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搜尋並關注單仁行公號,獲取第一手資訊、各種行業資料等你領取!
今天是雙十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剁手?
雖然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沒有看到各大平臺的成績單。
但是,我大概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淘寶天貓還是京東、拼多多,他們的戰報一定又是再創新高,GMV再度突破去年的業績。
從2009年第一次雙十一開始,今年的成績一定要比去年高,這就成了定律。
從1秒1億,到1小時突破百億,再到千億,不斷重新整理的記錄彷佛證明了,這是一場消費者與商家與平臺的共同狂歡。
大家都是贏家,從來沒有過輸家,只有趕不上車的遲到者。
但是,已經發展了12年的雙十一還是所有人共贏的消費狂歡節嗎?
這場雙十一的背後,新消費的契機與劫在哪裡?
對於平臺來說。
從雙十一到618再到各種週年慶,造節的行為已經成為了拉動GMV增長的本能。
我們忽略了一點在於,平臺造節的意義到底是為了平衡供需之間的資訊差,讓天下的生意更好做,讓那些“酒香巷子深”的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蛻變為品牌脫穎而出?
還是從海量的訂單裡,向平臺內商家展現自己對於流量的絕對控制,用超高的GMV向市場證明企業的護城河,更方便收取各種軟體費、手續費、推廣費、保證金、活動參與金等等?
雙十一對於各大平臺來說,是不是已經成為了一個秀肌肉的角鬥場?是不是已經成為大品牌灑下天價推廣費用,來衝業績的秀場?
從2016年開始,我基本上很少再看到平臺對於雙十一的創新。
只有不斷拉長的預售期、各種繁雜無趣的規則,大品牌的庫存促銷,以及對GMV的極致追求。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說雙十一變得無趣了。
誰願意花費注意力,消耗在平臺各種低智商、枯燥的遊戲上?
誰願意用大量的時間,去跳過平臺推薦,自己尋找品牌,然後擺出計算器,開始計算雙十一到底優惠了多少錢,省了多少錢呢?
這種無趣在於缺少了創新,以及缺乏了品味。
什麼叫做品味?
雙十一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識別大量的使用者需求,讓這些需求能夠及時地分類,對接到不同的品牌上。
今天的新中產、Z世代、下沉人群、銀髮經濟,每個使用者都可以打上自己的標籤。
對於平臺而言,今天不只是去識別他們的需求,要找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購買力,而是要找到這些人的品味,找到定位於他們的合適產品和服務。
引領不同的人群理解並且接納相關的產品,依據這些好的品味,從而幫助企業完成供應鏈的改造,知道我的使用者屬性是什麼,我該往哪方面發展,讓使用者真正成為品牌的共創者。
這些,是掌握了大量使用者資料,收了商家各種費用的平臺,應該去做到的。
不然的話,使用者和商家的個人資料和消費詳情憑什麼要免費給平臺?
GMV當然好,購買力當然重要。
但也不至於,中產那會兒在強調購買力,年輕人在強調購買力,到下沉人群,還是在強調購買力。
商家造節的意義,不是一直惦記消費者口袋裡的那點錢,想幫消費者花錢。
而是瞭解並且指導消費者的品味,共創中國新品牌。
當然,今年的雙十一,也並不是全部沒有亮點,一個明顯的增長契機來自於直播。
從雙十一預售的第一天起,淘寶系的兩大主播已經展現了驚人的促銷能力。
而進入雙十一的銷售階段,快手、抖音的直播銷售都比去年有了不少起色。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講過,直播帶貨,就是站在使用者這一邊,幫助使用者充分選擇、體驗產品,提供足夠豐富的資訊,最後擊穿使用者購買決策的時間。
先是達成信任,再發現需求,最後完成品牌和使用者的接觸。
這個商業邏輯在網路化時代,更容易被看到和放大,消費者的熱情也更容易被激發。
甚至,我們可以這麼做個預測,未來的雙十一,流量走勢會是被各種直播所分割和導流。
但是,我也必須要強調一點,目前直播的戰場上,淘寶系的主播已經成為了李佳琦和薇婭兩分天下。兩大巨頭,其他主播都不具備可以競爭的實力,抖音也是大V佔了多數。
這對於中小商家和品牌自播來說,沒那麼友好,因為沒有主動權,流量也只是屬於大V的,不是屬於品牌自己。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對於雙十一這種營銷盛典,無論營銷如何的創新,一些最基本的東西仍然沒有改變。
我發現參加雙十一的企業,他們的關注力都在研究流量紅利,研究怎麼做直播,做什麼樣的短影片。
當然,這些無可厚非,但就像一些企業家來問我的:
單老師,我們在雙十一怎麼實現營銷最大化?
我說,營銷是0,產品才是1。
營銷的基本面是什麼?
