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蘋果公司的第一臺iPad上市,在釋出會上,斯蒂芬·喬布斯這樣描述他的新產品:“iPad擁有你不曾擁有過的最佳瀏覽體驗。”
當年,ipad在全球大賣。
幾個月後,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採訪了喬布斯,當被問道“您的孩子肯定很喜歡iPad吧”這個問題時,喬布斯卻意外地回答道:“他們還沒用過iPad呢。我們限制孩子在家裡使用電子產品。”
“They haven’t used it .We limit how much technology our kids use at home.”
不僅僅是喬布斯,在美國矽谷,很多科技公司的執行長幾乎都談到過類似的話題。他們嚴格限制子女們玩電子裝置的時間,常常禁止他們在放學後玩任何電子裝置,就算在週末,讓他們玩電子裝置的時間也非常短。
01
在普通人都沉迷於ipad、手機、電腦,並且也讓自己的孩子沉迷其中時候,這些科技界大佬們卻在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這些東西,因為他們深知電子產品的好,也明確地知道它們所帶來的壞。
我見過太多家長,為了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能省點力氣,常常隨意丟給孩子一個手機或者平板電腦,讓他們跟一款遊戲或某部動畫片度過一下午,為此患上手機依賴症和眼部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
“西安一名兩歲孩子的母親,發現孩子看東西時總不停眨眼,晚上連睜眼都變得很困難。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原來孩子因玩電子遊戲過多患上了乾眼症。”
“3歲的童童,對爸爸新買的平板電腦愛不釋手,猛玩遊戲。因為父母忙著上班,無法盯著孩子使用平板的時間,結果半年後,童童雙眼已經看不清楚電視畫面。檢查後發現孩子近視已550度。診斷結果顯示:孩子視網膜變薄、退化、變性,容易發生“視網膜裂孔”,甚至失明。”
上網搜尋“兩歲孩子喜歡看手機怎麼辦”的問題,會蹦出來一大堆相似的提問,如今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已經呈現出越來越低齡的現象。若干年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或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抱著手機度過的一個又一個下午。這實在不是一個快樂的童年。
現如今,“焦慮”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彙。
各種關於“危機”的文章三天兩頭在朋友圈刷屏,好像誰要是沒點焦慮煩心的事情,真會懷疑自己是否沒心沒肺。
在物質生活已經大幅度提升的當下,現代人為何如此不開心?
原因與你的手機脫不了關係。
你的日常生活或許是這樣的:
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情是檢視手機;上班途中,在地鐵裡刷上一陣子微博或者朋友圈;工作的8個小時裡,電腦和手機一直與你形影不離;晚飯後閒來無事,抱著手機躺在沙發上,為追某個熱門電視劇,一直追到入睡前;熄燈後仍然想要刷一會兒微博,若此時突然蹦出來個什麼八卦,那麼入睡的時間基本上又得往後推遲1個小時;週末懶得出門,玩上一天遊戲,或者刷上一天的劇,輕輕鬆鬆打發無聊時光。
漸漸地,越來越乾澀的眼睛和越發僵硬的身體不停地發出抗議。遊戲、電視劇和各種娛樂八卦佔用了思考的時間,大腦也開始變得遲鈍起來,注意力不中,做事情無法專注。
最糟糕的是,你的心情很壞。
年初信誓旦旦立下了幾個目標,卻因為整日沉迷於手機的世界不可自拔,導致沒有任何一個目標有起色;看到朋友圈裡有人在健身,有人在學習,嘴上說著“有什麼好曬的”,心裡卻不自覺升騰起一股焦慮;生活圈子越來越窄,在微信上聊得很開心的朋友們,卻一個都不想約出來;睡前總是帶著悔意告訴自己明天一定要做出改變,可是第二天照舊抱著手機玩到睡前。
……
長此以往,一方面覺得自己沮喪、頹廢、孤獨,看每篇很喪的文章都覺得說的是自己;但另一方面又不肯放棄手機帶來的歡愉,仍然讓自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如此一來,生活彷彿陷入了惡性迴圈,因為玩手機變得不開心,因為不開心,所以要玩手機。
02
誰都知道總玩手機有各種各樣的壞處,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明明很累很困,卻放不下手機,麻木地點選著螢幕,開啟一個又一個app,就連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寧願漫無目地玩一晚上手機,也不想看5分鐘的書。
為什麼會這樣?
