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瓦迪卡,我是善生。
今天繼續Apple系列,MacBook Pro 2021釋出後,我照例衝了首發。
因為去年買的M1 MacBook Pro是13寸,所以今年就衝了16寸。而且相比14寸,16寸還有140W的PD 3.1充電規格。這是行業內第一次商用面世,屬於未來已來了。
前幾天Apple邀請我參加了個活動,這臺Mac也被擺在了很顯眼的位置上。
本文就來聊聊2021款的日常體驗,以及從13寸 M1 MacBook Pro換過來是什麼感覺。
尺寸和螢幕變化
首先是尺寸。
16寸真的比13寸大了好多,雖然買的時候就做好了思想準備,但收到時候還是有些超出預期。
合蓋看一下,這代M1 Pro相比intel版本略重了一點點,但比13寸的M1可是重了很多。
尺寸變化,導致我的內膽包、單肩包、雙肩包全部滅門,16寸的包市面可選也非常少。雙十一買了幾個包,等收到再來曬吧。
但更大的螢幕,相比13寸可視面積大了很多。無論是照片、影片處理,哪怕是看網頁都要爽了很多。
我和很多人一樣,買之前很糾結2021款的劉海屏,總覺得有些接受不能。
但是說實話,在我用一週後已經完全習慣了。畢竟窄邊框就是正義,尤其是頂部邊框,2021款窄了非常多。
我嘗試用TopNotch隱藏掉劉海,把整個頂框變成選單欄,讓劉海消失。但是又覺得不適應了,相反我還是更喜歡帶劉海的窄邊框。
我放兩張對比圖,你們應該就能感受到了。
和13寸的MacBook Pro放在一起,反而會有一種iPad mini 5和iPad Pro一起的既視感。所以我覺得劉海並不是問題,買之前總會糾結,但用上之後你會忽略掉的。
再來對比下厚度,相比13寸的M1厚了很多,你甚至能看到一些PowerBook G4的影子。
反人類的TouchBar終於消失了,迴歸到了正常的F區。真的是喜大普奔,TouchBar的設計沒問題,好看又極富科技感,但它和好用並不沾邊。
介面變化
這次21款MacBook Pro一改常態,該給的介面一個不少。
想要SD讀卡器和HDMI?蘋果統統都給了,甚至還搭了一個MagSafe磁吸介面。
雷電介面一共是三個,左1右2。之前intel版本是4個雷電口,這次被MagSafe擠掉了一個。
MagSafe也可以看作一種迴歸,在iPhone支援之後,MacBook系列變得順理成章。
充電變化
這次MacBook Pro 2021 16寸首發了PD3.1充電規格,這是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所以也是我毅然決然買16寸的一大原因。
目前已經看到行業開始跟進,不少廠家已經在準備PD3.1充電器的出貨,相信很快就可以看到。
和左側100W充電器對比一下,蘋果這款140W開山鼻祖體積還是要大一些的。
隨手拿出來幾個我常用的100W對比,希望未來第三方140W充電器面世的時候,不要比100W大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想要達到最大功率,必須使用MagSafe充電的形式。實測使用原裝140W充電器供電,27.87V/4.91A,功率達到了137W。
使用雷電介面供電,功率在95-96W左右,也就是說PD3.1充電器向下相容PD3.0。
第三方100W PD充電器,走雷電介面也可以輸出95W左右。
只要是100W PD協議的充電器/移動電源,都可以正常握手。
外接擴充套件
這次M1 Pro / M1 Max,相比我去年用的M1,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效能炸裂之外,更顯著的變化是終於支援了多顯示器擴充套件。
去年M1只能支援一臺顯示器輸出4K 60Hz,現在M1 Pro支援6K 60Hz*2、、M1 Max更是支援4K 60Hz*1+4K 60Hz*1的顯示器擴充套件。
所以我的M1 Pro,就可以外接兩臺4K 60Hz顯示器了。
外接顯示器的選擇
今年更換了更大尺寸的MacBook Pro,外接顯示器自然也要大起來。
我提前準備了明基的PD3220U,來和前年以來一直使用的PD2720U組成雙顯陣列。
系統報告裡,也可以看到兩臺外接顯示器都執行在4K 60Hz。
我一直在說雷電3顯示器的方便,一根線即可完成音影片、資料、供電的傳輸。
之所以選擇明基的PD3220U,我簡單分析一下。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雷電3顯示器,無外乎就是明基PD3220U和停產了的PD2720U、LG 27MD5KL/24MD4KL-B。
LG的問題是產品太老,邊框太寬實在下不去手,27寸的尺寸我也用膩了。
所以綜上,明基PD3220U其實是我最適合我的。32寸 雷電3 4K解析度,四邊超窄邊框,純面板外觀上看和DisPlay XDR還有些相像,也支援VESA支架和旋轉。
但有一說一,明基這個底座設計好多年沒變過了,我也有些審美疲勞了。
雷電3顯示器的優勢,一根線接入MacBook Pro即可搞定全部的資料傳輸。
顯示器除了電源,只插一根雷電線就可以了。
我外接的PD3220U和PD2720U都是雷電3顯示器,都帶有兩個雷電3介面,一個上行一個下行。
MacBook Pro一根線到PD3220U,下行介面再出一根雷電3到PD2720U,實現了雷電3菊花鏈連線。
