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都有飛地的身影,我國也不例外。在我國存在著各種行政級別的飛地,有存在於省界邊境中的,也有存在於省市縣之間的,甚至是鄉鎮、村子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飛地”。“飛地”的形成與存在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更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每一塊飛地的形成與發展也都有著自身特殊的歷史印記。在社會歷史的發展程序中,“飛地”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政區劃形式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非常突出,對飛地的本身與其所處地方的社會各方面發展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飛地作為一種常見的行政區劃狀態而普遍存在於我國各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引起我們更多的關注,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增強,為了推動區域經濟更好的向前發展,要求我們必須要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打破“一畝三分地”固定思維,才能做到協同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目前我國仍然有大量的飛地存在,其中的廊坊市“北三縣”即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跨省的省級飛地。雖然這三個縣市行政上隸屬河北省廊坊市,但在地理位置上卻被北京市和天津市包裹得嚴嚴實實,從而使河北省中心呈現出了一種鏤空的狀態。雖然廊坊“北三縣”的存在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了,當地及周邊的人們也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但至今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對廊坊“北三縣”做一個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選擇廊坊“北三縣”作為研究物件,從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的現狀、行政區劃沿革、形成的歷史程序及原因等方面進行論述,深入認識廊坊北三縣作為飛地所面臨的問題及給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一、什麼是“飛地”?
1.“飛地”的基本內涵
“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它是指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是卻並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該行政主體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擁有的飛地。當然不同的學者對“飛地”的概念在表達上有一些不同,甚至將飛地等同於插花地。對此問題,楊斌教授在他的論文中專門探討過,給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他認為:插花地是特定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區域內的各個政區(或行政區劃)在形成、發展和變遷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穿插交錯或各種經界不正之地的總稱,將插花地等同於飛地的做法是極為不妥的,因為插花地包括飛地和犬牙之地兩種基本型別。
2.“飛地”的型別
飛地的型別多種多樣,《地理學詞典》把“飛地”分為以下幾種型別:(1)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2)屬於某人所有,但與其成片的土地相分離而坐落於他人土地界線以內的零星土地;(3)某國的一塊土地,在另一國國土之中者;(4)土地的實際坐落,同土地證書上所載坐落不一致的土地。地理學上的飛地,常指因歷史原因,資源分佈與開發,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疏散等需要,在行政區以外,但屬行政區管轄並與之有經濟等方面密切聯絡的土地,如屬於上海市在江蘇、安徽等地的農場、工廠、礦山等。
而《牛津地理學詞典》則將飛地分成了“內飛地”與“外飛地”兩種型別:即狹義的飛地和廣義的飛地,狹義的飛地是特指一國位於其他國家境內,或被其他國家領土所隔開而不與本國主體相毗鄰的一部分領土,這個意義上的飛地主要是在國際與國家領土結構層面上而言的;廣義的飛地則除了上述國際間的飛地外,還包括國內飛地,如省際飛地、市際飛地、縣域間的飛地,以民族、文化等要素劃分而出現的飛地,因經濟資源分佈和分配等因素造成的礦區、農場、林區等飛地,且按照飛地的成因、結構,可以將國內飛地分成歷史飛地、民族飛地和經濟飛地三種類型。
綜上所述,大家對“飛地”根本含義的理解基本相同:“飛地”即指與本行政區域相分離的土地。
二、我國最大的跨省“飛地”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的基本情況
廊坊北三縣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跨省的縣級飛地,所謂廊坊“北三縣”,是指廊坊市下轄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因為這三個縣整體相連且位於廊坊市的最北邊,在地理位置上與廊坊市的其他區縣並不相連,而形成了南北相望的態勢,所以當地人習慣上又將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統稱為“廊坊北三縣”。廊坊北三縣整體地處東經116°45′~117°15′與北緯39°37′~40°05′之間,從地理位置上看廊坊北三縣被北京市和天津市緊緊包裹著,不僅與廊坊市的其他區縣不相連,而且與河北省的其他任何一個地區也不接壤,完全成為河北省一塊“飛”出來的地域。廊坊北三縣整體東西最大直線距離約30公里,南北約43公里,總面積達1277.29平方公里;三個縣總轄24個鄉鎮,7個街道辦,7個園區。根據2021年6月3日廊坊市公佈的《廊坊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北三縣總人口達到了158萬人。
