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有史書記載的皇帝從秦始皇開始算到清朝宣統帝退位就有四百零八位,能夠登上皇后寶座的女人自然也不在少數。大多數帝王在位期間都冊立過皇后,但要是細細地盤算起來卻始終不能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數值。一帝一後的制度在歷史上也多次被打破過,像是前趙的第二位皇帝劉聰,他在位的一生一共冊立過九位皇后,而且也有過多位皇后同時存在的情況。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未成年就喪命的娃娃皇帝,存在根本來不及迎娶皇后的情況。
說了這麼多,一個女人能夠坐到正位中宮為一國之母靠的無非就是皇帝的喜愛或者是自己的背景靠山,到了年老色衰或者家道中落之後再無利用的可能以後也許就會被皇帝無情地拋棄,我們也來看一看這些皇后之中坐不穩後位寶座不穩淪落他人之手的幾個例子。
劉薄聯姻
聯姻是為了兩個家族的同時興盛,自古以來便普遍存在。像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晉兩國聯姻永結秦晉之好,聯姻可以說毫不誇張地說直到現在這種現象也存在。西漢王朝作為自秦王朝之後的另一個大一統王朝為了政治目的這種情況甚至穿插了這個王朝的一生。
漢高祖劉邦駕崩之後,其妻呂雉把持朝政威脅迫害劉氏皇族,先後冊立兩位傀儡皇帝,齊王劉襄太尉周勃等人聯合剷除諸呂勢力,大臣們擁立代王劉恆繼位,劉恆之母薄氏成為皇太后。登上太后的寶座後自然也是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夠長盛不衰家族顯赫,然而自己的兒子與皇后竇漪房夫妻恩愛更有子女鞏固地位。這老太太就把目光定在了自己的孫子劉啟身上。
從封地前往長安入主未央宮之後,竇漪房封為皇后,薄氏尊為太后,大臣們也以劉啟年長且為嫡子為由擁立為太子。薄太后為了自己的家族也為了自己太后的寶座能夠穩坐,就將自己同族的適齡女子薄氏許配給了太子劉啟。漢朝注重孝道,劉啟面對皇祖母安排給自己的這一門親事萬萬不敢拒絕。同時由於剛剛封為太子劉啟的根基尚且不穩,就極需要力量來扶持自己,此時能夠與薄氏聯姻取得皇太后的協助,劉啟更是不敢加以推脫。
薄太后也已經為家族延續榮光,太子劉啟的地位也不易撼動,現在的太子就是將來的天子,現在的太子妃將來就是正位中宮的皇后。而面對著這一樁劉薄兩家的政治聯姻,劉啟與薄皇后之間並沒有絲毫感情可言。
無有子嗣的皇后
漢文帝駕崩之後,太子劉啟繼位。公元前一五七年,劉啟繼承大統,尊其母皇后竇氏為皇太后,尊祖母太后薄氏為太皇太后,冊封太子妃薄氏為皇后。
歷史上記載薄皇后並不得景帝的寵愛,景帝對待薄皇后的態度雖說不上涼薄但也並不太好。景帝朝時,能成年的皇子就有十四位之多(由於史書只記載皇后所生的嫡公主和有事蹟的公主,關於皇帝之女的記載往往不全面),由此可以看出來,在薄皇后的治理管轄之下景帝后宮可謂是風平浪靜沒有勾心鬥角。後宮穩固是前朝之幸,可以說正是由於有了一個安穩的大後方景帝才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前朝的國家政務上。
即使薄皇后是如此的努力,拼盡全力去做好一個妻子做好一個皇后應盡的責任,但還是無法博得景帝的寵愛,在景帝的後宮之中除了皇后之外其餘嬪妃皆有子嗣所出。身居皇后高位要麼就依靠自己的孩子要麼就有一個有背景的靠山或一個有實力的家族,很顯然薄皇后依靠的就是太皇太后薄氏。
公元前一五五年,太皇太后薄氏崩逝,薄皇后失去了她在這深宮之中唯一的依靠。在過了兩年之後(公元一五三年),景帝第一次冊立太子,立慄姬之子庶長子劉榮為太子,整個後宮之中的風向瞬間轉變,命運的天平瞬間失去公平。自古以來後宮都是母子相依,子以母貴母以子榮的道理亙古不變。太子之母慄姬有意爭奪皇后之位,一個無寵且無子的皇后又焉能坐穩一國之母的寶座。
景帝廢后
無有所出又無有所靠的薄皇后真可謂是悲劇到了極點,像一隻螻蟻一樣任人拿捏,由於太子已立皇后的寶座也岌岌可危。公元前一五一年,這樁在長輩一手撮合下的政治聯姻在名存實亡長達十餘年之後,終究還是落下了帷幕。
這一年,景帝廢了薄氏皇后之位,兩人結髮夫妻將近二十年,薄皇后到底還是打動不了景帝的心。廢位之後的薄皇后只能遷居別宮,無奈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廢的皇后。薄皇后在被廢四年之後(公元前一四七年),這雙看透一切世間冷暖的雙眸永久地合在了未央宮中,一個悲涼女子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在深宮,史書之上甚至沒有留下名字,後人也只能稱她一聲薄皇后。
明朝廢后胡善祥
在大明朝三百年的歷史中一共出現過五位廢后,其中最為人可惜的就是明宣宗的第一位皇后胡善祥。
