耳旁風。
家長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失誤,不要拿孩子進行攀比,而是要做孩子的加油站、發電機,首先給他動力,比如善用獎罰機制,獎勵為主合理懲罰為輔,或者讓孩子和更優秀的小朋友玩,不要小瞧圈子的力量,它會推著人前進。
其次還要給孩子方法,孩子太小的時候是無法自己總結規律方法的,需要家長的引導。父母可以引導似和孩子討論存在的問題,和孩子一起尋求解決方法,孩子自己總結的方法更容易得到他的認可,比家長單方面的強硬要求管用多了。
總之,我們要把孩子當做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鼓勵他,讓他知道他自己很棒。當他足夠優秀,自然不怕被忽視也不會被忽視,隨著自信心的提升,自卑自然就無影蹤啦。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大都有一個苦澀的童年,孩子脆弱的情感和自尊是需要父母維護的。
正如德國腦科學家Hüther說:“當人們隱藏起真實的自己時,也許表面上他們獲得了成功,但他們從來沒有過幸福的生活,因為他們永遠無法放手,無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總是感到緊張,他們必須一直不停地努力,內心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重視,竭盡全力用世俗的成功去填補內心的缺愛和安全感缺失。”
“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卻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不要讓我們的孩子,長大了還在修補“討好型人格”帶來的傷痛,幫助我們的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成長為內心有愛,行為堅定而自信的人吧!
稿件來源:【24期秋葉寫作特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