三、廊坊市北三縣“飛地”的形成及原因
廊坊北三縣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飛地,它的最終形成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而且具體的行政劃分都集中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故本文重點對新中國成立之後,河北省與北京市、河北省與天津市之間地域政區的調整加以整理,對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的形成脈絡進行了梳理,將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的形成過程及原因完整的呈現出來。
(一)廊坊北三縣飛地的形成
1.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廊坊北三縣。廊坊北三縣中,三河市和香河縣的建置相對來說是比較早的,大廠回族自治縣的行政建置最晚。直到1955年之前,大廠回族自治縣轄區都是屬於三河縣的一部分。所以在1955年之前,如今的廊坊北三縣的行政區域其實主要是被三河縣和香河縣所管轄的。
(1)明清時期的三河縣、香河縣。河北省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也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明初,中央和地方行政建置基本上沿襲元制,今河北境域分屬河南、山東兩個行中書省。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並裁北平布政司,其所轄郡縣直隸於北京行部。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王朝由南京遷都北京,遂以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部。京師之地直隸於中央,故稱直隸。因南京時為陪都,習慣上稱“南直隸”,而京師之地則被稱之為“北直隸”。京師(即:北直隸)共轄8府、2直隸州、17個屬州、116縣。當時,在今河北境內京師所轄府主要有順天府、保定府、永平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改北京為京師,此時的三河縣屬京師順天府通州;香河縣屬京師順天府。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帝由盛京遷都北京,定北京為首都,北京成為了清朝統治全國的政治中心,直隸遂成為畿輔重地。清初沿襲明制,改布政使司為省,實行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今河北省所轄行政區域稱“北直隸”。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直隸省所轄府、州有:順天府轄通州、霸州、涿州、昌平州、薊州;永平府轄灤州;正定府轄晉州;保定府轄祁州、安州;河間府轄景州;天津府轄滄州;廣平府轄磁州;順德府(不領州);大名府(北部在河北境內)。此外,還置有遵化州、易州、定州、趙州、冀州、深州等6個直隸州及口北三廳。此時的三河縣屬直隸省順天府通州,隸永通道;香河縣屬直隸省順天府。
明清時期河北省的行政區劃範圍與現在的轄區相去甚遠,從行政區劃圖上也能很明顯的觀察到,此時被稱作為“直隸”的河北省的樣貌與如今也有很大的不同。明清兩個封建王朝政治中心所在地---京師也處在直隸省範圍之內,而三河與香河兩縣在此時期內也一直處在順天府的轄區之內。天津正式建市相對較晚,且自明朝永樂年間建城之後也一直都處在直隸省管轄範圍之內,故彼時的北京與天津之間是彼此相連的,河北省的中心是不存在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的。
(2)民國時期的三河縣、香河縣。民國初年地方行政區劃沿襲清制,實行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三河縣、香河縣仍隸屬於直隸省順天府;民國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決定廢除清制,將府(除順天府外)、州、廳名稱一律改為縣,並於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特別區,使其正式成為民國時期的特別行政區,直屬於中央,此時的三河縣、香河縣隸屬於京兆特別區。民國17年(1928年)6月28日南京國民政府因直隸省的“隸”字為專制之遺,含有君權、神權等封建色彩,有背“以黨治國”的主張,國民政府遂依照各省因地定名之意,明令公佈直隸省改稱為河北省。同年,國民黨中央政府遷都南京,並將京兆特別區併入河北省管轄,自此之後的三河縣和香河縣成為河北省的轄地。直至此時,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從地理位置上來講還是緊緊相連的,三地之間也沒有如今這麼明顯的行政劃分,北京市和天津市在行政區劃上還隸屬於河北省。
2、新中國成立之後廊坊北三縣飛地的形成
1949年7月28日,為適應全華北解放後大規模生產建設的需要,華北人民政府第三次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調整現有行政區劃,恢復河北省建制。1949年8月1日,恢復河北省建制,與此同時設立通縣專區,區行政監察專員公署駐通縣,轄13個縣、1個鎮,即:通縣、薊縣、三河縣、香河縣、平谷縣、順義縣、密雲縣、懷柔縣、昌平縣、大興縣、宛平縣、良鄉縣、房山縣及通縣鎮。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對繁雜而又冗長的過程,與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的行政區劃調整緊密相關。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斷髮展,河北省內的區域調整及與相鄰各省市間的調整都十分頻繁,而廊坊北三縣這一全國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飛地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河北省與北京市、河北省與天津市之間從時間上對地域調整做梳理,可以將中國這塊最大的飛地的形成過程基本呈現出來。
