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兩週週報內容都差不多,看過的可以不用再浪費時間。
時序已經邁入11月,接下來的兩個月,從光棍節、感恩節 到聖誕節,都是"往年”傳統銷售旺季(但今年同期雜音很多, 有可能呈現“旺季不旺“的尷尬局面,但並不影響股價表現 跳過今年、直接反應2022年的樂觀預期),然後跨入2022 年,冀望元旦新年過後再延伸到農曆春節檔期。
我們說的「先蹲後跳」當中「蹲」即將慢慢步入尾聲,接下來的112月就是「跳」的階段(尤其從感恩節到聖誕節這 段期間),開始要反應2022年趨勢、做2022年估值切換。從目前的資訊來研判,2022年蘋果AR/VR眼鏡”也許"會 跟iPhone 14 一起搭配執行,如果成真的話,那麼2022年 的蘋果產業鏈就很精彩了!
最後,我們還是要思考一件事,從去年3Q20至今的這波全 球半導體晶片缺貨潮,很可能會在2022-2023年間結束, 快一點的話3Q22就會看到初步反轉的現象,到時候,這個 跡象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呢? 近期產業趨勢:樂觀看待明年蘋果--「先蹲後跳」的「跳」 即將來臨
1).樂觀看待明年蘋果
在蘋果釋出iPhone 13之前,我們也說過很多次,說蘋果顯 然不會把一些儲備的技術浪費在今年的iPhone 13,因此等 到了 11 ~12月之際,我們不妨直接跳過了無新意的iPhone 13,慢慢地把焦點鎖定到蘋果2022年的iPhone 14及 AR/VR眼鏡等新機(今年"景 氣定調之前的空窗期",繼續如往年的慣性來follow up蘋 果iPhone 13的銷量,似乎也沒有多大意義;日前一度傳出 iPhone 13砍單,so what?反正iPhone 13也就那副樣子 了)。
①蘋果AR/VR眼鏡 消費電子產品講究的是輕薄短小,內部空間可謂是寸土寸金, 過去在摩爾定律還能有效執行下,各類晶片和零元件越做越 小,省下來的空間可以拿來塞更大的電池(電池是目前科技界 最大的短板之一,先不要管新能源分析師們怎麼樂觀預期)。
後來到了 5G時代,貝[]開始有了一種思維,就是"希望"電 子產品的主要計算功能不一定要在產品本身("希望"的意思, 就是so far還做不到),最佳的方式是透過高速高頻5G把計 算功能丟到cloud雲端、委託server伺服器計算,然後再 丟回該電子產品。如此一來,消費電子產品裡面的部分零組 件,則會慢慢消失或者彼此整合成“模組化“零件,這樣一 來,產品就可以做得更加輕薄短小。
但現實很骨感,因為種種原因,這類的雲端計算並未如預期 鋪展開來(也許要寄望將來的5.5G或6G),手機是如此,比 手機還要小的手錶和眼鏡更是如此。
嚴格來說,手機和手錶可能還好,雖然消費者對手機和手錶 的體積重量也有要求,但畢竟沒那麼敏感苛求;不過眼鏡就 不一樣了,眼鏡的體積重量直接影響消費者穿戴體驗和收納 便利性。如果希望眼鏡可以做得更加輕薄短小,當然眼鏡裡 面的零元件越少越小越輕越好,雲端計算就是一個“理想“ 的方案,但現在連手機都做不到,更何況是眼鏡呢?
而蘋果遲遲未能推出眼鏡的原因,很大一部份是整機輕量化、 零元件模組化的程序仍有不小的改善空間。那麼大家可以思考,有沒有其他非雲端方式,也可以做到主要計算功能不在 眼鏡上呢?如果雲端不行,那麼局端可以嗎?
因此,各位可以大膽地猜測,如果蘋果想推出一款輕薄短小 的AR/VR眼鏡,而這款眼鏡so far還無法透過雲端來負責 部分計算功能,那麼iPhone、iPad、MacBook能否順勢成 為擔負AR/VR眼鏡執行的計算載體?所以,我們幾乎可以 想像,蘋果AR/VR眼鏡“也許“會跟iPhone 14 一起搭配 執行(蘋果AR/VR眼鏡,初期可能先鎖定to B的領域,比如: 設計、開發、醫療、工程、維修 .....等領域,售價至少3,000 美元;接著再推出to C版,比如:影音、遊戲、導航、社 群、教育、消費 .....等領域),如果成真的話,那麼2022年 的蘋果產業鏈就很精彩了!
②明年的iPhone 14 a).兩種尺寸共四款機型首先在尺寸方面,明年的iPhone 14系列應該會取消5.4寸 的mini機型,屆時僅會推出兩款6.1寸、兩款6.7寸,兩種 尺寸共四款機型b).劉海消失、雙生物識別.
