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戰國時期燕國的大將,在後世三國時期聞名中外的諸葛亮都自比管仲、樂毅,認為管仲、樂毅是他應該學習的人物。那麼樂毅究竟厲害在哪裡呢?
樂毅身世
樂毅的先祖是戰國時期魏國大將樂羊,曾經率兵攻下了中山國,因此魏文侯將靈壽封給了樂羊。後來中山國再次復國,但又被趙武靈王滅國,因此樂羊的後人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從小就喜好軍事,長大後在周圍也小有名氣,被趙國人推薦出來做官,後來趙國發生內亂,也就是沙丘之亂,趙章起兵奪權失敗,趙武靈王被圍困餓死於沙丘宮中。樂毅也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千金取士
樂毅作為魏國的使者出使燕國,此時的燕國剛經歷過戰亂,因為內亂局勢動盪被齊國趁虛而入,齊國搗毀了燕王宗廟,掠奪了燕國重器,搶走了大量財寶,此時的燕國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燕昭王立志要血洗前恥,設立了黃金臺,屈己禮賢,廣招天下士。
燕昭王以賓客的禮儀接待了樂毅,樂毅雖然有多番推辭,最後還是被燕昭王的誠意折服,表示願意輔佐燕王,被燕昭王封為亞卿(相當於客卿)。
樂毅改革
樂毅提出了對燕國舊法的改革,首先就是要嚴厲法制,加強對官吏的考核和審查;其次是明確並堅守用人的原則,要確定是有功勳有才能的人,才授予官爵,也就是“察能而授官”,杜絕用“親”用“貴”的傳統;其三是對遵守法令的人,不管是平民還是奴隸,都要依照法令制度給予應得的獎勵,讓燕國所有人都自覺遵守國法,讓燕國幾經動盪的國內社會逐漸安定下來,穩定秩序;其四是對軍隊的改革,指明軍隊要嚴明軍紀並加強戰法的訓練,提高燕軍的紀律意識和戰鬥意志。
然而樂毅提出的改革並非容易實施,特別是第一條和第二條,對燕國貴族的利益有很大的衝擊。但燕昭王立志要雪恥,全力支援樂毅改革。在新的政法實行的十幾年中,燕昭王勵精圖治,使燕國整個綜合國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領兵伐齊
雖然燕軍實力得到了提升,但齊國卻也是更加強大。齊國在南邊擊敗楚國,西邊打敗了魏國和趙國,又聯合韓、趙、魏攻打秦國,最後又攻破了宋國,是名副其實的東方霸主。
但齊閔王因為長期的勝利開始自高自大,為人驕橫,齊國百姓都開始抱怨,無法忍受他的暴政。同時因為齊國吞併宋國,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燕昭王認為多年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於等來了雪恥的機會,於是詢問樂毅。樂毅認為齊國地廣人多,單靠燕國不易打敗他,如果一定要打就要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起進攻。
樂毅提出可以先出使趙國,與趙國簽訂盟約;而齊國的淮北是楚國一直想收回的領土,宋國又是魏國想得到的地方;所以與趙國成功結盟後,再和楚國、魏國合作,四國結盟便能大敗齊軍。
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出使趙國與趙國簽訂盟約,又派其他使者出使楚國和魏國,並聯絡秦國,許之以好處。樂毅回到燕國後,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舉傾國之兵出征齊國,同時趙國又授予樂毅相印,樂毅便率領五國聯軍攻伐齊國,並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主力。
此時其他諸侯國得到戰前許諾的利益後都紛紛撤走,唯獨燕軍在樂毅的統領下乘勝追擊勢如破竹,直接兵臨城下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退守莒城。樂毅佔領臨淄後,將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曾經從燕國掠走的寶物、重器等全部送回燕國。樂毅僅僅在半年時間內就連下齊國七十餘城,讓這個曾經的東方霸主如今僅剩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池,直接面臨滅國之危。燕昭王看到一戰雪恥非常欣喜,親自犒勞將士,並將昌國封給了樂毅,號稱昌國君。
樂毅認為齊國是有近八百年曆史的老牌強國,想要完全收復齊國不能只靠武力,他對僅剩的莒城和即墨圍而不攻,更多的是對已經佔領的地方進行減稅、廢除齊國的苛政,想逐步收復人心,想從根本上滅掉齊國。
退走趙國
然而,就在樂毅與齊國田單攻守五年,慢慢蠶食齊國有生力量之時,燕昭王病逝了。繼位的是燕惠王,燕惠王未繼位之前就一直對樂毅多有不滿。齊國田單瞭解之後就對燕國施展了反間計,在燕國傳出謠言,稱樂毅是故意不攻齊國,準備自己稱王。燕惠王聽信讒言,派騎劫接替了樂毅的統帥,並要求樂毅即刻回國。樂毅知曉燕惠王對自己多有猜忌,又聽信了讒言,認為回國多半沒有好結果,於是投奔到了趙國。
結果騎劫與田單交戰後中計慘敗,單田一路追擊很快就又將齊國失地全部收回。
報燕惠王書
燕惠王后悔派騎劫替換樂毅,又害怕樂毅率領趙軍來進攻燕國,於是派人來責備樂毅同時又向樂毅道歉並希望樂毅回到燕國。
樂毅認為燕惠王並非明主,沒有回燕國,並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回覆燕惠王。
在《報燕惠王書》中,樂毅申明瞭自己投奔趙國是為了避免因為燕惠王聽信讒言被誅殺,是為了保全先王(燕昭王)的英名和燕惠王的道義。在文中講述了伐齊取得的成果,沒收了齊國八百年的積蓄,並將成果都歸功於先王,同時也表達了功敗垂成的憤慨,駁斥了燕惠王的自我開脫。
後來樂毅一直留在趙國,趙國將觀津封給樂毅,封號為望諸君,最後在趙國得以善終。
樂毅不只是一個會領兵打仗的將才,他的為臣之道忠誠又智慧,是一個可出征為將入朝為相的大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