(1)新中國成立之後河北省與北京市之間的行政區域調整。北京市與河北省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行政區劃調整集中在1950年到1958年。1950年10月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函告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昌平縣所屬的黑龍潭風景區劃歸北京市領導。1951年11月20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將昌平縣所轄的明十三陵及其附近昌平縣第二區的自石牌坊、大官門、仙人洞、東西山口等5個村以北地區全部劃歸北京市。1952年7月23日,經華北行政委員會批准,將宛平縣和房山縣的一個半區(周口店一帶)及良鄉縣所轄的北車營等3個村劃歸北京市。1956年3月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5次會議透過《國務院關於撤銷河北省昌平縣並將河北省昌平縣所屬行政區域和通縣所屬金盞等七個鄉劃歸北京市的決定》,決定:撤銷昌平縣,將原昌平縣所轄的行政區域(高麗營鎮除外)劃歸北京市,並命名為昌平區。將通縣所轄的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莊、上新堡、前葦溝7個鄉劃歸北京市。1957年9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河北省大興縣所轄的新建鄉劃歸北京市;12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河北省順義縣境內中央機場場區和進場公路劃歸北京市。1958年3月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72次會議透過《國務院關於將河北省的通縣等五個縣和通州市劃歸北京市領導的決定》(議字13號),決定將河北省所轄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5個縣及通州市劃歸北京市;1958年10月,河北省所屬懷柔、密雲、平谷、延慶四縣整體劃入北京市。至此,北京市的區域範圍保持穩定。
(2)新中國成立之後河北省與天津市之間的行政區域調整。天津市與河北省的分分合合比較複雜,兩地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行政區劃調整是斷斷續續的,前後差不多用了三十年。而且在此期間內天津市曾一度被劃為河北省轄市,甚至在1958年到1967年還作為河北省的省會而存在。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天津直轄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在天津市由中央直轄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之前,河北省劃入天津市的區域包括:其一,1950年6月13日,經內務部批准,將寧河縣第九區所轄的北窯村、中心橋、義和莊、河頭、五十間房5個村劃歸天津市塘大區;8月30日,經政務院批准,將天津縣所轄的三義莊、上河圈村劃歸天津市;11月28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漢沽鎮所轄的北塘車站以北至金鐘河北岸及天津縣第七區大梁子等5個村劃歸天津市。其二,1958年2月,天津市由中央直轄市改為河北省轄市,並在4月成為河北省省會。在此後長達9年的時間裡,在天津市與唐山、滄州、天津等專區之間又多次進行了行政區劃的內部調整。1967年1月,天津市恢復為中央直轄市,此後,從河北省劃入的區域包括:1973年7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河北省所轄的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個縣劃歸天津市。1979年5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河北省遵化縣所轄的官場、出頭嶺、西龍虎峪3個人民公社的全部;石門人民公社所轄的西梁各莊生產大隊;小辛莊人民公社所轄的景各莊、趙各莊2個生產大隊,共計50個生產大隊(182個生產隊)劃歸天津市薊縣。自此之後,天津市的區域範圍保持穩定。為了適應歷史的潮流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每個地區的行政區劃也在不同的時代、不同執政政府的規劃下進行調整,河北省與北京市、天津市也不例外。如今的廊坊北三縣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對河北省省內及其與相鄰兩市---北京市、天津市之間的行政區域不斷調整的結果。
(二)廊坊北三縣成為飛地的原因
“飛地”普遍的存在於古今中外,每一塊飛地的形成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烙印。飛地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故而每一塊飛地的形成原因也是不盡相同的,不能同一而論。目前透過能夠查閱到的相關資料,發現記載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形成的原因的資料並不是十分的豐富,有的資料針對河北省與北京市、天津市之間行政區劃所轄地域的調整的記載只不過是寥寥數語,並沒有具體說明;在相關地區的縣誌或地方材料裡也只是記載了相關行政地區調整的範圍、具體時間,針對為什麼作調整卻沒有很明確的說明。基於此種狀況,我透過查閱相關資料並結合實地調研與現實狀況分析,認為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行政因素
自古以來,伴隨著朝代的更迭及社會的發展,政府都會對所統治的地區進行行政區劃上的調整變動,以便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需求。北京市與河北省、天津市與河北省之間的行政區劃調整也是不例外的。北平和平解放之後的1949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組建了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對北京市進行城市建設規劃編制,參與編制的專家一致認為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城市規模將會逐步擴大。經過多次討論,直到1953年10月,闡述北京舊城改建基本原則的《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的要點》正式編制完成。