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張照片,很多網友會問,這是什麼武器裝置,似乎很罕見。這是防空兵和炮兵常用的光學測距機,型號為58式1米光學測距機,是用來測量目標的距離和角速度的專用裝備。是一種體視光學測距機,是一種很古老的裝置,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應用。
58式對空1米測距機於1958年裝備解放軍高炮部隊,是我國在50年代按照德軍和蘇軍在二戰時期使用1米測距機仿製生產的觀測器材,主要配屬於高射炮兵連及高射機槍連,可測量空中目標的斜距離或目標距離地面的垂直高度,也可以可供地面炮兵測量,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固定及活動目標的距離。由於其精度較好、效能穩定,直到現在好多部隊還在使用。
體視測距機是透過人眼瞳孔間的“立體識別”感覺來進行測距,透過光學補償器使得目標與測標在縱深距離上感覺相同,來判斷目標的真實距離。這種測距機使用雙物鏡的立體原理,操作手操作測距瞄準鏡,不斷拉近和放遠目標,當從目鏡中看到遠處的目標具有立體感時,就會出現一個“之”字型的分劃,上面的距離讀數就是目標的真實距離。
這種體式測距機比較精確,對運動目標的捕捉能力比較強,因此廣泛應用於高炮兵,後來普及到炮兵。體式測距機的缺點是操作非常複雜,需要長期的反覆訓練,操作手還應該具有敏銳的立體感,用它觀測就像在看立體電影的效果(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群立體感不敏銳)。
本文配圖是解放軍報的報道,陸軍某集團軍某部的防空導彈演習,在晝間強紅外干擾和複雜空地對抗條件下進行的實彈射擊,地面防空兵反應迅速,2枚導彈直刺蒼穹,全部精準命中目標。
看到這裡,有網友會問,現在已經是5G時代,進入了資訊化和現代化戰爭時代,鐳射測機已經普遍應用,那麼解放軍為何還在使用這麼古老的光學測距機呢?
這要從單兵行動式地空導彈的效能缺陷說起。配備先進引導頭的單兵行動式地空導彈,例如使用焦平面陣、紅外-紫外複合制導的美國毒刺導彈,以及使用四元陣列紅外感測器的中國FN-6導彈,都具有非常高的抗干擾能力,理論上命中機率極高,多數要高達80%以上。但在實戰中,單兵行動式地空導彈的命中率卻極低,只有20%至30%,老式的導彈甚至連10%的毀傷率都達不到。
造成單兵行動式地空導彈在實戰中命中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這種導彈本身的一些固有缺點。首先是單兵行動式地空導彈的導引頭水平方向的視界極狹窄,大多數只有5度左右,因此引導頭需要建立穩定跟蹤後才能發射,而且發射條件很苛刻,如目標是超低空高速飛行,角速度很大,或者忽隱忽現,就非常容易丟失目標。這就需要有小型搜尋雷達組成火控系統,為導彈提前指示目標,建立提前量射向。
其次單兵行動式導彈沒有距離探測能力。例如國產的FN-6導彈,最大射程為5500米,最大射高達到3800米。導彈系統本身並沒有配備測距機,需要依靠導彈兵目測估算目標的斜距。由於人體的肉眼在目標超過500米以後就無法精確的判斷距離,所以使用肉眼估算距離的誤差極大,這會導致導彈的命中機率下降。
這時就需要為單兵行動式導彈搜尋配備測距機,地面炮兵使用的小型手持式鐳射測距機只適合對固定目標測距,不適合對空作戰。陸軍防空兵的鐳射測距裝置,只有25毫米雙聯牽引高炮使用的鐳射航路儀比較適合為行動式導彈測距,但這種航路儀重量較大,需要使用吉普車牽引,不適合配備在輕便的地空導彈班,這樣唯一的選擇就是能夠單兵使用的古老的1米測距機。
此外,如果沒有測距機進行目標距離探測,單兵行動式防空導彈容易錯誤開機,導致電池報廢,貽誤戰機。單兵行動式導彈的發射筒前端會插入一個熱電池和致冷氣瓶,用於導彈瞄準發射時供電和製冷,導彈作戰程式如下:導彈班班長根據上級空情預報,使用望遠鏡搜尋敵機、指示待機空域並下達預備射擊命令,導彈號手將導彈上肩,扳動地面啟動扳手,導彈電池和冷氣瓶開始工作,向彈上裝置供電、供氣,導彈隨即處於待發狀態。
導彈號手使用彈身上的機械瞄準具瞄準視界內的敵機,穩定跟蹤,當導引頭截獲目標後,發射機構開始自動分析來自導引頭的資訊訊號,若滿足發射條件,透過耳機或瞄具光訊號的形式告知射手,射手耳機裡若傳來“biu~~”的一聲響,即可扣動扳機,導彈的彈上電池、發射發動機將依次啟動、點火,導彈發射出筒。
目前中美俄等國的單兵防空導彈的從接通電源到發射的反應時間都在5秒左右。單兵防空導彈的控制發射條件極其嚴密,迎頭和追尾的發射限制都不一樣,必須滿足導彈發射程式限定的命中機率下才能啟動導彈,所以不一定瞄準敵機以後都能將導彈射出去。
電池和致冷氣瓶組合通常為一次性使用的化學熱電池,致冷氣瓶記憶體高壓氦氣,以保證紅外導引頭正常工作所需的低溫度。如果電池氣瓶啟動後,由於敵機角速度過大或距離過遠等原因未滿足發射條件,導致處於待發狀態的導彈未能發射。那麼下次發射就需要更換新的電池和冷氣瓶,這無疑很麻煩,容易喪失戰機。
儘管已經為基層防空分隊配備了一體化的小型戰場低空搜尋-預警-火控雷達,測距距離在十幾公里左右,可向導彈號手佩戴的頭盔顯示器推送目標的雷達訊號,射手透過頭盔顯示器可以預先知道來襲敵機方位、角速度、速度等資訊,可以快速掌握提前量,建立穩定跟蹤。
但解放軍目前在防空分隊裡還使用這種古老的光學測距機,用於系統備份。主要原因是光學測距機還有一些獨特的優勢。
目前現代化的武裝直升機和戰機都安裝有高靈敏度的鐳射告警裝置,比較常見的直升機機載防禦系統主要由雷達告警感測器、導彈來襲告警裝置、鐳射告警接收機以及干擾物投放系統組成。前面三款裝備負責發現直升機被攻擊的威脅,鎖定來襲導彈的方位。
干擾物投放系統則負責發射箔條/熱焰彈。其中箔條彈可以形成新的“雷達目標”,主要應付的是雷達制導導彈。而熱焰彈可以形成高強度紅外訊號,誘騙紅外製導導彈。這整套機載防禦系統具備自動工作能力,無需飛行員介入即可自主完成從發現導彈來襲再到發射干擾物的工作,這樣飛行員可以集中精力駕駛直升機進行最大限度的機動規避。
如果使用鐳射測距照射,敵機會立即感知並進行反制。而光學測距機優點是可以隱蔽作戰,無訊號特徵暴露,可以在靜默中發射單兵防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