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的味道來自哪裡?
很多釣魚“老手”拆開魚餌包裝會聞下味道,這種味道是否對魚有效卻未曾瞭解。狗的嗅覺比人類靈敏上千倍,而魚的嗅覺比狗還靈敏,所以很多誘魚成分人聞不到,但是魚卻感受到,人覺得有氣味的東西,可能對魚來說過分刺激。魚的嗅覺需要靠物質溶於水來感受,人靠空氣中的氣體分子感受,感受過程不一樣,能溶於水的不一定能揮發到空氣中,例如白糖、鹽、味精人聞不出味道,但是卻能溶於水。有些氨基酸人聞不出氣味,溶於水卻有味道,魚感受到的氣味更多以氨基酸為主。
目前市場上淡水商品餌的味型有兩種主要分類,香型和腥型,所謂的香型就是穀物炒香的風味,更多是糖、蛋白質在一定的溫度下經過美拉德反應生成的風味物質。而腥味在很多釣友的印象中類似南極蝦粉這些腥味,腥味主要來源水產品體內酶解反應釋放的三甲胺。
在生產成本的限制下,這些味型更多是透過香精來實現,成本低,用量少,人聞著味道重。
香精有作用嗎?
玩黑坑淡水最常用的小藥香虎,就是乙基麥芽酚的乙醇溶液,關於乙基麥芽酚的誘魚效果,目前沒有權威可靠的學術研究證明其有效性,淡水黑坑小藥用得多的地方用香虎反而不管用,有時原塘顆粒才能讓魚放開戒心。阿超認為香精的作用更像形成條件反射的狗聽到的鈴鐺聲,鈴鐺響時狗開始流口水,只是因為鈴鐺聲跟吃形成了條件反射,並不是香精本身的誘魚作用,真正發揮作用最主要的還是餌料裡的氨基酸,其條件反射形成過程:魚受到香精刺激----》魚尋找刺激來源----》刺激源中含有氨基酸----》開始食用。所以當一個環境中某種香精小藥用得多以後,這個地方的魚就會形成條件反射,讓許多人誤以為是香精起到了誘食作用。
香精的危害
有人說某些香精是食品新增劑,況且也只是魚吃,對人沒什麼危害吧。先不說任何新增劑都有劑量要求,很多商家為了讓人聞著餌有味道,覺得值,往往會加大劑量,另外還有許多商家為了節約成本會新增工業用的香精。例如:香虎(乙基麥芽酚)對於面板敏感的人群,可能造成“香虎手”,裸露面板長期接觸後,出現水泡、潰爛、奇癢、脫皮開裂並且久治不好,嚴重影響釣友的身心健康。僅僅是接觸就如此觸目驚心,如果是不小心吃到肚子裡其後果更不堪設想。香精可以在體內積累,魚長期攝食含香精的餌料,造成香精在魚體內積累,如果釣魚人再經常吃這些魚,隨著食物鏈最後積累到了人體身上。權威機構證明乙基麥芽酚過量食用對人肝臟腎臟有影響,可以導致頭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骨骼和關節會提前脆變,甚至導致癌變。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天攝入量不能超過2mg / Kg,某些餌料拆開包裝離好幾米遠都能聞到,這個劑量有多大不得而知。安全範圍內新增的食品,往往只有靠很近才能察覺,目前很多食品已經在國標中限制乙基麥芽酚的新增。
另外香精有自我限量的特性(量小作用大),不能因為新增量小就認為一定安全,香精同食品一同攝入後,人體內產生積累效應,例如二甲基硫醚,低濃度的會引起噁心,食慾減退,高濃度的對中樞神經有麻痺作用。香精中伴隨的丙烯醯胺物質可以造成神經系統的損傷,雜環氨類可以導致多種器官的腫瘤生成。
淡水黑坑常用香精小藥釣魚的釣友,更多隻是娛樂,比較少有人經常敢吃用這些餌料釣到的魚,海釣放生的人雖然有,但是作為出釣成本較高的大部分人來說,打龜成本高,釣到的魚還不拿回去吃的應該算極少數。有些挑剔的釣友,會覺得現在亞婆角的黃腳不如以前的好吃,10多年前亞婆角黃腳肚子裡滿是海蟑螂貝類等天然食物,現在更多的是滿含香精的窩料和麵餌。經常食用這種用含香精餌料釣到的魚,是否值得呢?
