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現在快5歲了,和我分床睡,已經有半年時間。
還記得剛開始分床的時候,他每晚會叫醒我兩次,我就坐在他房間門口不遠處的沙發上,告訴他,我一直陪著他,讓他安心睡覺。
而他時時刻刻都擔心我會走遠,似睡非睡的問我:“媽媽,你還在嗎?”我就溫柔的回應他:“嗯,睡吧!”
我就像一個“讀心師”,懂兒子的心在想什麼。
當燈火熄滅,我坐在沙發上的時候,我知道我們要開始一段聊天。
他給我講黑夜真可怕,我給他說我第一次自己睡覺的時候,也害怕黑黑的夜晚。
他給我說樓上有響聲,我說我也聽見了,樓上的叔叔阿姨把東西掉在地板上了。
他還給我說,路上有轟隆隆的聲音,我說那是摩托車的響聲,他們騎那麼快,太危險了。
……
其實,我們的話題並不多,都是有關黑黑的夜晚和突如其來的聲響。
這些都是他害怕的東西,而我從來不勸他:“你別害怕。”
站在兒子的立場去感受獨自睡覺,我覺得他說的和做的,都是對的。
最近,我一直在讀一本書《慢一點也沒關係》,這本書提到“心智理論”這個詞語。當我讀到這段內容的時候,我就想起來,我和兒子分床睡的經歷,那時候的我,不由自主的運用著“心智理論”。
當然,那個時候的我,每天都缺覺。雖然很累,但是我一直堅持了兩個多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第一次一覺睡到大天亮的時候,我欣喜若狂。我睜開眼睛,看到太陽曬在陽臺上,亮堂堂,暖融融的。
心情太好了!兒子能睡通宵了,不枉我這般堅持。
有時候,他夜裡還是會叫醒我。我先去給他蓋一下被子,然後去廁所,等我出來,走到他門口的時候,我會在沙發上坐幾十秒鐘,安安靜靜的,什麼也不說,而他也靜悄悄的,我就可以安心的去睡覺了。
我終於換來了自由的睡眠時間,心裡美滋滋的。
時間一久,我有時會不經意地想起和他一起睡覺的日子,我懷念那種溫溫柔柔的美好,我摸著他的手,親親他的臉,好幸福!
我對兒子說起這些的時候,他認真的看著我,我伸出雙手擁抱他,將他的頭輕輕的靠在我的臉上,他很乖巧的貼著我。
在這一刻,我覺得他完全能感受到我的情感,我對他的不捨,而他很友好的接納了我的那種感覺。
“心智理論”強調的正是這種共情能力,就是一種同理心。我和兒子實現了分床睡這件大事,全部有賴於這種共情能力。
我們雖然分開睡覺,可是感情並不會受到影響,反而“距離產生美”,這讓我們更加尊重彼此,更加愛彼此。
還記得,有一天晚上,我站在他的床邊,有點捨不得走。因為床邊裝著一個圍擋,我就蹲在地上,伸長胳膊,摸著他的小手。那隻小手軟軟的,熱熱的,我有點不願意放開。
過了一會,兒子對我說:“媽媽,你蹲在這裡,太累了,你去沙發上坐著吧,在那裡陪我。”
他的話,震驚了我。我沒想到5歲的孩子,盡然能說出來這樣體貼人的語言。
小孩子的“心智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成長,我兒子在不斷積累生活經驗,他看不到人的感情,但是能感覺得到,他還會模仿大人,我對他共情,他更願意接受我的要求。
我在評論裡看到一個家長的煩惱,孩子9歲了,還不能分床睡,我想家長的問題大於孩子的問題。
沒有哪個孩子願意在黑黑的夜晚獨自睡覺,沒有哪個孩子離開父母會不哭不鬧。
如果你覺得孩子獨立睡覺是一件登天難的事,那麼你的孩子也會感覺到這種難。
如果你總是抱怨孩子的害怕和恐懼,那麼這些害怕和恐懼就真正的控制了他。
孩子害怕的時候,如果你共情,你就不會說:“這有什麼好怕的”。
孩子的害怕是真的,不要勸他“這不怕”。
《慢一點也沒關係》這本書給我很多啟迪,生活中的很多困難和疑惑,都能從書本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