在此《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的要點》中針對北京城市發展的定位十分明確:確立了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以及文化中心的功能、性質和地位;特別強調了北京應該成為中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中心,並且提出北京在未來20年內人口預計達到500餘萬,市區用地面積擴大到600平方公里。1954年10月,市委在《市委關於早日審批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的請示》與《1957年北京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中,又多次重申了上述的城市發展規模的設想。到1958年加上陸陸續續從河北省劃入的各地約15703平方公里,北京市域轄境達到16410平方公里,但建國初期的北京市轄區面積只有707平方公里,粗略計算下來,1958年的北京市轄境已經相當於建國初期的23個北京市了。
天津在20世紀早期的工業發展就已經處在中國的領先地位,以至於當時有著“南上海,北天津”的說法。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天津市,定位都不是非常明確的。直到1955年9月22日,天津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透過的《關於天津市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報告》將天津市定位為:全國性重要的沿海工商業大城市,是全國現有的老工業基地之一。但建國初期天津市的轄區面積比現在要小很多,建國初期它的轄區面積只有1523平方公里,到1979年天津市區域範圍保持穩定之後,至此天津市域轄境達到11946平方公里,是建國初期的將近9倍。
作為新中國正建設發展中的首都,北京市需要與其城市定位相符合的城市規模,並在以後的發展中保留一定的空間是十分合理的,而天津將作為全國性重要的沿海工商業大城市,將來的發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全國兩大直轄市要發展,卻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地域的限制,顯而易見以它們當時的地域規模來說,是很難支撐其對未來發展的定位的。除此之外,還要受到來自於人口增加、機構日漸繁雜、資源匱乏等等多方面的巨大壓力,那麼擴充套件兩地的版圖也成為了勢在必行之舉。緊鄰京津的河北省當然成為了它們最好的選擇,所以在1950年---1979年,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才有大量的區域不斷地從河北省劃入北京市與天津市。最終只剩下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這三個縣還留在河北省,成為今天的廊坊北三縣。
2.水資源因素
河北省與北京市之間的行政區域調整集中在1950年---1958年,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特殊的時期。1953年---1957年是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6年黨的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儘快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並於同年發動了在生產發展上追求高速度,要求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成倍、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以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指標為目標。在這樣的政治經濟社會大環境下,北京市提出“城市建設將著重為工農業生產服務,特別為加速首都工業化、公社工業化、農業工廠化服務”的建設思路,尤其強調把北京建設為現代化工業基地的發展目標定位,也是在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而進行。但是北京的現代工業基礎很薄弱,並且缺乏發展工業所需要的大量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天津市雖然一直以來都是在發展工業,但是在新形勢下也面臨資源短缺的困境。而且隨著北京市與天津市地域面積不斷擴充套件,大量的人口不斷湧入這兩大城市,在原有的基礎上自然資源明顯供應不起日益增長的各種需要,特別是對水資源的需求顯得更加緊迫。水是萬物之源,沒有水就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不管是為城市建設發展需要的生產用水還是為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生活用水,北京市與天津市都難以滿足。擴充套件水資源的儲備量,尋找新的水源也就成為兩大城市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將北京市與天津市緊緊包圍的河北省理所當然的成為兩地最好的水資源來源地。為了一勞永逸,直接將水資源豐富的地域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樣不僅能夠為城市發展保留空間,也能安置大量為城市建設和發展而遷入的人口,最重要的是得到了緊缺的水資源,真可謂是一石三鳥。
所以在1958年的3月份,河北省的通縣、順義縣、大興縣、良鄉縣、房山縣5個縣及通州市劃歸北京市(其中的通縣與通州市劃入北京之後合併),在此後不久的10月份,河北省所屬懷柔縣、密雲縣、平谷縣、延慶縣4個縣整體劃入北京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河北省共有9個縣市被劃給了北京市。而恢復為中央直轄市的天津,在1973年7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也將河北省所轄的薊縣、寶坻縣、武清縣、靜海縣、寧河縣5個縣納入管轄範圍,大大拓展了天津市的轄區範圍。經過如此大規模的區域調整之後,只剩下被北京市和天津市緊緊包裹著的北三縣還留在了河北,北三縣既沒有被劃入北京市,也沒有被劃給天津市,而是成為了隸屬於廊坊市的一塊飛地。
