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關於作者,關於本書
作者孫瑞雪,中國著名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家;“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始人;“兒童敏感期理論”的創始人。
這本書是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本土原創早教經典,累計銷量突破60萬冊;是中外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
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全書既有深入的理論闡述,又有大量典型、鮮活的案例,讀後既有認識上的提升,又有實踐上的指導。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引領萬千個父母瞭解兒童的成長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幫助孩子順利透過每一個敏感期,並釋放出內在的新生命力。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吧。
1、孩子一出生,敏感期就開始了
1.1、孩子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
本書中的第一個小主人公暢暢是冬天出生的,出生後四十幾天,他開始抬起手臂使勁往嘴裡送,一次、兩次、三次……可都沒成功,小暢暢嘟囔著發出“哼哼哼”的聲音。
孫瑞雪院長正好來看暢暢。她說:“孩子用手的敏感期來了。這種狀況應該稍微支援一下孩子,否則他會有挫敗感。”
暢暢努力了幾下,在大人們的幫助下,終於把手送到了口裡,他立刻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這是不是很神奇呀!
一天天過去,暢暢能順利把手送到口裡了,而且活動能力越來越強,用口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一百來天的時候,暢暢開始頻繁吃手指,有時甚至把整個拳頭塞進口裡。再後來,他開始咬東西,看到什麼咬什麼。接著就是咀嚼、吞嚥,有時候他媽媽也擔心,但又不敢阻止,怕影響暢暢的學習過程,只能在旁邊提心吊膽地看著。
而每次暢暢都能完成得很好。有一次他吃了一口帶皮的蘋果,居然把皮吐了出來,把果肉吃了,真令人驚訝呀!
孫瑞雪解釋道:“嬰兒用口來品嚐味道和用口來認識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嬰兒用口認識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和世界,也是用口喚醒自己的身體,包括手和腳。”
回憶一下,當自己孩子開始把什麼都往嘴裡送的時候,你又是怎麼做的呢?制止?還是任其發展?
口不僅僅用來進食,在最早,口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用它來喚醒身體的其他部分,並且用它來認識在外在的世界。
1.2讓生命自然地成長,是最好的道德
2歲3個月的桓桓和他媽媽來遊樂場玩。有個小哥哥一直很照顧桓桓,看他騎著小車到轉彎處或者前方有障礙物是,小男孩都會加快步伐搶先跑到危險的地方提醒他。
當桓桓停下車,要去玩其他遊樂設施的時候,小哥哥問:“我可以玩你的小車嗎?”
桓桓一巴掌打在小男孩臉上!小男孩難受地“哎”了一聲。
桓桓媽媽批評道:“桓桓,這是粗野的行為,請向小哥哥道歉。”
桓桓說:“對不起。”
在遇到相同事情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呢?
其實,正常兒童有兩個優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顧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還手,不記恨。
這不是教育出的道德品質,而是生命成長之後的正常狀態,好像一個走過來的捨命,轉身在看身後尚未走來的生命而自然長生的全然的理解。
所以,讓生命自然地成長,這是最高的道德。
媽媽們叫孩子時很少先觀察一下孩子正在幹什麼,誰知道有多少個寶貴的瞬間就被這樣打斷了。
1.3用愛去恢復孩子失去的敏感期
來自緹緹媽媽的自述:
女兒2歲半時,我們搬家了。對於女兒來說,沒有了熟悉的物品,也看不見熟悉的鄰居和小朋友了。她哭著求我們搬回去,這當然不可能。我絲毫沒有注意到女兒漸漸憂鬱起來的眼神。
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因為緹緹最喜歡的圖畫書被班主任沒收了。第二天女兒用絕望的眼神哀求我別送她去幼兒園時,我不為之所動,自以為那是對她的鍛鍊,只要堅持送,就能改變她的敏感多慮。
後來女兒開始出現各種問題:憋尿越來越嚴重,越來越不愛說話,也不再放聲大哭。
她小小的心靈到底受過多大的創傷?我不知道。
後來接觸到“愛和自由”教育理念,我才明白,敏感的孩子需要更細心的理解和呵護、更多的愛與自由。
如果媽媽都不能成為她最後的安全港灣,那她脆弱如絲的心靈還能從哪兒得到撫慰?對一個孩子而言,當四面八方都無出路,她又怎能不把自己封閉起來?
孫瑞雪說:如果你用你的眼睛看到的是一個生命,你關切這個生命,你就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用孩子的眼睛來看世界,生命就會受到尊重。
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孩子要鍛鍊、摔打,這樣才能培養出堅強的、有出息的人。我們有意對孩子嚴厲,有意讓孩子吃苦,有意傷害孩子。這個似是而非的觀念給多少孩子帶來了苦難和創傷?
