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孩子,讓教育自然發生
當我們在談及幼兒及小學教育時,很多家長的第一想法就是某某學校的環境很好、有各種興趣班、有很多特色課,培優課……
但是有誰許會去思考:這些興趣班、特色課,培優課,有沒有系統理念做支撐?真正的意義在哪裡?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髮展有哪些潛在的作用?孩子們是在機械地學習還是在思考中學習?是被動的學習還是主動的學習?可能你會覺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學會了很多知識:會背唐詩宋詞三字經,畫畫也畫得非常棒,說話時不時都蹦出幾個英文單詞等等,總之在同齡人中已經出類拔萃,甚至鄰居們都稱他是天才,父母也感覺非常自豪、非常有面子。
孩子的成長是持續不斷的,現在的所謂能力只是表明了孩子當下所具備的知識水平,且孩子學習到的是知識面還是成長能力是有很大區別的。系統理念的不同將決定著孩子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培養成果的不同。
現在的小孩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就已熱衷於各種各樣補習培優,按照補習班老師的安排和要求專攻某些科目,比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等,成績的確是上升得快,家長也很有面子,但是孩子卻失去獨立自主安排計劃自己學習的能力,更不用說自學能力了。
很多時候,只追求最終結果,老師們可能會代替孩子去做,從而展現在家長面前最好的教育成果和自我形象,但卻不知道這樣會潛移默化地斷送了孩子創新意識的發展和行動能力的提升等屬於孩子這個年齡段應該具備的能力,而非知識。
此外,那種自我成長的成就感也被剝奪了,內驅動力也沒有了。特別是到了中學的時候,課程一下子增加到了七八門,知識量也擴大了好幾倍,這時候,孩子就無所適從了。很多孩子在上初中後,成績就立馬變得平常了。倒是那些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人,慢慢地後來跟上,追了上來,實現彎道超車!
一顆幼苗能成長為參天大樹,靠的是自己龐大的根部吸收養分,靠自己的枝葉沐浴陽光。額外的催肥,只會摧毀根基,過度的水分只會淹沒呼吸,炙熱的陽光,只會烤壞枝葉。我們做父母的,要習慣靜靜的守候,只要適當的呵護就已經足夠了。我們要習慣並能等待幼苗慢慢的成長。
如果透過課外培訓培優,就可以製造出領袖,就可以創造出科學家,那豈不是人人都獲得諾貝爾獎了嗎?那上帝也可以製造了? 可笑的是,世界上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有那位名人是機構培育出來的。
讓孩子成為孩子,讓教育迴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