在雷電裝置樹裡,也可以看到外接情況。我這是先接了一個雷電3擴充套件塢,然後下行到PD3220U,再串聯到PD2720U。其實末端的PD2720U還可以繼續往下串聯,這就是雷電菊花鏈的魅力。
當然2720U已經停產了,新上的是PD2725U。
所以雷電裝置,貴是有貴的道理的,真的是非常好用。
32寸+27寸,兩臺4K 60Hz擴充套件,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日常所需了。
下面放上PD3220U的測試資料。
覆蓋了100%的sRGB色域、86%的AdobeRGB色域、97%的P3色域。
顯示器光度2.2,和標準光度曲線非常接近。
最大亮度239nit,這點我覺得可能是唯一的短板。不過我用下來倒沒覺得掣肘,室內非強光下使用是夠用的。當然我也希望下一代,明基可以把面板的亮度提上去。
出廠狀態未校色,△E僅為1.14,色彩表現會很出色。
當然如果預算有限的話,也可以選擇常規顯示器。直連HDMI或者買個USB-C擴充套件塢都可以,但要注意是否支援4K 60Hz。
明基PD2700U也是一個好選擇,我家裡放的就是這臺。
4K解析度、三面窄邊框,出廠校色,△E可以做到≤3。如果拿來修圖做設計的話,也不用二次校色了。
配件
新買的配件還沒回來完,先聊幾款我覺得不錯的吧,詳細的會放在後面的配件指南里說。
首先是支架,這倆支架都不是新買的,是我用了很久的了。Twelve South 十二南的支架,應該是目前行業內最好的了,Apple官網也有售。
Twelve South Curve
蘋果官網售價428,所以貓店更便宜一些。
這是一個電腦的增高支架,黑白兩款。我更喜歡這個白色,很有格調。
全鋁合金材質一體成型,整體的曲線非常漂亮,也符合蘋果的極簡風格。畢竟Twelve South就是做Apple配件起家的,他家的產品都很有蘋果的調性。
日常可以合蓋放上,然後外接螢幕。
也可以開蓋使用,角度升高,比直接放在桌面對脖子和視野更友好。
這款支架我用了很久了,無論是配色還是曲線,都非常完美。當然價格會貴一些,但和百十塊錢的便宜貨不是一個檔次的產品,趁著雙十一活動可以買個試試。
Twelve South BookArc
這款蘋果官網也有售,價格是499.
貓店會更便宜,也有活動參加。
這個支架是我最早用的,主要針對合蓋外接螢幕的需求場景。全鋁合金一體成型,中間是矽膠外掛。這個外掛在包裝裡自帶三款不同尺寸的,可以根據你的Mac尺寸自行更換。
16寸的MacBook Pro放上去也可以撐的住,外接顯示器或者擴充套件塢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仔細看在邊緣部分還做了CNC高光切邊,細節很豐富。
如果你外接顯示器使用的話,這種支架其實是一個好選擇。最大幅度節省桌面佔用,而且豎置的Mac也依然好看。
Staechi X2 無線藍芽鍵盤
之前有同學問,有沒有蘋果Magic Keyboard的平替推薦,Satechi這個應該是最合適的。
比Apple便宜,整體設計風格趨於一致,也是全金屬+超薄的設計思路。
24寸iMac的鍵盤也是這種設計,當然價格會貴上許多,多了Touch ID。
Satechi這款分X1、X2、X3三款,區別就是是否帶小鍵盤,以及按鍵的佈局排列。
我選的是X2,也就是帶小鍵盤但方向鍵和功能鍵做了最大程度的簡化,進一步縮小鍵盤體積。
10級背光可調,直接適配Mac,常用快捷鍵也都齊全,四組藍芽裝置支援快速切換。
雖然縮減了體積,但數字鍵和方向鍵依然保留了。
手感比Magic Keyboard的鍵程略長一丟丟,在長時間錄入的情況下,會比Magic Keyboard更輕鬆一些。
對比下大F的87鍵,可以看到尺寸差不多,但多了數字鍵。如果你對數字鍵有需求,又不想佔用太多桌面空間,那這款就是最優選。
總結
效能就不聊了,大家也都知道了。使用感覺上,無論是圖片還是影片處理,即使是M1 Pro,也要比我去年買的M1強了很多。
當然其實對我來講,M1差不多也夠用了,無非是記憶體佔用高一些。但M1 Pro / Max除了效能,介面的便利、外接顯示器數量提升、充電效率提升等等,這也是很值得升級的點。去年M1只能外接一臺顯示器,悲催的只能另外隨航一臺11寸的iPad Pro,使用上就比較憋屈。
至於ProMotion高重新整理率嘛,我是沒什麼感覺,一大部分原因也是macOS動畫做的太過絲滑。
相比去年非常冷靜的M1,M1 Pro明顯能感覺到熱量,但依然極難聽到噪音。所以如果對散熱比較在意,那還是建議支架使用。續航方面我沒測試,但直覺要比去年M1弱一些。
至於16寸和14寸怎麼選,我強烈建議你梳理一下自己的使用場景,然後去店裡看看16寸的體積和重量。
如果是intel 16寸換21款16寸,那沒什麼問題,如果是其他尺寸就要掂量一下。
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市面上買不到合適的內膽包、單肩包,要麼又大又沉,要麼又緊又難拿。
比如剛回來的這個Native Union內膽包,16寸並不是全新適配的,所以塞進去就很難拿出來...去年用的13寸就沒問題。
所以這臺13寸的M1,我就純出差使用了。極致輕薄+超長續航,也非常應景。
然後就安心等明年的iMac更新+M2 Air雙持了,希望不會等太久。
OK,基本就是這樣了。
拜了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