結合河北陸續劃給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這些縣區的資料來看,它們很明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水資源豐富,都有水庫。在北京市與天津市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擴大自身的區域範圍也是發展的必要,向鄰近的河北要水也是情有可原,本身也說的通。但是將河北的這些區縣劃分之後僅僅剩下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這三個縣未免就有些讓人難以理解。而且結合劃分到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這幾個縣區的縣誌資料發現,這些縣區是在決定建設水庫或是水庫建成之後就被從河北省的版圖上划走了,若是說巧合那是很難讓人們信服的。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北三縣沒有劃入北京是因為沒有豐富水資源的緣故,雖然一直沒有得到官方正面的承認,但北京市如此大規模的行政區域調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迅速完成,足以說明其對水資源的急切需求。所以,追根究底還是為了水,將水庫一起要來就是最便捷的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問題。最終,水資源不是很豐富,沒有水庫的廊坊北三縣被剩下來了,留在了河北省。廊坊北三縣周邊的縣區被北京市和天津市劃分之後,也被從地理位置上切斷了與河北省的聯絡,成為了我國最大的飛地。
3.其他因素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昌平縣的黑龍潭風景區、明十三陵及其附近地區是最早劃入北京的地區,與其他由河北省劃入北京市的地域不同,這兩處劃入北京的地域相對較小,並且說明了原因:1950年10月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函告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修整、儲存名勝古蹟,將昌平縣所屬的黑龍潭風景區劃歸北京市領導。1951年11月20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將昌平縣所轄的明十三陵及其附近昌平縣第二區的自石牌坊、大官門、仙人洞、東西山口等5個村以北地區全部劃歸北京市,並在該地區建立明十三陵管理委員會,一切工作由北京市領導,昌平縣人民政府亦派人參加,共同負責護陵工作。當時的北京是最先進技術與人才的匯聚地,將這兩地交由北京市管轄確實也方便直接修整、儲存名勝古蹟的工作的展開,故河北省將這兩處地域劃入北京管轄的考慮也是合理的。
廊坊北三縣在京津兩大直轄市不斷地向河北省要地的過程中被剩下來,它們從地理位置上與河北省的聯絡也消失,最終成為河北省插入京津中間的飛地。從結果上來看北三縣的形成無疑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行政區劃調整的結果,但是鑑於目前能夠查閱到的資料有限,關於它形成的原因也只是從行政因素、水資源因素、文物修整保護因素等方面做了整理和分析。相信以後隨著檔案資料的解密和對外開放,針對廊坊北三縣成因的研究一定會有更加深入的成果出現。
四、“飛地”狀態下的廊坊北三縣
形形色色的飛地在我國普遍存在著,每一塊飛地的形成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刻記著自身特殊的經歷和時代的烙印。在河北省行政區劃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也就是“廊坊北三縣”緊密相連,整體飛出在河北省之外。廊坊北三縣的存在顯得與眾不同,它被國家兩大直轄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緊緊地包圍起來。廊坊北三縣這一全國行政級別最高、面積最大的飛地最終形成經歷了多次調整和變動,前後歷經將近三十年才最終定型。如今的廊坊北三縣總面積達1277.29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了158萬。作為河北的飛地,廊坊北三縣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河北省的經濟特區,也成為了離北京最近的後花園。三河市的高新技術產業是其重要的特色產業,三河市的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更是有著“京東矽谷”的美稱;大廠回族自治縣供應了北京中高檔賓館70%的牛羊肉消費量,境內的大小坨頭遺址、大小坨頭墓群、北塢清真寺等文物古蹟以及留存的景泰藍製作技藝、花絲鑲嵌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凸顯了大廠的文化魅力;香河縣有著“天下第一城”的美譽,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第三、北方最大的傢俱集散地,並且絕大部分傢俱銷往北京。
廊坊“北三縣”處在兩大直轄市的中心,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國家發展政策的調整,比如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及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落戶北京市通州區,以及國家設立了“雄安新區”,使得位於三個中心(北京、天津、雄安)之間的廊坊北三縣的地位越顯重要。廊坊北三縣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其發展的絕對優勢,但是行政區位的限制又讓它現在和將來的發展要應對許多的挑戰。更何況“京津兩大直轄市把河北省行政區劃在地域上分割成南北兩大部分,同時也把廊坊市分成不相連的兩塊,京津兩市直接輻射和影響了其周邊的河北省部分市縣,河北省中北部的經濟、城市組織主要是圍繞京津展開的,從而造成省內行政區劃組織的割裂,使統一的全省經濟地域組織與行政組織相脫節”。
北三縣與它緊鄰的兩大直轄市相比在經濟結構、基礎建設、文化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還是落後很多的。生活在廊坊北三縣的人們,少有對河北的歸屬感,更多的是對京津的嚮往,當地的群眾非常希望能夠將北三縣劃入北京市,雖然這也跟新中國成立之後河北省自身的發展有分不開的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北京和天津巨大的社會發展優勢也在吸引著廊坊北三縣的人們。
(一)整體狀況
