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孩子遭遇性騷擾(本節引自陳歡“如何防止兒童遭遇性騷擾”一文。)
在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兒童遭遇性騷擾的國內外新聞,這讓很多家長意識到,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孩預防被猥褻,是一個至關重要但又很棘手的問題。
在自媒體愈加發達,各類資訊狂轟濫炸的當下,手機上的各種分析解惑的文章層出不窮、眼花繚亂。那有沒有更簡要凝練的策略,讓家長們知道怎樣才能預防自己的孩子被性騷擾呢?有!去粗取精,可以提煉出兩個詞:“增能”和“賦權”!
增能(reinforcement):指的是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的認知水平不斷提升,同時應付實際生活危機的能力也得以增長。
賦權(empowerment):其實就是增能的一部分,讓自己在增能的同時,意識到自己是有基本人權的獨立個體,與任何人都保持有一定界限的和睦關係。不管是他人對自己,還是自己對他人,為所當為、不越線。
增能和賦權,兩者相輔相成,很多時候合二為一。具體要如何增能和賦權,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如下三點。
1.從小培養孩子的界限意識
太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讓孩子從小有自己的專屬物品,儘量與他人的物品“不混用”,與防止性騷擾緊密相關。這裡的“他人”,包括父母在內。這裡的“專屬物品”包括牙刷、水杯、餐具、食物、衣物,乃至專屬空間(自己的房間)等。
比如,你從小就要讓孩子養成一種意識和習慣:在非特殊的情況下,孩子自己喝水和漱口的水杯只能自己用,他人不能用;吃飯有專屬於自己的勺子和碗;孩子在外面時,自己選購的飲料,他人不能對著吸管喝;他人使用的東西,自己也不去用;他人吃過的東西自己不再吃;而且不與他人混穿衣服、鞋子;在家有自己擺放個人用品的空間;自己的房間沒有經過自己允許,包括父母在內的任何他人不能進入;如果自己在房間內,父母進去需要敲門……
某些小時候過慣了窮日子,從小習慣了大家族“共享”的家長,即便在現在物質普遍豐富的年代,依然短期內意識不到這樣做其背後蘊含的道理。他們不但無法容忍孩子從小表現出的一些本能的物權和領地意識,還會對其道德譴責,說這是“自私”。殊不知,只有孩子從小形成清晰的界限意識和個人權益意識,他才會非常自然地對界限不明的行為變得敏感,更不用說別人隨意觸碰他的身體了。很多孩子甚至會對如何防止性騷擾無師自通,無須家長亡羊補牢似地灌輸性教育知識。
注意,培養孩子的界限意識,並不是要家長神經質般地過分敏感,連愛撫和親吻自己孩子臉蛋等行為都覺得不妥。要知道,來自熟悉的養育者和親人的溫柔對待和愛撫,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讓其從小對愛不匱乏。
2.培養孩子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指的是我可以等待,暫時放棄當下的滿足,我相信我的忍耐會換來未來更好的結果。孩子在某些時候能夠做到延遲滿足,其實背後蘊含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即對未來持積極的態度——相信會有更好的結果到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積極信念,孩子才會在等待中表現出忍耐力、自控力。
而孩子之所以持有這份積極信念,是因為從小不缺安全感和信任感。當孩子害怕打針時,父母說會陪在他身邊,父母果然一直在陪伴;當孩子第一次晚上獨自睡覺時,父母說我會陪著你講故事,果然一直陪著他直到入睡;當孩子努力克服自己的害怕,終於邁出了改變的第一步時,父母答應送他喜愛的玩具,並且兌現了;當孩子覺得父母某件事做錯了,父母不是否認和指責,而是坦率承認,並且希望取得孩子諒解等這些點滴,都構建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但是注意,這也告訴我們,孩子從小的飢餓、口渴、睏乏等基本需求的滿足,是需要被理解接納和即時滿足的,而不應該不加區分地一律延遲滿足。
當孩子有這樣的延遲滿足能力時,自然不會對猥褻者的誘餌吸引,也自然不會落入性騷擾的圈套。這絕不是贊同民間那句“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那句話其實是簡單粗暴的不合理教條。事實上,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不應該過度窮養,也不應過度富養,而是在基本需要和合理需求得以滿足的情況下,自己學會思考、自己懂得選擇和做決定。