再後來緹緹轉入蒙特梭利國際學校,在老師和她媽媽的正確引導、幫助、鼓勵下,每天都開心而滿足。
緹緹的巨大變化,說明彌補敏感期是需要條件的。需要愛和自由的環境,需要規則,需要把兒童的心智拉回來的工作條件,使兒童回到成長的軌道上。
在愛的包容下,被壓制過的兒童會獲得心理上的療愈;在自由中兒童逐漸放鬆和解放,逐漸開啟自己的心智,走向正常。
2、生命的器官嚴格執行著“用進廢退”的原則
2.1視覺——剛生下來,對陰暗相交的地方感興趣
名叫托蒂的義大利小男孩,有一雙生理上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卻是完全失明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他剛出生的時候,因為輕度感染,纏了兩星期的繃帶。這對剛出生、大腦正處於發育關鍵期的嬰兒托蒂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由於長時間無法透過這隻眼睛接受任何外界資訊,原先為這隻眼睛工作的大腦神經組織也隨之衰退了,也就錯過了眼睛感光的敏感期。
經驗證明,在各個敏感期,如果兒童受到干擾和阻礙,不能正常使用他們的身體的各種功能,相關的功能就會喪失。
比如:不使用鼻子,鼻子就會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會失聰;不使用眼睛,眼睛就會失明。
嬰兒視覺的敏感期是在出生時喚醒腦內神經元的工作,或者說,這是一種腦內完全的建構工作,所以這個時候,兒童的視覺從不會偏離在生活環境中的明暗相交的地方。
實際上,對一個出生後頭半年的新生兒來說,儘管他同時具備其他的感覺能力,如聽覺、觸覺、味覺,但是在頭半年的發展中,視覺和味覺在他的發展中就像一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一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2口——用口進行味覺、觸覺的過程,不斷練習使用牙齒、舌頭
都聽說過“口欲期”這一概念吧?也就是說孩子會用嘴去感知物品,從而探索世界。很多家長卻在兒童口腔敏感期過度保護孩子,一些不當的處理方式反而會導致孩子未來出現搶東西、咬人等不良行為……
2歲的淼淼喜歡把手指放進嘴裡吸吮,吃飯時喜歡用嘴反覆咬勺子和勺柄的前端,甚至把剛吃下去的飯嘔出來。當在衣帽間咬鞋的後跟,被老師發現並制止後,仍意猶未盡,戀戀不捨地盯著那隻鞋。
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就會去搶別人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地上的食物,甚至咬人。直到手被完全喚醒,手的敏感期到來,孩子無處不在地到處觸控,口的敏感期才逐漸過去。
我們該如何幫孩子度過口的敏感期呢?
家長在發現孩子進入此敏感期或尚未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時,一定為孩子提供自由選擇和享用食物的機會。
根據觀察,兒童敏感期被延誤後,有的敏感期因為孩子年齡已大而不再出現,但有的敏感期卻總要出現,如口腔敏感期。
2.3手——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孫瑞雪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表現在兒童身上,甚至可以這樣說: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的自由地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禁止了兒童手的活動,就相當於禁止了兒童的思考。”
可見手的敏感期是多麼的重要!但是很多家長看見自己孩子動剪刀、玩泥巴、翻垃圾、撕紙條……都會急忙阻止,然後告訴孩子這個不安全,那個太髒,你不能碰不能玩。然而,這個阻止的過程將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損害。
3、成人反應越強烈,孩子越喜歡說詛咒的話
4歲的康康,想借小魯的新玩具,但是小魯不同意,他就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說:“一點兒都不好玩兒,都過時了,我才不玩呢!”
一會兒康康又把小旭弄哭了,還罵小旭是小屁孩,嚇唬說要讓他爸爸用宇宙飛船帶走小旭……
孩子處於詛咒的敏感期,作為家長很怕孩子使用這些詞彙,一聽到就反應強烈,然而孩子感受到了這些詞語的力量,反而特別關注和喜歡使用這些詛咒的詞彙。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太擔心,因為這都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天性。這時候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
•有意識地教一些成語
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們對一些特別的成語和詞語總是著急知道意思,並且總會想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
•用簡明、準確語言和孩子交流
父母在和孩子日常交流的時候,要注意用詞準確,注意說話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也能製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俗話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同樣的道理,語言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平時多給孩子講故事,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刺激他們的大腦,讓孩子儘可能多的吸收詞彙。
孩子一旦發現了語言的力量,便會像一個天文學家一樣刻意追求、努力尋找一些更美妙的詞語,甚至能夠糾正大人們的語言,詛咒的話語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4、孩子心中有了一種特別情感的萌動
6歲過後,家長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的學業難度和壓力也越來越大。這時候某些敏感期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和6歲以前的感知世界截然不同。
那,作為父母又該怎樣陪他們度過這個階段呢?
•不要和孩子做鬥爭,不要和孩子較勁
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但是他們的情感單純,似乎眼裡只有自己,往往表現出很自私。
父母這時候不能一味地和孩子較勁,而應該多聆聽,做他們忠實的聽眾,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也是一個主體。
•正確對待孩子對“婚姻”的認識
有些家長一聽到自己孩子說自己喜歡誰,想和誰結婚的時候,總會很緊張,然後嚴肅地告訴孩子:“你還太小,不該去想這個話題。”
這其實是在破壞孩子婚姻的敏感期。大人不能粗暴地制止,可以把這個當作一個很好的可教時機。
告訴他們結婚是一件喜事,讓孩子明白,結婚應該和愛聯絡在一起,愛應該和美好的話語、美好的情感聯絡在一起。
孫瑞雪說:“沒有愛和自由帶來的安全感和放鬆感,孩子內心深處的東西會永遠地潛留在心裡,越積越多,直到長大,成為一個個解不開的結。”
5、尾聲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往往卻忽略了孩子的天性。“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則,允許孩子在每個敏感期做自己。
看到孩子們天使般的笑臉,看到他們無憂無慮地生活,看到他們擁有幸福的童年,又有誰能不陶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