1.行政概況。作為河北省的飛地,廊坊北三縣在地理位置上緊密相連,在行政區劃上也十分明確的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我國《憲法》規定的行政區域劃分中,北京市、天津市作為我國的直轄市是省級行政區,在行政區劃等級劃分上屬於一級行政區。而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作為縣級行政區,在行政區劃等級劃分上屬於三級行政區。從行政角度來看廊坊北三縣與北京市、天津市之間的行政等級相差很大,根本沒有平等的話語權。作為河北省廊坊市的縣級行政單位,由於處在京津兩大直轄市中心,有著與河北省其他縣市相比更好的發展機遇與更加便利的條件,各方面的建設與發展也走在河北省前列,在交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承接京津產業轉移與人口外溢等方面有著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廊坊北三縣因為受到行政上的藩籬與限制,和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發展相對比,它們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2.交通。從總體上看北三縣的基礎交通建設還是比較完善的,最基本的公路建設網路基本覆蓋三縣區域。東西向的102國道(即京哈公路)穿插整個三河市而過,在建的京秦高速三河段修通之後,將使三河進入首都半小時經濟圈,京通快速公路可以直達燕郊;102國道橫穿大廠回族自治縣境北部,南北向的271省道(大香線)貫穿整個縣境,為大廠回族自治縣主要運輸線,鄉鎮道路建設也比較完善,形成了以“一高二快七橫七縱”。結合在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廊坊北三縣的道路建設相對於北京市、天津市的來說並沒有那麼完善和健全,路況相對來說也沒有兩個直轄市的好,而且各個縣與北京市、天津市的交界處也還存在著一些在建的路段或斷頭路。但是廊坊北三縣的基礎交通建設還是比較完善的,特別是三個縣都有從北京引進的公交線路,只要是持有北京的市政交通一卡通就可以刷卡乘坐通向三縣的北京公交車,站點之間實行的也是分段計費的消費模式,持此一卡通也可以刷卡在北京乘坐公交與地鐵。在三個縣裡還有相互交叉執行的交通車,往來都十分的方便。當然除此之外,廊坊北三縣的交通還是面臨著比較尷尬的境地:其一是雖然當地要求建設地鐵的呼聲很高,廊坊北三縣至今沒有通地鐵,也沒有經過廊坊北三縣或者是由廊坊北三縣通達兩大直轄市的高鐵線路及城際列車。而此時的北京市和天津市已經分別在市內開通了多條地鐵線,特別是北京的地鐵網路可以說是基本覆蓋了整個北京的主要地區,地鐵的快速、高效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其二是讓人們無可奈何的“進京證”制度。除了要注意限行之外,“進京證”制度讓生活在廊坊北三縣的人們頗感尷尬。在廊坊北三縣中的任何一個縣的道路上,都可以看到大量掛著北京牌照或者是天津牌照的汽車在飛馳,當地人對此現象也都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擁有外地牌照的汽車想要隨意的在京津的道路上行走就沒有這麼容易了,因為進入北京的外地汽車需要辦理“進京證”。進京證制度不僅對生活或工作在北三縣的有車一族的出行造成困擾,更是讓生活或工作在北京市的外地車主同樣感到無奈。在行政劃分上屬於河北省的廊坊北三縣即便是在地理位置上比北京的某些地區更接近北京市中心,也依然要遵守這個進京的制度。這樣的話,對住在廊坊北三縣,但是工作在京津的人們來說就很痛苦了,因為辦理進京證需要準備好駕駛人及其車輛的各種證件材料,而且進京證作為在北京市六環路(不含)以內及六環外個別路段的非北京牌照的外埠機動車進入的臨時通行證,有效時期只有短短的七天,即便是辦理延期,每次也只能延期五天、十二天之後仍然需要到指定辦理點重新辦理證件方能進京,如果沒有及時辦理證件的話,輕則進不了京,重則要受到罰款與扣分的處罰。
3.情感歸屬。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劃分為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域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個地域的人們都帶有著本地區極強的地域特點,這是受當地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影響。但是與其他地區的人們相比較,河北人的特點就沒有那麼鮮明瞭,甚至現在忽然發現已經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或語句來概括河北人的特點了。當下河北人的形象是十分模糊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而且相對於其他地區的人來說,河北人對河北省的歸屬感並不像其他省份的人那麼強,特別是生活在廊坊北三縣的當地群眾。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廊坊北三縣的發展歷史、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係,但更直接的現實原因是廊坊北三縣的發展現狀遠遠落後於京津兩大直轄市。作為國家直轄市的北京與天津的優勢不言而喻,靠近北京、天津的河北省的一些縣市居民更是希望能劃入北京或是天津,毫不掩飾對京津的嚮往。處在北京市與天津市包圍中的廊坊北三縣的人們,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這種感情表達的就更加直接,大多數當地居民都希望北三縣以後可以劃入北京,成為真正的北京市民。北三縣與北京市和天津市相鄰,但北三縣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河北省,受到行政區劃的制約,北三縣的人們無法享受到作為兩大直轄市居民能夠享受到的各種福利。雖然這些年來,北三縣將會併入北京市的的傳言一直都在,特別是京津冀一體化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落戶通州區以及雄安新區的設立,讓人們對北三縣與通州區合併的熱情高漲。而且在網路上也流傳著多種將拆分河北省的方案,但是都沒有得到官方認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但是北三縣當地居民對此態度還是很樂觀的,他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北三縣劃入北京市指日可待。縱然當地群眾對成為“北京人”抱著如此積極如此真誠的期盼是可以讓人理解的,但是相對於河北省來說不得不有些尷尬和遺憾。
