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釣魚人,都有過這麼一個概念認知,釣魚時,一定要安靜,不要喧譁,不要吵鬧,因為這樣會驚嚇進窩魚群,最糟糕的,是會導致進窩魚散掉了。
到底這個說法對不對,幾乎很少有人去質疑,以至於更誇張的說法也出來了,就是釣魚的時候,不能大聲說話,甚至打電話也不行,要不然,必然會驚散魚窩。
暫且不說這個說法是對是錯,我們只需要搞明白,魚對外界的感知,分別是怎麼個機制,瞭解這些機制之後,對這個說法就知道如何判斷了。
一、魚對外界的感知
魚作為脊椎類卵生動物,具有大多數脊椎類動物的外界感知器官,也就是有眼睛,能對外界的光線、顏色有感知。
有味覺、嗅覺器官,能對外界的味型進行捕捉、分辨,也有聽覺器官,對外界的聲波進行捕捉、感知、分析。
魚更有靈敏的觸覺器官,也就是兩側面板的感覺線,被稱之為側線,當水中有震動時,能清晰的感知。
魚的側線上,會很多延伸到面板上的小點,這些直徑極為微小的觸點,直接接觸到水體,能讓魚感覺到任何細微的壓力差異。
並且,能夠根據這些壓力差異,判別出方向感,並作出反應。側線這種器官的靈敏度非常高。
不管是不同的魚種,還是同一種魚聚集在一起時,不管是緩慢遊曳,還是劇烈遊曳,從來沒有碰撞現象出現。換而言之,只要是魚的主動行為,很難出現兔子撞到樹樁上的行為。
二、魚的聽覺
魚的聽覺器官很有意思,雖然大多數魚都沒有外凸的聽覺器官,但是,透過解剖學、行為學、電生理學等現代科學的研究。
魚的內餌,有一整套嚴謹、完善的聽覺器官,可以透過捕捉水中的聲波訊號,進行通訊交流、覓食、防衛等行為。
根據上海大學2018年的《魚類聽覺能力研究》論文,利用了心電圖機、水下聲音測量系統,分別以不同頻率的正弦波連續因,對20尾牙鮃的聽覺閾值測定。
基於心電圖對20尾大瀧六線魚的聽覺閾值進行測定,綜合ECG和 ABR兩種方法對20尾鯽魚進行聽覺測試。
綜合結論為,鯽魚的聽覺閾值最低,800HZ就能感知到,聽力最為明顯。而鯽魚是有鰾魚,還具有韋伯氏器,所以聽覺極為靈敏。
而韋伯氏器是大多數硬骨類有鰾類魚的標配器官,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大多數硬骨類魚的聽覺非常靈敏。
咋一看,這個實驗完全驗證了魚對聽覺是極為敏感的,但是,以上實驗是在水下做的測試,在野外環境中,這個實驗資料是不作數的。
三、聲音的傳播和聲音的識別
聲音的傳播,主要依靠介質,只要有介質,聲波就能透過介質的震動而傳播,而且,在水中,因為水的密度比較大,傳播距離和傳播速度遠比在空氣中要更遠、更快。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結論,魚是可以被聲音驚擾呢?答案是否定的,魚的大腦容積非常小,不足以讓其做出應變性極強的邏輯判斷。
魚的行為,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慣性,簡單地來理解,就是一旦某種聲音、震動,讓魚習以為常了,那麼即便是較大的聲音、較大的動靜,也不會讓魚有太大的警惕性。
如果是魚沒有接觸過的聲音,沒有接觸過的動靜,即便是很小的動靜,也會驚嚇到魚群,因此,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結論
如果選擇的釣點,從來都沒有釣友光顧過,那麼大聲說話、打電話、汽車聲,甚至是起竿、打窩等動靜,確實會驚嚇到魚群。
如果選擇的釣點,有釣友經常打窩下杆,只要不是拿著喇叭喊,只要不是拿著大塊石頭、大團的餌團往水裡砸,正常的交流、打電話、打窩、拋竿等動作,是很難把進窩魚群驚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