明年iPhone 14系列新機的劉海應該會大幅縮小,小到只剩 下一個圓點,甚至這個圓點可能還會做得比安卓陣營的還要 精緻美觀(蘋果擁有強大的工業設計師團隊,就算是抄襲別人 的設計,也會弄得更加精美),當然這個圓點也承擔了 Face ID 人臉識別的功能,這個Face ID模組可能會隱藏在鏡頭底下,當需要用到人臉識別的時候 才會浮出來。
另外,電源鍵應該會跟Touch ID彼此整合在一起,這個跟 今年新款的iPad mini 6設計很類似(或者一模一樣),也因 此,有少部分供應鏈認為,明年iPhone 14除了具備人臉識 別的功能之外,還“可能“會搭載屏下指紋識別。
如果成真的話,那麼iPhone 14系列就具備雙生物識功能 了 (但指紋識別這點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C).鏡頭與機身貼平 iPhone 14另一個可能的變化,就是鏡頭會跟機身貼平而不 會突出於機身,而這種設計的方案有兩種,一種是鏡頭模組 縱深高度縮減,另一種則是手機厚度增加。
由於光學攝像頭各鏡片之間存在一定空間,因此想把鏡頭模 組縱深高度壓縮的難度不小,因此iPhone 14鏡頭如果要跟 機身貼平,很大的機率是讓手機厚度增加,好處就是可以塞 進更大的電池、增加電池續航力(前面說過,電池是目前科技 界最大的短板之一),缺點就是重量也會增加(先別急著罵髒 話,因為蘋果也有其他減重的方案,比如金屬中框改採鈦合 金)。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iPhone 14厚度增加、重量增加, 也有可能是增加了一些晶片和零元件,用以支應噺增“的 計算要求(什麼是"新增"的計算要求?配套AR/VR眼鏡?).
d).鈦合金中框 在iPhone 14金屬中框的選擇上,部分供應鏈認為 2022-2023年間,iPhone確實有可能部分高階機型採用鈦 合金材料(推測的時間是2022-2023年間,不一定100%是 2022年。而因為只有高階機型採用鈦合金中框,一開始的 需求量也沒那麼大,所以屆時可能只有一家臺系供應商)。
鈦的特色是強度高、重量輕、抗腐蝕、耐高低溫,而鈦合金 一般還會混合機、銘、鐐、鋁等其他材料,使得鈦合金的硬 度比不鏽鋼高岀3 ~4倍(彈性係數較低,質地更加堅硬),而 且由於較重的金屬比例減少,使得鈦合金重量因此減輕了不 少(比不鏽鋼輕了 10~ 15%),確實符合消費電子產品輕薄短 小的訴求(雖然鈦合金中框一開始只有一家臺系供應商,但往 後隨著全系列推展、安卓陣營也加入,中框供應商勢必也會 增加,而上游鈦合金材料則可關注寶鈦股份)。
然而,鈦的低密度和低導熱係數,也使得加工難度提高不少, 當然也就增加了不少成本。此外,鈦的反射率較低,也比較 容易在表面留下指紋,所以還要另外在表面做氧化物塗層處 理,無形中都增加了更多成本。也因此,上娥保守的說法, 是認為2022年的iPhone 14應該是來不及採用鈦合金方案。
③蘋果概念股 不管怎樣,等到了 11-12月之際(尤其感恩節到聖誕節這段 期間),我們不妨直接跳過了無新意的iPhone 13,慢慢地把 焦點鎖定到蘋果2022年的iPhone 14及蘋果AR/VR眼鏡 等新機效應。
好了,說了這麼多,標的呢?其實還是原來的那些蘋果概 念股,尤其那個將近一年來幾乎腰斬的龍頭個股也快要起死 回生了,等到消費電子的陣風吹來,蘋果概念股必然是首選 的族群。另外,還有一些蘋果在國內培養的第二梯隊,在 11〜12月間陸續透過蘋果認證、2022成為蘋果供應商的概 率也在增加(比如聞泰科技透過蘋果認證,拿到明年新款 MacBook Air組裝訂單)。
整體iPhone "概念"的國內企業,主要包括:整機組裝的 立訊精密(立訊精密在去年收購緯創崑山廠後,目前又在蘋果 刻意扶植下涉足iPhone組裝,且其規模也會越來越大);新 增的蘋果攝像頭企業舜宇光 學科技(港股);SiP/AiP封裝長電科技;SiP/AiP模組環旭電 子、立訊精密(其實SiP/AiP “模組“,說穿了就是SMT而 不是半導體封裝。所以,既然是SMT,立訊精密當然就可以 在蘋果的扶持下順勢去做Mini LED的SMT);