(二)京津冀一體化大背景下的廊坊北三縣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其實不算是一個新鮮的議題,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國家開始實施的國土資源整治戰略中就將京津冀地區作為試點地區之一,希望透過合理的規劃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而在2002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組織召集京津冀三地共9個市發展改革部門,分析京津冀區域發展與合作面臨的形勢與問題,形成著名的“廊坊共識”;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最初構思,直至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有明確正式出臺的規劃和檔案,廊坊北三縣都一直處在各個不同時期的規劃中,從沒有被落下。而且廊坊市自2002年起,就對北三縣的發展開展了規劃研究與編制,直至2014年,廊坊市形成了《廊坊北三縣城市空間利用規劃》、《廊坊北三縣區域空間協調發展戰略研究》、《燕郊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廊北新區概念性總體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成果。廊坊市希望透過這些規劃的實施,為京津冀一體化大背景下的廊坊北三縣的發展明確方向,把廊坊北三縣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河北綠色經濟先行區、河北省新型城鎮化配套改革試驗區”。與此同時廊坊北三縣各政府在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這個重大機遇時的反應是十分積極的,主動參與北京重構與功能重組,透過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希望建設“富裕、綠美、幸福”的新北三縣,著力構建城市主體形態和主導產業形態,促進交通與區域對接、產業向園區聚集、園區按城市佈局、農村向社群發展,從而努力爭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贏得主動,成為京津高階要素轉移的重要承載地。隨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三地一體化發展的程序中做出了許多的努力,在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廊坊北三縣不僅是在政策規劃與發展定位中積極融入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趨勢,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改變。而在以後的社會發展建設中,京津冀三地還將會進一步在交通、醫療、教育、基礎設施完善等各方面加強合作,這些能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的便利讓臨近京津兩地的北三縣人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
(三)典型個案---燕郊
提到廊坊,就繞不開燕郊,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三河市是什麼地方,但是聞名全國的燕郊確實略有耳聞,甚至還有人誤認為燕郊是北京城東的一個小鎮。其實燕郊只是廊坊市三河市的一個小鎮,但是它的名氣卻遠遠的蓋過三河市。燕郊地處河北、北京邊界的一個三角地帶,在河北行政地圖上離北京市中心最近的河北省三河市的一個小鎮,雖然在行政規劃上是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但它卻常常以北京東燕郊(燕郊鎮位於北京市東部)的定位而存在著。三河市更是在道路建設、公共交通、通訊網路等基礎設施方面進一步加強燕郊與北京的對接與建設。三河市加強與北京的合作,不斷提高燕郊與北京基礎設施的對接與發展,為燕郊的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聳立在燕郊鎮街道兩旁的高樓大廈密密麻麻,初來乍到的人都會很難相信燕郊只是一個“鎮”,隸屬於河北省三河市的燕郊小鎮隔著潮白河與北京相望,距北京市區僅30公里,比北京的其他縣區距離北京還要近。燕郊鎮的面積只有105.2平方千米,現轄55個村街、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燕郊高新區。燕郊高新區是與崑山國家高新區齊名,全國僅有的兩個由縣級市管轄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也是全國唯一設在鎮域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但尷尬的是燕郊並不是因此為人們所熟知。讓燕郊揚名全國的是它的房子,確切的說是緊鄰北京的房子,所以很長時間以來,燕郊是作為北京快速發展後人口外溢的接盤地而存在,也是聞名全國的“睡城”。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前,燕郊也只是河北省三河市的一個普通小鎮,那時的燕郊作為一個普通的小鎮默默無名。但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重點城鎮建設發展,燕郊這個小鎮利用緊鄰首都的地理位置優勢抓住發展了的機遇,分享了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土地增值與資源外溢的利好,迅速發展甚至是膨脹起來。這座緊鄰北京市因北京而興的小鎮,電話區號不是河北省的0316,而是北京的010。燕郊鎮的大街上奔跑著多是京字開頭的汽車;在燕郊買房子的外地人比本地人還多。經過多年開發建設,燕郊高新區經濟總量已經佔到三河市經濟總量的近70%,已經成為三河市連續六年入圍“全國百強”最重要的發展支柱,成為廊坊乃至河北對接首都北京的重要橋頭堡,相信燕郊的房地產為其經濟發展貢獻不小。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目前學術界對飛地的研究主要以插花地總體研究為主,當然對飛地的相關研究也很多,學者們在飛地的相關研究上也都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是目前的這些研究大都是“飛地經濟”、“飛地工業”、“飛地模式”、“飛地文化”等方面來探討問題的,更加側重的是“飛地”帶來的經濟上的問題和發展前景的研究,對飛地的觀察和分析並不全面,所以飛地研究還有待更加深入的進行。