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根本目的,除了探尋宇宙及內部天體形成演化規律之外,還有個重要方向,那就是搜尋生命體存在形式或者生命存在的證據。透過大型的天文望遠鏡,科學家們尋找到了太陽系之外眾多的類地行星,其中有一些和地球所處的宇宙空間狀態相似,因此得名“超級地球”,但是這些天體距離地球都非常遠,現在還不能對其表面情況進行詳細地探測,關於上面是否存在生命,仍然只能透過模型推演或者預測來進行。
除了深空探測以外,科學家們對太陽系內的天體,也進行了大量關於生命體存在證據的探測活動,對月球、金星、火星這三個近地天體,人類發射了眾多探測器,不過截至目前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生命體,只是發現了水存在的一些蛛絲馬跡。不過,太陽系內還有一類特殊的天體,同樣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那就是土星、木星這兩個“巨無霸”行星的衛星。
泰坦星
泰坦星是土星眾多衛星中個頭最大的一顆,同時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衛三,從個頭上看,泰坦星甚至比水星這顆行星還要大。早在1944年,柯伊伯透過光譜望遠鏡,就發現了泰坦星上存在大氣層,後來這一發現先後被旅行者號、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惠更斯號、卡西尼號等探測器所證實。
泰坦星是目前在太陽系發現的唯一擁有大氣層的衛星,而且它的大氣層密度可能要比地球還要濃密。在大氣層的組分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氣,佔比達到98.4%,是除地球外,太陽系中唯一的富氮天體。除了氮氣之外,泰坦星的大氣層中還含有甲烷、乙烷、丁二炔、丙炔、丙炔腈、乙炔、丙烷等有機氣體,另外還含有微星的氫氣、二氧化碳等。含有氮氣和眾多有機氣體,讓科學家們意識到,這顆獨特的衛星上面,或許已經具備生命存在的基本物質條件。
從飛越泰坦星的若干探測器捕捉到的畫面看,泰坦星的表面反射出眾多的反光區域,科學家判斷,在泰坦星上,或許存在著大量液體湖泊和廣袤的海洋,只不過這些湖泊和海洋並非是液態水所組成,而是由液態甲烷或者乙烷所構成的。
對於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微生物來說,泰坦星的確算不上一個舒適的地方,因為它的表面平均溫度在零下180攝氏度,最低可以達到零下210攝氏度,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環境中,類地微生物能夠在上面生存和繁衍。但是,科學家們透過分析,提出了一種生命的特殊存在形式,或許可以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中生存。
可能的泰坦星奇妙生命形式
在地球上,生命體都是由細胞所構成。無論是多細胞生物,還是單細胞生命,在每個細胞的外圍,都包裹著一層由脂質物質所形成的可滲透脂膜,這個脂膜可以起到部分吸收水分子而其它部分排斥水分子的作用,從而實現營養物質、代謝物質在細胞內外的轉移。脂膜的這種既親水又疏水的性質,將膜壓成扁平的形狀,然後“內卷”在一起,將細胞內的物質和水分等包裹其中,既防止這些物質飄散,同時也有選擇地實現特定物質的進出,從而表現出生物活性。
泰坦星由於表面溫度很低,而且沒有液態水,這就使得地球生命體中的細胞,不可能在泰坦星上以我們所理解的狀態存在,如果是地球細胞形態的話,那麼將不可避免地被凍結。所以,泰坦星上如果真的存在生命,那麼其細胞結構不可能是地球上那樣,呈現水基脂質膜狀態,而是應該是一種適應泰坦星惡劣自然環境、由特定化學物質組裝而成。
有研究團隊提出,由於泰坦星上存在著大量的氮氣,因此有可能形成構成細胞的重要元件-氮質體,這種特殊的結構,由氮、氫和碳所構成,由它們組裝形成特殊的細胞膜結構。透過認真的篩選,最有可能在泰坦星上存在的這種組成模式的是丙烯腈分子。
這種分子擁有獨特的化學性質,其中的一個分子可以吸引另外一個分子,從而組合成膜質結構,而不是像地球生命那樣,與周圍的液體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由丙烯腈分子構成的膜,可以在泰坦星的自然狀態下,既能保護膜的統一性,又能保持足夠的柔韌性,可以維持細胞的穩定形態而不至於凍結或者分解。
計算機模擬的結果
在2017年,智利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天文臺,透過巨大的天文望遠鏡,在泰坦星上發現了丙烯腈分子存在的直接證據,而且丙烯腈分子的數量,多到足以從理論上支援數百萬個單細胞生命的程度。所以,科學家們認為,在泰坦星上,如果存在生命形式的話,那麼將會基於丙烯腈分子來構成特殊的形狀,而且這種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在理論上存在的。
接下來,科學家們就需要論證,在泰坦星上,由丙烯腈組成的細胞膜,能否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細胞脂質膜,可以在水中自發地形成,對應在泰坦星上,這種由丙烯腈分子構成的氮質體,是否在甲烷或者乙烷凍結時,依然能夠組合形成基膜。
研究團隊藉助了計算機模擬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建立一個計算機程式模型,將泰坦星的自然、地理狀況輸入模型中,包括溫度、大氣組成和濃度,同時輸入模型的還有丙烯腈分子的特性。結果發現,丙烯腈分子-180攝氏度環境下,在撞擊甲烷分子時,丙烯腈分子分呈現出類似水冰或者食鹽的晶體狀態,這與地球上包裹細胞的平實而柔軟的薄片完全不同。
最後,科學家們得出初步結論,如果泰坦星上存在生命,其組成細胞並不會具備類似地球生物那樣的細胞膜“軟殼”結構,而是呈現低溫下的丙烯腈剛性晶體狀態,其外殼也相當於一種韌性極強的剛體,在冰凍的環境中結構在一起,緩慢地從周圍液體有機湖泊中汲取能量和營養物質。
當然,以上都是基於理論假設和計算機模擬的結果,如果要驗證泰坦星上是否存在這樣的生命體,還需要近距離去探測。這個目標,在不久將會實現,美國宇航局計劃在2030年,將發射新的探測器接近泰坦星,並且準備在泰坦星上釋放“蜻蜓”無人機,屆時肯定會帶給我們全新的答案。希望美國這個計劃能夠成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