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很容易,有張嘴巴就能說話。說話又很難,因為一張嘴就容易得罪人。
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幫助我們提升口才,好好說話呢?有的,今天咱們就來一起聊聊這個問題。
一
先來講個劉羅鍋的故事,順便陶冶下情操。有一次,乾隆皇帝帶著劉羅鍋微服私訪,其實就是到處遊山玩水。這一天,二人來到了一處寺廟裡散心。
看著憨態可掬的劉羅鍋,乾隆打算戲耍一下他,讓他出出洋相。於是乎,突然指著不遠處一尊彌勒佛像問劉羅鍋:“愛卿,你說彌勒佛為啥對朕咧嘴大笑?”
咱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換成你,你打算怎麼回答呢?估計空氣會突然變得安靜。劉羅鍋不是你我,只見他胸有成竹地說道:“回稟皇上,殿下是當今的活佛,彌勒佛見了真佛,當然會笑”。
這馬屁拍得著實可以的。
可是,劉羅鍋萬萬沒想到,乾隆還留了後手:“那彌勒佛為何見了你也笑?”
這可就尷尬了,乾隆的言外之意是,莫非你劉羅鍋也是真佛,跟朕平起平坐?那可是大逆不道的罪過。
只見劉羅鍋臉不紅心不跳地回了一句:“彌勒佛衝微臣笑,一是在恭喜微臣遇到了真佛。二是在嘲笑微臣成不了佛哩”。
既然你不正經,那我也不正經。你不按常理出牌,我也不按常理出牌。
二
這只是個故事,但這個故事裡包含了說話的玄機,說話從來不是自說自話,而是要把握住三大原則。咱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阿信是個研究鬼谷子的民間手藝人,典故當然出自《鬼谷子》。
第一原則:聽話聽音,知道為什麼說時再說
《典故》:因其言,聽其辭。
想要說話,先要學會聽話。聽話是指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在鬼谷子的思想裡有兩套語言體系,第一個是語言表達,也就是對方說出的語言。第二個是沉默表達。前者很好理解就是耳朵能聽得見的語言,那麼沉默也是語言嗎?是的。
中國的領導說話往往會有弦外之音,分為陰陽兩面,陽面是公佈於眾的話。而陰面則藏於心底的話。他們不會說,但是藏在心底的話才是真話。因此要聽話聽音,聽出弦外之音。
在別人說完話後,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他為什麼要這麼說?他的目的是什麼?只有充分了解他人說話的目的,才能知道怎樣和對方交流。
如果你聽不出弦外之音,切莫開口。
第二原則,轉方從圓,不得不說時再說
《典故》:未見形,圓以道之。
生活中有很多耿直到可愛的人,往往喜歡實話實說。可是,你說的實話未必是別人想聽的話。俗話說,順情說好話,耿直討人嫌。如果你的耿直表達可以討人歡喜也是可以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容易得罪人。
與其如此,不如“轉方從圓”,採用迂迴戰術。在不得不開口說話時,採用圓融世故的方式打太極是個方法。就如故事中的劉墉巧妙地繞開了“佛”這個主題,抓住“笑”做文章。事實上,顧左右而言他,確實是逼不得已的行為。耿直說話得罪人,就不如圓融說話討人歡喜了。
圓融不是讓你虛偽,而是因為耿直行不通。
第三原則,抓住心鎖,能說的合理時再說
《典故》:揣情,說之法也。
什麼樣的人才叫會說話?鬼谷子的標準只有一個,只說有說服力的話。那麼什麼樣的語言叫有說服力呢?當然是抓住對方的需求。從生理需求到精神需求,每個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說話就像是做菜,要懂得看人下菜碟。說話就是說需求。
是的,和他人溝通時,假如你能夠找到他的心鎖,激發其急切的需求,並能引導這種需求,你才能實現合理表達,高效說服。找到了心鎖,語言就是開啟人心的鑰匙。
以上就是鬼谷子的說話三原則,第一,聽話聽音,知道為什麼說時再說。第二,轉方從圓,不得不說時再說。第三,揣摩需求,能說的合理時再說。說話是有原則的,從不是想說就說,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名言: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本文由鬼谷信原創出品,更多精彩鬼谷子智慧,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鬼穀道”,為你的謀略賦能,助你成為當代縱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