廊坊北三縣作為我國最典型的飛地個案,它的形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它的存在至今對當地各方面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都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1、緊鄰著國家兩大直轄市的廊坊北三縣作為我國現在面積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飛地,在經歷了近三十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之後格局才最終形成。北京市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其作為中央政府直轄市地的地位不斷的在強化,直至今日北京市的行政地位更是無任何一地區可比;而天津雖然經歷坎坷,在作為中央政府直轄市與河北省直轄市之間幾度來回,但最終還是作為中央政府直轄市而向前發展。結合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發展建設情況及北京市、天津市的發展定位發現,北京市與天津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地域限制,受到來自於人口增加、機構日漸繁雜、資源匱乏等等多方面的巨大壓力。擴充套件兩地的版圖也成為了勢在必行之舉,緊鄰著的河北省當然成為最好的選擇,所以在1950年---1979年,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河北省與北京市、河北省與天津市進行了多次的地域調整與劃分。這一時期三地的地域調整,是政府在國家發展層面對行政區劃進行的調整,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順應了國家發展的需要,服從大局,接受行政區劃的調整也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結合廊坊北三縣的狀況可知,當地的行政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對廊坊北三縣作為河北的飛地而存在的現狀還是十分清楚的,北三縣當地的群眾對這個事實也是非常明確的,北三縣在行政上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也是當地和周邊地區的人們瞭解到的一個常識問題。但是畢竟時間過去了太久,當地人對廊坊北三縣形成的具體時間、過程和原因已經不甚瞭解了。而從廊坊北三縣的形成過程來看,與我國其他的飛地對比,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的形成顯得更加被動和無奈。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北省都是不存在廊坊北三縣這塊飛地的,歷史時期的河北省與北京市、天津市在地理位置上緊密相連,在行政區劃上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有如此大的劃分,甚至北京市、天津市一度都作為河北省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斷髮展,河北省省內的區域調整及其與相鄰各省市間的調整都十分頻繁,“廊坊北三縣”這一飛地才在此過程中形成。它的形成與其他飛地的形成相比更有特別之處,因為它不是被直接規劃出來的飛地,而是在河北的領地不斷劃分給北京市、天津市的過程之中被剩下來的。北京市與天津市為了自身的發展不斷蠶食著河北的領地,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都被陸陸續續要走,只剩下如今的北三縣還留在河北省。如果說其他飛地的形成是一個主動地設定過程,那麼廊坊“北三縣”的形成可以說是一個被動的剩餘過程。
3、廊坊北三縣的發展與緊鄰它的京津兩市息息相關,北三縣作為京津產業、人口轉移的承接地之一也是必然的,燕郊的興起與發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出臺,北三縣在今後的發展中肯定還有更大的施展空間。直到今天,不可否認廊坊北三縣作為河北的縣市來說,它的經濟發展成果及建設在很多方面都處在河北省的前列,但是與它相鄰的北京和天津相對比,廊坊北三縣現有的狀態是與它所處的位置有偏差的,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大態勢來看,廊坊北三縣被劃入北京市對雙方的未來發展是最有利的。
(二)啟示
其實關於北三縣即將納入北京的傳言一直是不絕於耳的,與此同時更有各種版本的將河北三分而立的訊息在網上和民間瘋傳,雖然最終事實證明這些傳言都不是真實的,但是也從側面看出,北三縣目前的行政規劃格局還是面臨著許多質疑的。“從區域發展態勢看,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加快建設,將促進高階資源要素加速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北三縣作為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區的重要節點,憑藉獨特的區位和科學發展優勢,能夠充分分享北京城市重心東移帶來的區域融合發展機遇,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置、產業協同創新等領域加快與北京對接”。北三縣政府在“十三五”時期發展的總體定位為京東新城、幸福北三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主動參與北京產業重構和功能重組,加快通州、北三縣同城化發展,打造京東協同新城。所以從目前北三縣的發展定位與區域發展態勢能很明顯的看出來,北三縣將發展的重心明顯的偏向於與北京的對接,更加側重於為北京的建設發展服務。廊坊北三縣依託自身優勢以及外部發展環境,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功能佈局調整要求,確定了北三縣總體定位為“京東新城、幸福北三縣”,從這個規劃定位上也不難看出,北三縣將來發展方向也是更偏向與北京對接的。雖然目前為止北三縣在行政地位上處於劣勢,難以擁有與北京、天津平等的話語權是其進一步發展最大的桎梏,但當地群眾認為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下,北三縣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機遇,並且對北三縣的未來歸屬充滿了期待,相信北三縣將來會從河北分離出去重新進行行政上的規劃,併入北京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所以將廊坊北三縣劃入北京不僅是符合當地群眾的意願,更是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