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天的中國是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廈,那麼,支撐這座大廈的第一根柱樁,是以堅守上甘嶺的軍人為代表的那一代中國人,是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百折不撓的意志重塑了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地位!這就是“上甘嶺精神”!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終於簽署。3年的朝鮮戰爭結束了嗎?從表面上看,雙方從未發生過軍事衝突,但從法律上講,戰爭並沒有真正結束。這只是一個停戰和和平條約。此外,李承晚政府拒絕簽署停戰協定,這意味著,如果中國和朝鮮雙方與韓國軍隊單獨作戰,也不會違反停戰協定。不幸的是,李承晚沒有勇氣獨自去做。在美國主人的壓迫下,他不得不誠實地遵守協議。
在這種情況下,交戰雙方都不敢放鬆警惕,軍隊仍保持警惕。美軍和志願人員將暫時留在韓半島。停戰協議只同意雙方停止派遣更多部隊,但沒有具體說明何時撤離。中國最初派軍隊到朝鮮是為了保衛國家,幫助朝鮮抵抗侵略。既然任務已經完成,中國自然希望儘快撤出志願者,以減輕國家的經濟負擔。在抗美援朝的三年裡,軍費支出佔全國總支出的30-40%,共計62億元人民幣,財政負擔十分沉重。
1954年4月,在日內瓦會議上,中國政府提出在6個月內撤出所有駐韓美軍,但遭到美方拒絕。儘管如此,中國仍繼續每年減少志願者人數,從停戰時的120萬人減少到1958年的25萬人。對於中國的軍事戰略家來說,最好還是繼續朝鮮戰爭。1953年停戰協定結束時的志願軍已經從小米加步槍發展成為擁有自己空軍的現代合成軍,空中優勢不再是美軍的專有財產。從蘇聯購買的大量重型武器和裝備已經生效,志願者們使用了坦克和火箭發射器。雖然他們的數量仍然遠遠少於美國人,他們的質量也不如美國人,但他們已經不再是隻有在受到攻擊時才無法反擊。
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支援火力達到每秒六發,自告奮勇地反擊強度只有六分之一,但美軍步兵依舊被擊潰。金城的停戰反擊之前,志願軍面對著韓國陸軍的強烈攻擊,把槍,坦克,發揮出了相當猛烈的勢頭,讓美國和韓國意識到志願部隊的火力不在是從前那般任人拿捏。加之上甘嶺之戰也證明了,志願軍想要堅守的陣地是可以堅守的。不然李承晚為什麼要簽署合約?在晉城反攻之前,李承晚確實要求,獨自北上。是志願者們的炮彈說服了他熱愛和平,他是真的理解,古往今來的敵對反動派似乎都遵循這種模式。
美國軍隊和1950年一樣,兵力和武器幾乎沒有變化。當美國人站著不動時,志願者們的力量卻在增強。時代的發展顯然是對志願者有利。戰爭繼續著,我們有理由相信前線會向南越走越遠。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不願在任何地方稱霸。人民解放軍和志願軍的將領們是不會為了成績而輕易發動戰爭的。中國沒有軍工複合體需要照顧,最重要的是儘快回來建設一個新中國。
1986年8月,秦繼偉率領楊德志將軍一行訪問北韓。金日成問秦繼偉:“你想去哪裡?”秦繼偉想都沒想就說:“如果方便的話,我想去上幹嶺。”
秦繼偉為什麼去上甘嶺?三十四年前,當時的第十五軍司令秦繼偉指揮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之戰。“上甘嶺之戰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一場戰役,”他晚年回憶道。這有多殘忍?
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福雷特計劃在五天內帶領兩個營攻佔上甘嶺。然而,最終戰鬥發展成一場持續了43天的戰役,雙方派出了約10.3萬名士兵。
在一座3.7公里長的山上,美軍投下了190萬枚炮彈和5000枚炸彈。在高峰期,每天發射多達30萬枚炮彈,每6秒發射6枚,或每平方米土地發射78枚。我們英勇的志願者們發射了40萬發子彈,創下了志願軍戰鬥單位火力密度的記錄。當你抓一把沙子時,其中一半是鐵屑和彈殼。
1958年2月,中國和北韓發表了聯合宣告,表示將撤走所有志願軍,不留下一名士兵。美國一再指責其他國家是侵略者,拒絕從朝鮮半島撤軍,理由是這關係到美國的戰略利益。也就是說,志願軍在宣佈撤軍後,很快就下達了12條撤軍指示,覆蓋了撤軍的各個方面,把志願軍的防衛責任妥善移交給人民軍隊,沒有留下任何隱患。並確保人民軍隊能夠完全接管。
1986年8月,秦基維在金日成的安排下再次登上了上甘嶺舊址。他在597.9高地向“英雄黃繼光故地”深深鞠躬,在537.7高地向躺在那裡的戰友們鞠躬致敬。
晚年,秦繼偉多次深情地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上甘嶺獻身的英雄們,他們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