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新說:
用道的法則輔佐君王的人,不以武力逞強天下。逞強很快就會遭到報應,導致因果迴圈。
軍隊所到之處,遭到嚴重破壞,荊棘就會叢生。大戰之後,必然會出現荒年。
要想有好的結果,善於用兵的人,達到目的即適可而止,不敢以兵力逞強。
成功之後,不自高自大、矜持傲慢,不耀武揚威,不驕傲自大,只是因為迫不得已。能夠達到目的,就不要顯示強大。
事物成長過快就會走向衰竭,這就是不合於道。
不符合“道”,就會很快滅亡。
這一章是繼續講物極必反。
一、用強、逞強會物極必反
這章開始就講了,如果用道輔佐君王,就不會用武力,因為用武力破壞性太大,會產生不好的因果迴圈。就如同生病了,如果單純用猛藥治療,其結果就是“賊去樓空”,病是沒有了,可人這個身體卻也垮了或到垮的邊緣了,產生了新的因果迴圈,需要很長時間的調養才能恢復健康。那怎麼辦才是最好呢?就是要搞清楚生病的原因,然後再根據身體的狀況,透過提高身體機能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逐步解決,而不是僅依賴藥物一步到位把病菌殺死就完事了。
實際工作與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人很喜歡自己強勢,覺得自己強勢,才能鎮得住場子,在別人眼裡很有威嚴,別人不會違背自己。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背離道很遠了。別人覺得你很強勢、很威嚴,只是你還能有可能給別人有威脅與給別人帶來利益,或者你的強勢與別人不相干,你鎮住的是那些有求於你的人。你的強勢就是你的禍根,一是對道的認識出現偏差,工作中就不能發出正確的指令,二是那些受你威脅與希望從你這兒得到利益的人,是最清楚你的錯誤、弱點在什麼地方,你的失勢就只是需要一個契機而已,三是你聽到的、瞭解到的,是別人根據你的喜好擺拍出來的,你瞭解不到真正的樣子。這樣,自然會產生物極必反。當然,有些人藐視強勢,但所做的工作都是依靠自己的學識與水平而且是腳踏實地做事的就不在此列了。
用強、逞強,在實際工作與生活中,容易造成對別人心理的與實體的侵犯與破壞,所以會產生不好的因果迴圈,那麼就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了,像成語“欲蓋彌張、事與願違”等,都反映出用強、逞強會物極必反。
用強、逞強究竟是一種什麼行為呢?是不合科學、不合情理的過度有為。凡是這種過度有為,都會事與願違,物極必反。
二、不懂適可而止會物極必反
最好的方法就是達到目的就適可而止,不需要去用兵鎮壓,應該運用自己有利的條件和掌握主動的手段,進行安邦定國,治國安民。
這個就有點像成語“過猶不及”。比如,有一人到千年古剎金山寺去敲鐘祈福,管鐘的老和尚跟他說敲鐘只敲三下:第一下是福喜臨門;第二下是高官厚祿;第三下是延年益壽。那傢伙敲完第三下後心裡有氣,趁老和尚不注意,故意又敲了一下,老和尚大驚失色地跟他說:“這下完了,前面白敲全廢了”,那廝問老和尚為什麼?老和尚說鐘不能敲第四下,敲了那就四大皆空了。
再比如,秦滅六國統一後妄圖高度集權專制,防止六國叛亂,用焚書坑儒等方式統一思想,屠殺六國貴族,減少叛亂機會,然而過猶不及,高壓之下反而激起人民反抗,為六國所滅。
人的身體也是一樣,高明的醫生知道把身體調節平衡了,身體就健康了。但是,如果覺得再加把勁多吃點藥,那就可能又破壞了身體的平衡,造成物極必反。
因此,用“武力”、用“猛藥”等,是覺得自己不得己,達到目的就行了,就不要驕傲自大、耀武揚威、顯示自己強大,這樣,才能合於道,使自己時時都注意觀察道的執行,依靠自己的力量按道的執行指導自己的行為。
三、過快成長會物極必反
任何事物的成長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這就是事物成長的道。如果違背了這個道,就會物極必反。
比如: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向孔子問政,孔子告訴他為政的原則就是要有遠大的眼光,百年大計,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
這就是孔夫子教導子夏要腳踏實地,根據客觀規律做好事情,否則會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物極必反。
無論是做事情,還是培養孩子,我們都應該按各自的道去做,才能恰到好處。無論是人類社會還是各項事物的成長與發展,都有自己的內在規律,所經歷的每個階段與環節都是不可以省略的,只要有一個環節或階段做不到位,就會為以後的發展帶來障礙。
面對物極必反,就需要人們有能力認識道、掌握關於規律的知識,從而在工作中、在處理各種事務中,有預判的能力,有前瞻性的能力,在提高做事情的效率的同時,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避免產生物極必反的現象。
也許有人會說,看看社會上有些人什麼也不懂,就這麼急功近利蠻幹,過了許多年了,也沒看到物極必反的現象發生。
這樣說其實是不對的,沒有看到物極必反的現象發生,是因為沒有看到這些現象背後的本質,更多的是被其他現象沖淡了、掩蓋了。如果靜下心來做做分析,就會發現了。
世間所有,如果不合於道,就會過早滅亡,而不存於世間。因此,在一些發展快速、令人難以沉下心來的浮燥的環境裡,只有加強自律,不斷學習思考才行。《易經》裡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也就是說只有謙謙君子,遇到大事情,才會做好。因為謙謙君子善於學習,向一切人學習,向動物學習,向自然界萬事萬物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掌握的最前沿的學問與知識,然後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東西,從而不斷拓展自己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這樣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擁有一點什麼而覺得自己很強勢,只會越來越覺得需要學習與探索的事情會還有很多,自然能有超強的前瞻性,不會出現物極必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