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個性再談
宋鳳洲 / 2021.10.25
書法的個性,是指每個人在漢字的書寫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於他人的面貌。裡面已經包括了個人的審美情趣、藝術眼光和用筆手性等內涵。因此,他是一個人先天之稟、後天之學的綜合素質顯現;是一個人觀察事物多少、優劣、和師承好惡與把握程度的真實寫照。書法的個性展觀,主要是個人素養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臆造。至於那些讀貼臨帖,不過是參考、借鑑或相近的吸收而已。
然而,個性有好壞之分,有優劣之別。如果把其作為一個標準來強調,那一定是發揚好的優的,摒棄壞的劣的。不能不分苗莠,一概肯定。只有讚美和推廣好優,這才符合優勝劣汰!這才抓住了“個性”的真正價值!
那麼,怎樣看待個性之源?怎樣發揮好的個性?試做如下探討:
一、陶冶情操,培養文雅優美的審美觀。
書法作品的個性,是書寫者心態、心境的必然流露,是書寫者道德觀念、書意理念的必然顯現,是書寫者藝技追求、操作能力的果然效驗。毋容置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向學就是獲得的方向。
通常而言,思想忠厚、情愫本分、嚮往崇高典雅的人,多喜愛楷書、隸書。稍有好古、喜奇探秘思緒的人,易喜歡篆籀甲骨。而才思敏捷、善變不拘的人,多愛好行草。而不固步自封,又靈活機動,多情和睦的人,或也多體兼善,不獨執著。……個性總是源於秉性的自發。
既然個性是人的情感和習性的自然流露,那就不拍不能發揮。我們只關心“個性”之優劣,擔心醜陋惡劣的個性跳出來。
判斷優良個性的標準,有一個說法叫“雅俗共賞”。這裡的雅,通常是指有一定藝術修養的文化才思(文雅);這裡的俗,不是庸俗,而是指平常百姓(大多數人)所好。雅俗共賞,就是大家都認為好,都喜聞樂見。如果有誰寫的字,不被多數人認可,只是自我欣賞,說得天花亂墜,也見不得群眾。大眾喜歡,同行珍視的特色,才算有用價值和應該讚美的個性。
所以,看一副書法作品的個性,作為大眾看,要順眼,要看著舒服,要有吸引力。作為行內人看,要有法度,要有才情,要有神采,要有優秀繼承和發揮。只講“個性”,不講“優秀”,那是“誤解”,那不“高階”。說到底,這是一個德行操守的問題,是一個優秀文化修養的問題。
中華民族有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值得學習和繼承,值得不斷髮揚光大和不斷豐富內涵。我們不能忘記自我德行的砥礪,始終保持崇高道德修養;我們不能丟掉前賢接力創造的重大藝術成果,始終維護和開拓民族優秀文化底蘊。我們必須明白,丟掉了歷史文化遺產,就丟掉了民族優秀的根本!我們必須明白,有了高尚的德操,才能有健康的審美觀!
二、文雅舉止,文明書寫。
書是心畫,書是心音,書如其人。要想正書(字)必先正心。只有正心,才能正念,有了正念,書便無邪氣,無穢氣,充實正氣。這裡既有端正做人的首要,又有為書時端正態度的必要。即文雅舉止,文明書寫。
文,有文靜、柔和之意,存文雅、溫和之氣。這就要求書者有謙恭和禮貌的人性與心境。從古至今,有修養的大書家都很謙遜,每每看到自己之不足,至老不輟臨帖和向學。生怕自己落後,生怕自己不夠高度!
雅,人有舉止謙恭、莊重含蓄姿態;書有平心靜氣,神安筆潤之採。雖也放逸,然不狂躁;雖也神采飛揚,卻不粗俗野黷。因而,文雅之書,耐人品味,耐時久觀,越發精彩!
文明,重點在於有文化味。所謂文明書寫,既體現在文質彬彬、舉止高雅的書寫姿態和過程上,從容不迫。也蘊含於書寫的文詞內容與筆墨的神情之中,典雅流輝。那些奇裝異服,故弄姿態,大喊大叫,胡寫亂畫,都不是文明的舉動;那些鄙視前賢,目無他人,自吹自擂,大言不慚的態度和言行,都不屬於文明人的文明舉動之列。我們不希望為文明的漢字,穿上粗魯、醜陋和破爛的外衣;我們不希望因某人的無知無畏,割裂開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的親密關係。也就是說,要使書法的個性,發揚優良傳統,爭取光輝自我。
三、向美化漢字進軍,向多種文化藝術進軍。
我們應當明白,“個性”是天生就有的,隨時都會表現出來的。就像人的長相,都有自己區別他人的地方。不用擔心雷同。
寫字也一樣,模仿別人,也只是七八成相像,不可能一模一樣。所以,也沒必要提出“彰顯個性”的呼喚。相反,或許自己的“個性”有些缺陷,或說不如“某某人”更優秀,才有必要管住這個性的自由發展。而以優秀範本為榜樣,透過臨帖向優秀個性看齊,改善最佳化自己的劣根部分,培植起與優秀個性相近或相類的幼苗。從而,得到茁壯成長。
優秀的個性在哪?如何得到和發揮?在歷史的源頭裡,在前賢的成功作品裡。就真、草、隸、篆、行五大類書法中,都有各自輝煌的時代,都有各自優秀的領軍人物。人類的優秀書寫個性,早已得到了充分發揮,高峰林立,目標明確。要想得到,就去學習。
可是,書法論壇有一種不好的說法,說不必學習古人,因為古人早已把漢字寫到家了,學他們也學不出新東西來。你根本超不過古人,不如另闢蹊徑,才能創新。
這種說法錯在哪裡?錯在不知天高地厚。好像自己是大天才,是一定比古之聖賢更優勝者,可以生而知之,不學而成。真是那樣嗎?要和古人比試比試,才能最後下結論。不能過高估計自我,更不能先大吹大擂!無數事實證明,古今聖賢只是少數,多數人都達不到宗派領軍水平!
古人猶如高山,後者必先沿道攀登,至頂而顯我。古人猶如大河,後之小流勢必先融入其中,方能乘勢奔騰,激流入海。不登高山,難見雄心壯志;不入江河,難見氣勢恢宏。
學賢思齊,雖有不及,也似奇樹古寺之高山半腰,尚可觀妙境。谷溪自流,不入大河,雖是自闢,終為小流。要看到:鏖戰雄師陣,強過山寨軍。
我們還應當明白,“個性”通過後天努力,也可以有所遷移。學誰近誰,廣學廣益。始終抓住“美化漢字”這個根本,再近性而學,逐步廣涉。
今人本由古人繁衍而來,個性必有相近處。因此,各種字型各種書體都有喜歡者和偏愛者。因性而學,就是找自己最喜愛的字先學。這叫“性相近”,是最能學好和得到的捷徑。學好一門後,又不固步自封,縮腳不前,那就逐步多學和廣涉。有無多學和廣涉,結果也大不相同。這叫“習相遠”。這裡不只是指漢字字型書體的臨習和研究,還包括著藝術門類和知識學科的拓展。歷史的事實早已證明了,真正的書法行家,都兼有多種藝術修養,或兼有多種處事能力。從古人王羲之、趙孟頫、傅山,到近代啟功、歐陽中石,他們都不只是寫字高手,都是多面手,都有高深的文化修養。
看來,個性是外衣,既要得體,又要美觀。而多種文化修養和才能是內涵,不嫌多,不怕互動,又不怕成熟與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