產品、消費者、營銷渠道和廣告投放。
我們的企業,需要重新審視我們對於這些基本面的努力,是不是做到極致了?
首先是產品。
產品的真實意義在於,它是連線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載體,企業之所以能夠進入市場,是因為產品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創造了價值。
與其關心“雙十一”錢花到了哪裡去,去哪裡賺錢,我們真的不如多關心一下產品從哪裡來,產品應該到哪裡去。
我們所說的“產品要回到產品本身”,不是回到了產品的價格,產品的投放上。
而是理解如何讓產品得到客戶的認同,如何在細分市場上與客戶互動,如何呈現出客戶的價值?
第二是消費者。
正如我們所說的,中小商家不管是品牌自播,還是短影片投放,為什麼花錢投資訊流都沒有那些大V好?
這在乎我們對使用者的理解,有溫度的溝通不是從市場研究中得出,而是真正走進使用者的身邊去。
我們很多企業的營銷動作,不是在瞭解客戶,而是在瞭解同行,把對手的變化誤解為市場變化,再把市場的變化作為營銷創新的起點。
那怎麼樣才能把營銷做得更好,更瞭解我們的客戶呢?
營銷整體的驅動是來源於客戶需求的驅動,取決於我們企業對於客戶的理解。
正如我們單仁行一直在去做的一樣,我們打造品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成為大家的朋友,瞭解大家對於數字化,對於營銷,對於轉型,對於經營上的難題,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難題。
而不是為了多賣一兩節課。
同樣,對於雙十一這種營銷的流量大會,我們企業更重要的一步是去做自己的“私域流量”,把電商平臺上的流量匯出來,轉移到品牌,轉移到自己的社群,甚至個人社交賬號,企業沉澱的載體,比如APP。
一方面是因為私域流量的粘性更高、更穩定,也更具商業價值。
另一方面,這也是更好的和目標客戶建立深度關聯,打磨好產品。
第三、是營銷渠道。
渠道代表著一個企業的營銷寬度,我們說全網營銷,全員營銷,本質上就是為了拓寬企業的營銷寬度。
事實上,中國製造的美譽開始享譽全球,我們一些優秀企業在產品質量的水準上已經非常接近國際一線品牌,但是表現在終端的能力上卻相差太遠。
這是對於渠道理解的失衡。
今天無論是小紅書、B站、抖音,還是短影片、直播,你是自己做了有所產出和收穫,還是一直在考慮我該怎麼做?
在營銷渠道上,我一直認為,企業既要有專業的理解,也要做到知行合一。
第四是廣告投放。
在雙十一的廣告投放,我認為這就是在給平臺繳納保護費,誰燒的錢越多,平臺就把流量引導給誰。
回想一下,我們上的廣告營銷的第一節課是什麼?
廣告投放的效用必須是有效的覆蓋,有效的產出。
在國家已經明令要求各大平臺取消連結的隔閡,打通所有營銷的通路,流量可以自由地來回的時候。
我們可以對廣告投放再加深兩點理解。
(1)今天的廣告不能是廣而告之,告訴客戶我是誰,我是做什麼的?
而是要跟你的顧客達成共識,也就是說,我們要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告訴他,我做的事與你有關,能為你解決一些需求。
(2)今天的廣告上不再是傳統媒體的天下,而是新媒體的樂場,同樣打造好自己的品牌矩陣,也就是在擴大有效的使用者覆蓋面,減少廣告投放上的無效支出。
當然,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雙十一仍然是一個充滿著巨大機會的名利場。
很多企業都想在雙十一賭一把,無論是低價引流,還是廣告投放,統統ALL IN,贏了就一飛沖天,輸了就留下一大堆庫存,浪費一大筆錢。
其實,我特別想在今天告訴大家的是,雙十一的機會取決於企業的綜合實力,雙十一考驗的不僅是企業的營銷能力,更是考驗產品實力,供應鏈和物流的保障能力。
每年雙十一過後,都有一批退貨潮,總是被大家有意無意地忘記了。
在思考所有優秀的營銷理念、商業模式之前,公司首先要賺錢,要先保證活下去,才能想別的。
利潤思維一定不能捨棄,企業的存活才是根本。
一個真正受人喜歡,解決了客戶痛點的產品,沒有人會再在意它的價格當然可以讓企業賺到更多的錢,甚至今天的消費者會說,你應該更貴一點,賺更多的錢繼續把產品做好。
在雙十一所有人都在關注營銷,關注交易的時候,我認為更需要關注使用者的產品使用體驗是什麼,我們的營銷基本功已經做足了嗎?
有時候,在通往一條正確的道路的對立面,並不是錯誤的道路,而是一條看起來更容易走的道路。
在雙十一這種有慣性、容易迷失的營銷狂歡上,我們企業在一往無前的時候,也可以停下來想一想,讓自己永遠有餘地保持思考。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