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每個主題館內,都有一頁紙的專題介紹,我至少收集到涉及青銅、印章、書法、繪畫、陶瓷、貨幣和玉器七大門類。雖然是一些知識點,篇幅並不長,但對於文化常識和文博知識的普及十分有意義。
晉侯蘇鍾是16枚一套的銅編鐘,均為甬鍾,鐘上刻銘文355字。其中重文9字,合文7字,是建國以來出土青銅器中最長的一篇銘文,西周晉侯穌鍾於1992年在曲沃縣北趙村出土,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回入藏,其餘2件出土於晉侯墓地8號墓中入藏山西博物院。
上海博物館的西周大克鼎,又稱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銅器,於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
大克鼎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腹徑74.9釐米,腹深43釐米,重201.5公斤。鼎立耳,口沿下飾變形獸面紋,中又飾小獸面紋,並有觚稜凸稜,整個造型莊嚴厚重。腹內鑄銘文290字,銘文行間皆有線相隔,筆勢圓潤。銘文內容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資料。
西周大克鼎是西周時代極為重要的青銅器,也是歷見著錄,眾所周知的重器,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苦筍帖》兩行十四字,字雖不多,但技巧嫻熟,精練流逸。儘管筆畫粗細變化不多,但有單純明朗的特色,增強了結體疏放的感覺,與其奔流直下、一氣呵成的狂草書勢相得益彰。該作品書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書風,是懷素傳世書跡中的精彩之筆,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很少展出。
王安石《楞嚴經旨要》卷,紙本,29.9×119cm,上海博物館藏。王安石以治政和文學名世,書法亦頗有造詣,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結字修長緊聚,不愧為書法佳作。這篇作品是王安石在去世前一年在鐘山所書,書法價值和歷史價值都相當之高,很少展出。
孫位《高逸圖》,絹本,設色畫。縱45.2釐米,橫168.7釐米。現藏上海博物館。描繪的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的故事,畫家透過嫻熟高超的技術,出色地刻劃了魏晉士大夫的精神氣質,很少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