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明成祖朱棣為他的孫子朱瞻基選擇妃子,這老爺子一眼就相中了賢良忠厚的胡氏,立刻封為太孫妃。仁宗時期,胡氏又升為太子妃,仁宗皇帝駕崩之後太子朱瞻基登基為帝,胡氏因此被冊封為皇后。
胡氏性格忠厚善良,朱瞻基在位期間大明朝國家富強四夷拜服,時間長了以後朱瞻基說話做事便飄飄然許多,多次出巡打獵,胡皇后以安民輕役為由多次勸阻朱瞻基的這種勞民傷財行為,但經過一次次勸阻就使的宣宗對其好感下降。而且胡皇后膝下只有兩位公主,並沒有皇子而且身體情況很差也很難再有所出,而宣宗的愛妃孫貴妃育有皇子朱祁鎮和朱祁鈺,朱瞻基就起了易後的心思就命令胡皇后上表讓她辭去皇后之位。
胡皇后也很無奈,自己沒有子嗣可以依靠又沒有強大的家世,上表辭去皇后之位,在宮中當道姑帶髮修行。皇太后張氏體恤胡氏的艱難,在其帶髮修行時仍照舊讓胡氏參加家宴,宴會之時座位仍讓其高居於孫皇后之上,日常也常常照顧胡氏。在太皇太后張氏崩逝一年之後胡氏也時常哀痛不已,一年之後也隨著張氏一起西去。
宣宗晚年間時常想起胡氏,多次表示都是自己一時衝動才廢了胡皇后,後悔不已。天順七年,英宗為胡氏上諡號,依帝諡,恢復皇后的稱號,但卻不附太廟。胡皇后的一輩子並沒有過錯,但卻慘遭皇帝拋棄,自己的一生在無奈與痛苦中度過,令人惋惜。
不廢而廢的皇后
“廢后”這個字眼相在清朝當敏感,有過明確記載生前的“生前廢后”的行為只有一次,就是順治皇帝廢了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為靜妃,死後廢除後位“不光彩事蹟”也只有一次,努爾哈赤的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被順治帝廢除皇后之位。但清史上還有一個十分特殊例子,向世人宣告著皇后不廢而廢,這位皇后就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又有一說其為輝發那拉氏)。
那拉氏是乾隆的繼皇后,早在潛邸的時候就跟隨弘曆。乾隆繼位後,那拉氏先是被封為嫻妃,然後又是嫻貴妃,在孝賢純皇后病逝後又封為皇貴妃,行皇后之責代理六宮事宜,僅僅一年之後就封那拉氏為皇后。此時的那拉氏既沒有子嗣連公主也沒有,也沒有一個顯赫的家世(其父那爾布生前僅為世襲正四品左領,在那拉氏封后後才追授其為一等公)。
一個既沒有家世又沒有子嗣的女人能夠封后依靠的也只有乾隆對那拉氏的寵愛,剛剛居於後位之時是那拉氏一生的高光時刻,幾年前後那拉氏一共為乾隆生下兩位皇子和一位公主,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以及皇五女,只可惜永璟和皇五女早夭。可見此時的乾隆和那拉氏是夫妻恩愛,他們一起巡遊五臺山一起拜謁祖陵並且一起巡遊江南。
乾隆三十年,乾隆與那拉氏再次巡幸江南之時,那拉氏忽然被乾隆送回宮中,並且還收回了那拉氏被封嫻妃、嫻貴妃、皇貴妃以及皇后的詔書和冊寶。並且將待遇降低到最末流的答應僅允許兩名宮女伺候,一切待遇隨減。帝后決裂,究竟發生了什麼?一說是乾隆風流成性意欲微服私訪尋幸江南女子尋樂,被那拉氏極力勸阻,未果,那拉氏才做出斷髮這一行為導致帝后反目;另一說是乾隆寵妾滅妻,意欲晉升令貴妃為令皇貴妃(清朝封皇貴妃一般只有在皇后不再或皇后病重難以處理宮務冊封皇貴妃分擔後宮事宜,亦或是給病重的嬪妃沖喜基本上都是幾日後病逝的那種),那拉氏不同意乾隆的做法,帝后之間起了齟齬那拉氏被乾隆遣送回宮。
被收回冊寶詔書的那拉氏回到宮中相當於被打入冷宮,悽苦交雜之中一病不起,僅僅一年多就薨逝了。此時乾隆正在木蘭秋獮,聽到那拉氏薨逝這個訊息後也只是派永璂回宮料理後事而已。
那拉氏死後,她一切的葬禮待遇也隨減。作為還保留著名號的大清皇后,其葬禮卻以皇貴妃的禮制待遇舉行,但實際上僅僅相當於嬪位待遇都不如,整個葬禮僅僅花了二百兩白銀,要知道孝賢純皇后的整個葬禮花費白銀近三十五萬兩。名位上來說,那拉氏依舊是大清的皇后是一國之母,而乾隆不僅沒有給那拉氏單獨建立陵寢反而將她塞入了純惠皇貴妃的陵寢的一側,且不設牌位享祭。
有大臣為那拉氏抱不平卻遭受到乾隆的處罰,那拉氏的一切都說明她的皇后之位已是不廢而廢,與實際廢后僅僅只差一紙詔書公告天下而已。後世沒有存留下來任何關於那拉氏的畫像,帝后圖沒有、乾隆嬪妃圖也沒有,亦或是乾隆皇帝下令毀掉了有關那拉氏的一切。
總結: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她們天下最為尊貴的女人,他們表面風光靚麗,背地裡她們有著不為人所知的悽苦。不得不拿出正妻容忍的雅量來,忍受別的女人來分享自己的丈夫,眼看著別的女人承寵歡愉,甚至眼看著她威脅自己。她們的一切都是皇帝給予的,一切也都是皇帝能輕鬆剝奪了的。四四方方的宮牆,困住了一個個像花朵一般年紀的人。忍受著宮裡漆黑幽冷而又漫長的夜,熬過四季春秋,一切都是命運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