海釣面餌的味型
味型是人為的分類,淡水釣中,溫度高時為了避免過快招引小魚過來,一般會用香型多一點,當溫度低時,魚類活動減少,為了提起魚的攝食慾望,往往腥用得多些。近海魚食性較雜,海藻穀物等素食型餌的物件魚種類比較有限,例如海草可以釣金鼓泥猛,但幾乎釣不到鯛科。相反,腥型為主時,不僅各種鯛科類雜食性魚吃,泥猛金鼓也吃。所以海釣中,魚類如果有選擇,一定會優先考慮蛋白質能量高的餌料。就這是海釣餌料幾乎都是以動物型蛋白為主不再區分味型的原因。有些海釣餌料僅僅是添加了不同的色素來代表味型,例如新增黃色表示香型,紅色表示腥型,這種其實不是真正的味型區分。
誘魚的到底靠什麼?
視、聽、嗅、味、觸都可以誘使魚來找餌,例如路亞擬餌的姿態、反光、聲音都能誘發魚去捕食,阿超這裡只分析關於嗅覺和味覺誘魚的主要方面。
魚和其他動物一樣,能量來源無非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所以當魚吃餌料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某種特別的味道,更多是因為魚察覺到了食物含有這些成分。這些物質中,脂肪不溶於水,剩下就是糖和蛋白質的構成要素氨基酸,這些都是能溶於水的。所以誘魚的主體是他們。自然界總共22種氨基酸、鮮甜苦酸各種味覺的都有,例如8種人體必須氨基酸是苦味。甘氨酸、絲氨酸是甜味,穀氨酸是鮮味,例如我們常吃的味精就是穀氨酸鈉。不同的氨基酸對不同魚效果又有差別,例如海鯰、螃蟹、油錐等魚更喜歡腐臭的味道(例如氧化三甲氨、賴氨酸等),用籠子誘這些魚時,餌料最好用動物內臟和發臭的魚,鯛科更喜歡鮮甜的味道(例如甘氨酸等)。所以當物件魚不同時,誘魚的成分也要有針對性的配比。另外還有一些海產品肉類本身的一些內源性物質,例如氧化三甲胺,也具有比較有效的誘魚效果,氧化三甲胺溶於水後,是一種類似鮮甜的味道,但在空氣中不會散發特別的味道。
真有神餌嗎?
餌的效果好壞要針對具體目標魚來判斷,鮮甜的餌去釣底層食腐的魚,或者腥臭味重的魚釣鯛科都是錯誤的選擇。
在相同的條件下,鯛科面餌,效果的好壞跟食材配比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有些面餌用蝦粉作底料,效果並不怎麼好。飼料級的南極蝦凍乾粉成本非常高,幾十元一千克,他們不得不用廉價蝦粉代替,廉價蝦粉灰分(鈣、磷等無機鹽)含量大,蛋白質等其他營養物質少,效果差很多。因為餌料中大部分是無機物,沒有可以繼續酶解的蛋白質。這些面餌往往可以不用冷凍儲存,常溫下不會發酵或者變質。
新手釣友看到別人上魚,往往第一句話就是“用什麼餌上的?”,能釣到魚,是一個體系的過程,物件魚的習性、釣位、天氣、含氧量、溫度、釣餌在有效的水層這些因素的重要性比魚餌重要得多,新手常常關心子線用多粗,用什麼餌。老手對目標魚的習性瞭如指掌,根據具體情況判斷魚情。
阿超認為,瞭解物件魚習性提升釣技,往往比鑽研神餌提升魚獲來得更有效。沒有什麼都能打的神餌,只有對路的餌和差的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