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市場存量化程度加深。
在以租賃為重心的供給結構下,預計五年內新房年銷售額從15萬億往下穩步回落,二手房市場交易規模保持在7萬億之上增長。REITS、ABS等住房金融化產品加速推出,租賃市場規模進一步提升。未來5年,將存量資產盤活利用,促進住房健康消費。
第二,區域市場分化加劇,馬太效應明顯。
未來人口會進一步向長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等城市群集聚,房地產市場份額同步向重點城市群集聚,中長期看這些區域住房需求有支撐,市場表現優於其他區域。城市內部橫向擴張的速度放緩,核心區域的價值會進一步凸顯。
第三,從賣方市場進入到買方市場。
隨著交易難度變大,交易週期拉長。在買方市場下,消費者交易決策所需求的資訊濃度和質量都會大幅提升,未來消費者的注意力層面的競爭會愈加激烈。消費者的稀缺性會推動兩股力量崛起,一是為消費者提供更真實、準確、豐富決策資訊的線上產品,二是接近消費者並能促成交易的線下渠道,這兩股力量會進一步融合。
第四,從對房屋數量的要求向對居住品質的要求轉變。
隨著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變,中高收入群體擴大,對房屋品質和居住綜合環境提出更高要求,帶來改善住房需求增長。品質住房不僅僅是居住面積的擴大,並且對產品質量高、配套設施全、社群服務好都有更高的需求。開發商的產品將根據不同消費者的個性需求採取定製化生產,在房屋節能、環保、智慧等方面不斷提升品質。高品質的物業和社群服務成為好房子必不可少的配置,買賣雙方在房屋流通交易過程中也需要得到更加專業的線下服務。
第五,居住消費和服務在價值鏈的比重提升。
以消費者新居住需求為導向,居住行業需要提供給新居住產品和服務,原先離散的業務將被打通,新房、二手房、租賃、設計、裝修、物業、家居以及更多的售前售後服務將被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生態體系。未來將有一批圍繞房屋交易、租賃以及房屋管理的職業化經紀人、房屋管家階層的出現,實現服務者與消費者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