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嚮往優秀的願望,兒童也不例外。引導兒童透過富有成效的、對社會有益的渠道去實現自己對優越的追求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責任。
阿勒納博士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與社會沒有任何關係,那麼我們不可能認為他所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
如果兒童不認可社會情感,或者說不認可社會團結一致的觀念,那麼這個兒童,很有可能會變成問題兒童,他們對優越的追求也很難透過對社會有益的活動展現出來。如何來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對社會有益呢?事物的普遍結構是對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的標準。
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絕對有益而無害的。這關乎到絕對真理以及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正確解決,而人生問題同時也受到地球、宇宙和人際關係的制約。
對於兒童來說,一旦他們偏離了對社會有益的道路,他們就無法從負面的經歷中獲得正面的教訓,因為他們並不理解問題的意義。
那麼,對於追求優越的孩子和懶惰的孩子,你會喜歡誰呢?可能有些人會很快地回答,那肯定是優秀的孩子啦!可是,當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對於懶惰兒童來說,表現出懶惰是有好處的。
懶惰的孩子不會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而感到有壓力,儘管他們沒有取得很多成就,但是人們會在某種程度上寬容地對待他們。他們自己不努力,並表現出一種粗心大意、無所謂的懶散態度。可就因為這樣,這些懶惰的孩子,卻經常因為懶惰而成為眾人的焦點。
在心理學上認為,懶惰的兒童之所以會表現得懶散、不努力,是因為這些兒童認為,這種懶散的態度,可以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輕鬆,這是懶惰的兒童“迷惑世人”的一種手段。
當我們面對懶惰兒童的時候,是不是都是這樣的態度:他只是懶而已,要不然他做什麼不成功嘛!
而這些孩子,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覺得自己只是因為懶惰,才沒有成功,這種想法可以保護這些對自己沒有多少信心的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想法,不僅僅表現在兒童身上,一些成年人,也是如此。當我們做某件事沒有成功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來安慰自己的?
一旦這些變現懶散的兒童或者成年人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時候,是不是更容易獲得大家對他們的讚賞呢?因為他們的成就和此前的碌碌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向優秀的孩子,反而很難得到更多的讚揚,因為人們覺得你這麼優秀了,應該可以更優秀,反而對優秀的孩子或成人,要求更高。
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懶惰的孩子很聰明地把大家對他的注意力轉移,放到了他的懶惰上,而不是放在他的能力上。可是當原本嚴厲的老師換成溫和的老師時,懶惰兒童的身上也可能出現轉變,因為溫和的老師理解他們,誠摯地跟他們交流,並賦予了他們新的勇氣,而非削弱他們身上所剩無幾的信心。
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都會有很強的對優越感的追求之心,只不過每個人的表現形式都不一樣。有些孩子會表現得比較懶惰,有些孩子會表現得比較兇悍,而有些孩子可能也會以其他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是,不管是什麼的表現形式,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追求優越。
正如阿勒納博士認為的那樣:“這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都是由一根無形的線串聯起來的,他們構成了完整的生命。我們不能脫離一個人的生活背景來解釋他生命中發生的某一件事,而只能透過研究這件事與已經發生的事情之間的關係來解釋它。”
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形式,我們都可以理解為,這是孩子想要追求優越的一種形式,只不過孩子的認知有限,他們表現出來的往往會事與願違。家長和老師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路線上去,不要讓孩子成為問題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