眼前這個棉花糖雖然好吃,但是我選擇忍一忍,因為我相信待會兒會有更多;眼前這個遊樂設施好玩,但我選擇先忍一忍,去玩其他,因為我相信待會兒人少的時候再去玩,玩的時間會更久;眼前的這個練習很枯燥,但我忍一忍,我相信之後我會有精彩的表現……小時候是這樣。
成年之後,眼前這個價格誘人,但我忍一忍,再逛一會兒,我相信會遇到我更喜歡、價格更合適的衣服;眼前這個追求我的男生看上去還不錯,但我先不急於答應,看看他為人到底怎麼樣再說……如果忍耐之後的結果並沒有預期的好,甚至一場空怎麼辦?雖然會暫時不高興,但是因為從小內心沒有巨大的缺失,所以不會把這些“失去”看作是需要捶胸頓足的“巨大遺憾”;因為對未來持積極的信念,所以相信未來有更好的結果等著我。
延遲滿足能力不僅能預防女孩遭遇性侵,還能讓一個成年女性內心更驕傲、眼光更高、更懂得選擇。因為孩子從小就習慣自己做選擇,內心對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很清楚,所以不會輕易對任何男生的追求都心花怒放,會規避很多遇到渣男的風險;因為孩子從小不缺愛、不缺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堅信自己是受歡迎的、是值得愛的,不會對別人的追求誠惶誠恐,因為內心從來沒懷疑過自己會無人愛,自己只會在愛自己的那一堆人中,挑一個自己也看得上的。
現實中很多家長的做法正好相反,不但無法讓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延遲滿足,反而生怕孩子會“吃眼前虧”。怕孩子吃虧,在中國家長中普遍存在。甚至很多家長在孩子1歲多時,就對孩子與其他玩伴之間此爭彼讓的自然表現過度緊張和過度解讀。其實質投射出來的是家長自己內心的深度焦慮和安全感缺失,所以才會得出“孩子謙讓=太懦弱、逆來順受”“現在不爭搶=以後會吃虧”的災難性推導。
買個手機可以送一個抱枕,輪到我時沒贈品了。當我一個月只能賺1 000元時,我會覺得我沒得到這個抱枕“吃虧了”;當我自己一個月可以掙10 000元時,是否得到抱枕我覺得無所謂,不覺得自己“吃虧了”。判斷是不是吃虧,關鍵是看你是否在乎沒有得到的東西。只有特別在乎,才會有“吃虧”的感覺,而要做到不在乎,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所以,家長不是教孩子不吃虧,而是讓孩子自己判斷,什麼是“吃虧”,什麼不是“吃虧”?什麼“虧”可以吃,可以不在乎,什麼“虧”不能吃,要爭取?家長應該讓孩子養成有所在乎、有所不在乎的能力,而不是寸土不讓、錙銖必爭,事事都在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增能”“賦權”,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思考、自己做選擇。做到這樣,才是善莫大焉。
3.去道德化
很多家長會陷入一個誤區,覺得要防止孩子遭遇性騷擾,就應該從小增強他們的道德意識。恰恰相反,預防孩子遭遇性騷擾,反而應該去道德化,不要以後天構建的成人視角,處處對孩子的行為做道德評判和譴責。
羞恥心這個武器很好用,以至於很多家長會濫用,千方百計讓孩子有羞恥心,覺得只要孩子對自己有羞恥心,就是一次成功的施教。如同之前所說,有的家長會因為孩子不太情願父母用自己喝過的吸管來喝自己手裡的飲料,而輕易給孩子貼上“自私”的道德標籤。那當孩子未來遇到不想戴避孕套的渣男對自己的拒絕說“自私”時,也會覺得確實是自己的錯,於是乖乖就範。
又比如,研究發現,2歲左右的幼兒,無論男女,都有可能“手淫”,即觸碰自己的生殖器,以感覺舒服為唯一目的。家長其實無須以成年人的視角過度解讀、上綱上線,只需把他的手拿開,心平氣和、語氣沉穩地告訴孩子這樣不好、不衛生即可。
把“自私”“下流”“不要臉”這些話說出來太容易了,但是它造成的負面影響卻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消除。當家長每多施加一次道德譴責,孩子每多感受一次羞辱,他的積極自我概念的構建也會又少一分,直到蕩然無存。當孩子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是負面的,他此生都覺得自己不配當“好人”、交“好”朋友、過“好”生活,那他最終就會變成你最厭惡的那一類人。
做到以上三方面,你就是在給孩子增能、賦權。你的孩子就會形成更積極的自我概念,牛鬼蛇神也自然會因為你孩子散發出來的“氣場”而不敢靠近。讓孩子改變,家長首先要改變,從什麼時候開始?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