電聲器件及TWS相關的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瑞聲科技(港股);FPC軟 板的東山精密、鵬鼎控股;天線和射頻器件的信維通訊;功 能性器件和光電膠及複合材料的領益智造和安潔科技; Out-Cell外掛式觸控式螢幕和攝像頭的聞泰科技(也就是以前的 歐菲光產能);表面玻璃Cover Lens的藍思科技(不管將來背 板是複合材料或者玻璃,但Cover Lens-定還是玻璃);屏 幕劉海切害啲大族鐳射;電池的德賽電池和欣旺達;鋁合金 或不鏽鋼金屬中框工業富聯、藍思科技、科森科技;HDI手 機板及SLP類載板的鵬鼎控股(臻鼎)、超聲電子;OLED的 京東方A......等。
其中的立訊精密尤其值得特別關注。去年2020年立訊精密 收購了臺商緯創崑山廠,今年才剛涉入蘋果iPhone組裝業 務,就直接代工最新款的iPhone 13 Pro新機,最快2022 年也會進入MacBook組裝領域,逐漸侵蝕臺商廣達的市場 份額。此外,2021年初立訊精密參股臺商和碩旗下的日鎧, 也已跨入機殼相關領域,預料2022年極有可能涉入 MacBook、iPad甚至iPhone機殼(臺系iPhone機殼供應 商,將來大概也只剩下鴻準一家而已;之前,可成金屬機殼 產能已經賣給藍思科技,而和碩旗下的鎧勝、日鎧也早已變 成”泛立訊”陣營了);並且立訊精密也將更加積極地進軍鏡 頭模組、SiP/AiP模組......等領域。
其實 SiP/AiP "模組”,說穿了就是 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直譯為"表面黏著”,大陸翻譯為"貼片") 而不是半導體封裝,而既然是SMT,立訊精密當然就可以在 蘋果的扶持下順勢去做Mini LED的SMT,未來將部分取代 臺商臺表科。
2). Mini LED漸入佳境,2022大放異彩
蘋果的方向已經很清楚了,就是一開始“中大尺寸“新品先 轉去搭載Mini LED背光(背LCD面板的光,即「Mini LED + LCD」)而非OLED(在"中大尺寸’領域裡,Mini LED 背光的成本應該比OLED減少約15%),然後將來有機會再 慢慢滲透到“中小尺寸“領域,除了要逐漸擺脫世仇三星的 束縛之外(蘋果全力發展Mini LED背光的作法,的確可以刺 激三星集團,進而使得蘋果在採購三星0LED上面具有談判 籌碼,最終可能的結果,是蘋果對於OLED和Mini LED兩 種技術都要!)
Mini LED背光的技術本身其實也具備了 OLED幾乎所有的 優點,但明顯又沒有OLED的某些致命的缺點。比如說, Mini LED背光的螢幕,能夠呈現出更黑更出色的黑色,螢幕在太陽底下也能展現出更為明亮的亮度,整體螢幕也能表 現出更為豐富的色彩飽和度與對比度,同時還具備更好的電 源效能、更加省電,而最最最重要的是,它沒有OLED那樣 明顯的老化問題、烙印問題。
除了蘋果以外,全球OLED龍頭的三星,它自己也從今年 2Q21-3Q21起已陸續推出Mini LED背光的電視、平板、 筆記本等新品(家大業大的三星集團,它自己也在推Mini LED產品,而不是採用自家。LED技術),全球Mini LED市 場自2021年起已經快速增溫,目前全球主要LED企業都已 相繼投入Mini LED領域,包括:日亞化、歐司朗、首爾半 導體、富採投控(晶電)、惠特、億光 .....等,國內相關企業則 包括:Mini LED晶片三安光電、裝置商新益昌、蘋果CCL 覆銅板生益科技,以及相關反射膜長陽科技......,以及其他 像是京東方A、利亞德、聚飛光電、華燦光電、乾照光電、 鴻利智匯、國星光電、兆馳 股份、鵬鼎控股(臻鼎)、立訊精密(逐漸取代良率不佳的臺表 科).等。
Mini LED產業化已初顯端倪,2021年起漸入佳境,其實也 暗示著2022年Mini LED產業將會更加大放異彩,相關投 資機會也逐漸浮現。如果只挑三家的話,那麼我們重點推薦 利亞德、三安光電、鵬鼎控股(臻鼎)。
本週推薦:聞泰科技、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利亞德、三安 光電、鵬鼎控股等(重新關注蘋果概念及Mini LED概念 等各類電子零元件;強調一下,是消費電子、各類電子零組 件,而不是半導體族群,因為半導體雖然它還在缺貨漲價, 但每年4Q-1Q是半導體傳統淡季,尤其現階段沒有新的催 化劑)。
2021 ~2022看好之標的:聞泰科技、立訊精密、歌爾股份、 環旭電子、北方華創、中微公司、華卓精科(即將上市)、精 測電子、韋爾股份、中穎電子、卓勝微、士蘭微、傳音控股、 聯創電子、兆易創新、神工股份、三安光電、利亞德、通富 微電、長電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