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與生產力的關係是生態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對於理解和預測全球範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至關重要。但是,這一關係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情景下如何變化及其驅動機制迄今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研究組和研究員韓興國研究組基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大型植物功能群剔除實驗,結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物種剔除實驗,發現生物多樣性與生產力的關係在多樣性喪失的情景下可表現為正相關、不相關、負相關和單峰曲線等關係,部分物種喪失後剩餘物種的補償作用,即補償效應是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驅動機制。負補償、零補償和部分補償會導致生物多樣性與生產力表現為正相關關係;而全補償導致二者沒有關係;超補償發生在中間多樣性水平時,生物多樣性與生產力表現為單峰曲線關係,而發生在較低多樣性水平時,二者表現為負相關關係。該研究中揭示的補償效應闡明瞭物種之間競爭的減弱或消失對於生產力-多樣性關係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推動了人們對於多樣性-生產力關係及其驅動機制的認識,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線上發表在Journal of Ecology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案的資助。
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