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營長失散、戰鬥人員損失大,這是180師539團2營在突圍過程中遭遇的難題。然而,他們最終卻成了為數不多的按照60軍軍部指定路線突圍成功的部隊。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教導員關志超堅持執行命令,為2營保住了一絲生還的希望。
1951年5月25日凌晨,180師全部渡過漢江。到了5月26日晚上,師長鄭其貴下令全面突圍。按照軍部制定的路線:180師先翻越東北方向的鷹峰山,然後向西北前行,再穿越馬坪裡公路抵達史倉裡(38線以北)。無論是在鷹峰還是在史倉裡,都有60軍的其他部隊接應180師。
539團2營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參戰人數為492人(據關志超日記記載),突圍之時還有200餘人。比戰鬥減員更讓人痛心的是營長馬興旺在突圍後不久與部隊失散,關志超成了全營的最高指揮官,他需要立刻做一道“選擇題”:是按命令繼續突圍,還是上山打游擊?
5月27日,180師抵達鷹峰,他們並沒有等來兄弟部隊的接應。美軍不但事先佔領了這裡,還將179師和181師分割在外圍。也正是在這一天,鄭其貴下達了分散突圍的命令。不同的營、連分佈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想上山打游擊,以期待在新的戰役打響後歸隊。
此時二營的傷亡數字仍然在上升,除了關志超,營連級幹部只剩下四連指導員趙志賢、六連指導員李守信和團衛生隊長郭富明等人。四個人統一了思想:無論戰局發展成什麼樣子,剩下的幹部一定要帶著大家繼續突圍。
關志超敢於做這樣的決策是基於對美軍戰法的分析。美軍非常依賴坦克,他們更願意沿著靠近公路的區域進行搜尋,對大山的盤查相對比較鬆懈。因此,關志超命令部隊白天在大山中隱蔽前行,黃昏後再突破公路的封鎖線。在這樣一大片高山峻嶺中,美軍不可能在每一個地方都沒有疏漏,這就是關志超相信部隊有可能突圍成功的依據。
在之後的幾天中,2營陸續匯合了機炮連、無後坐力炮連、師直、538團1營、539團1營和540團部分掉隊的人員,關志超得知師主力也曾經從這裡突圍,這堅定了他繼續向史倉裡突圍的決心。與此同時,他還說服了一部分想上山打游擊的戰友,人數越多越能增加突圍成功的把握性。
幸運總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在掉隊的人員中有一名師部作戰參謀叫姚文選,他攜帶了一份地圖和一個指北針,這兩樣東西成為了2營突圍成功的關鍵(當時的志願軍一般只有團以上幹部才能配備地圖)。
按照地圖和指北針的指示,關志超等人在5月31日艱難地抵達史倉裡。與鷹峰的情況相同,這裡也被美軍佔領。已經沒有路了,要麼原路返回,要麼突破美軍的封鎖線。
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將軍後來在回憶180師的事情時說:“他們突圍的信心不夠堅決,一遇到敵人阻擊就繞道……”關志超現在遇到的就是這個問題,只不過他沒有選擇繞道,而是從正面“強突”。
關志超做了最壞的打算,他甚至拉出了唯一的一顆手榴彈的火線繩:如果突圍失敗,就用掉這顆“光榮彈”。夜幕再次來臨,2營也準備好一切。此時,一支美軍巡邏隊走了過來,關志超讓戰士們尾隨敵人前行,雙方最近的距離只有20多米。當美軍巡邏隊行進到村口時,向哨兵喊出口令。等2營透過村口時,哨兵竟然沒有再次詢問,美軍哨兵把2營當成了“自己人”。
2營絕對沒有想到最難的一道關卡過得如此“輕鬆”,他們在穿過美軍防守區域後又向北行進五六里地,終於發現了兄弟部隊的身影:179師537團的一個偵察連。2營的戰士興奮地倒在地上,一時間竟然無法起身。此時,這支由多個單位組成的“混編營”還剩下60餘人。
客觀地說,180師539團2營能成功地突圍帶有一些運氣成份。但是,如果不是關志超堅持執行命令、打消戰友打游擊的念頭,部隊不可能從九唇岱山(180師北渡漢江後在此處組織防禦)一直打到史倉裡;如果不是關志超在史倉裡大膽地讓戰士尾隨美軍巡邏隊,也不會有敵人誤認“隊友”的一幕發生。歸根結底,運氣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2營全體指戰員同心協力突圍得到的回報。
第五次戰役進行時,關志超只有26歲。回國以後,他曾任181師師長、60軍副軍長(未到職)、南京政治學院副校長等職務(1985年離休)。1955年,關志超被授予少校軍銜,1962年晉升為中校軍銜。2020年10月9日,關志超去世,享年95歲。
“老兵不死,只是漸漸遠去”,關志超和180師539團2營的事蹟不會隨著老人家故去而被遺忘。他堅持執行軍部的命令、按指定路線突圍,並且在危急時刻敢於做出“與眾不同”的決策,這也再次證明了一件事情:政工幹部在解放軍的戰鬥序列裡發揮著多麼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