究其原因,一方面,手機上各類訊息的推送以及新鮮事物的刺激,會使得人們產生“我正在做事情”、“我增長了見識”等錯覺,由此形成對手機、對網際網路越來越嚴重的依賴;
另一方面,錯失恐懼症。總是擔心和焦慮錯過一點事情,隔幾分鐘就忍不住檢視手機,點進微信看有沒人有找,重新整理朋友圈看別人又發了什麼狀態……
更重要的是,心理學家Adam Alter指出,正是由於手機缺乏“停止提示”,才導致我們陷入根本停不下來的狀態。一本書有終結篇章,一份報紙有結束段落,電視裡播放的連續劇每天有固定的播放集數……這些帶有“停止提示”的事物強迫我們必須停下啦,回到真實的世界中。
但手機卻是無止盡的,它擁有源源不斷的資訊:社交、綜藝、新聞、購物……如果我們不主動停止,便能夠一直無休無止地刷下去,直到讓人精疲力竭,情緒抑鬱。
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並不能讓我們真正開心的事情上面,這很糟糕。
多年以後,當我們回首往事,發現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寥寥無幾,這讓人難過。
03
一個人對待閒暇時間的態度,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我大學期間有一位叫做楊博的同學,一直以來是一個不太合群的人。那會兒微信還未興起,同學們喜歡上的網站是人人網,每天都有人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上面,要不就是追美劇,組隊玩Dota。
楊博的特立獨行在於,他雖然也上網,也玩遊戲,但他從來不沉迷。
從大一起,他就有很清晰的目標:做學術研究。每天除了正常課業之外,就是泡圖書館,上自習,或者參加社團活動。總之,我們很少在網上碰到他。大學四年來,他的成績總是第一。
畢業好幾年了,他偶爾會在班級群裡說說話,有人問起才知道,他現在真的已經是博士了,並且還在給本科生代課。沒有人會質疑他的學術水平,在所有同學眼裡,他一直都是優秀的化身。
我記得大學期間曾問過他一個問題:“你們寢室的男生都愛玩Dota,你怎麼就不愛玩呢?”
他的回答讓我驚訝了很久:“我也喜歡玩啊,因為太喜歡了,所以解除安裝了。我對一切會誘惑我的東西都抱有懷疑和警惕。”
他並沒有因為少玩了一點遊戲或者少追了一部劇而錯過任何東西,相反,因為他的克己自律,他活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其實你並沒有透過手機學習到什麼新鮮有趣的知識,你很清楚,多看幾本書才是學習知識的正確姿勢。在你的朋友圈裡面,你並沒有那麼重要,多點的那幾個贊,別人只會覺得你很閒。
你沒有那麼多要聯絡的人,工作之外,知心好友二三人足矣,常約出來談談心。你錯過的那些新聞和八卦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影響,空餘時間不如好好健身,或者培養點興趣愛好。
你不是真的停不下來,你只是不能克服惰性,不想從舒適區中走出來而已。
如果一個成年人在對待手機這件事情上是失控的,那麼很有可能,他的整個人生都是失控的。
試著不要帶手機上餐桌,不要帶手機上床,工作之外,把手機遠遠地拋在腦後。一開始或許會有些痛苦,但要想做出改變,就必須抱著克服毒品一樣的心情,克服對手機的依賴。
強迫自己停下來,真真切切地活在當下,感受當下,專心於食物的味道,認真傾聽家人的說話。你將與身邊的人建立真正的連線,你會有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你會變得更加自信,奔著目標不停前行。
你的人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