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任務途中,一連車隊行駛在青藏公路上。劉一波/攝
運輸任務途中,一連官兵就地開啟軍用食品,簡單用餐後繼續前進。付青雲/攝
10月下旬某天,西寧降下今冬的第一場雪。聯勤保障部隊汽車運輸某團訓練場上,一連官兵駕駛運輸車組成車隊在雪水中疾馳而過。前方“敵軍襲擾”,突遇“敵情”的車隊迅速停車,齊刷刷地完成一個漂亮的180度漂移,原地掉頭後車隊有序折返。
高原上執行任務,汽車兵經常會遇到冰雪天氣。一連連長孟凡龍說,“我們的戰場在千里運輸線上。”組建71年來,一連黨支部帶領連隊官兵先後參加甘青平叛、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多次圓滿完成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黨支部21次被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6年7月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馳騁在雪域高原上,一連黨支部帶領官兵們上千次往返,將保障物資源源不斷運送至邊關哨卡,打造了一條堅不可摧的鋼鐵運輸線。
“想要站出來,和前輩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一連的榮譽室裡珍藏著37塊獎牌和11面錦旗,它們見證著這支“尖刀”連隊的輝煌戰績。抗美援朝時期,一連在炮火中組建,隨即奔赴朝鮮戰場。1958年凱旋迴國後,一連官兵奉命轉戰西北。1963年剛在西寧駐紮的一連官兵又接到命令,遠赴新疆執行運輸保障工作。
“在路上”是一代代一連官兵生活的常態。指導員劉慶有時覺得,相比於整潔有序的營區,他們更熟悉那條通往邊防哨卡、途中隨時可能遭遇暴風雪的運輸線。
劉慶經常帶領官兵參觀榮譽室重溫連隊的歷史,牆上的黑白照片記錄著志願軍運輸車隊駛向朝鮮戰場的畫面。“一連在炮火中誕生,經過硝煙的洗禮,一代代官兵的紅色基因與戰鬥精神,不能在我們手中丟了。”為此,劉慶曾四處走訪,尋找一連健在的老兵,請他們回連隊上教育課,為如今的官兵們講述過去的戰鬥故事。
但更多的時候,教育課在“線上”進行。常年駕車在外,一連備有一口“野戰圖書箱”,裡面裝著黨的理論知識書籍與官兵常看的各類圖書雜誌。行車休息時,劉慶會組織大家圍坐在一起,守著車看看書,講一講任務途中的心得感悟。
一趟任務短則一整天,長則數十天,車隊拉開,官兵們相見並不容易。為此,他們利用每天晚點名的時間開展微黨課,一句名人名言、一個戰鬥故事、一點有感而發的思考,都可以是大家討論學習的內容。
在劉慶看來,“線上任務是最好的教育”。每次接到急難險重任務,黨員骨幹優先執行是傳承已久的“規矩”。行車途中,路過康西瓦烈士陵園和獅泉河烈士陵園,官兵們會在“進藏英雄先遣連”前線總指揮李狄三墓前舉行祭奠活動。年輕官兵跟隨老黨員一起面向先輩宣誓,要守好腳下的土地。
副班長郝文斌就是其中之一。他於2016年來到一連,聽過抗美援朝時期連隊“黨員突擊車”獨自駛離車隊吸引敵軍炮火的故事,也看過連隊里老黨員、老班長爭相執行任務的場景。“像革命先輩那樣去戰鬥”,是他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初衷。
從那時起,郝文斌就養成了每天加練的習慣。早上跑操時要和同年兵比誰更快,熄燈後練習俯臥撐,在地上鋪一張報紙,每次要練到報紙被汗水溼透才會結束。
今年9月,郝文斌轉正成為一名正式黨員。一次微黨課上,他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大家,戰友們為他熱烈鼓掌。“這是一種無聲力量的感召。”郝文斌說,“聽到、看到那麼多英雄前輩犧牲奉獻、無怨無悔,你必然想要站出來,和他們一起守護好祖國的大好河山。”
“我們的目光瞄向戰場”
“運輸線上沒有戰火硝煙,但我們的目光同樣瞄向戰場。”一連戰士馬騰說,上千次的高原運輸實踐,讓一連官兵學會在實際任務中練兵、用兵。結合任務經驗,他們探索總結出閉燈駕駛五要、車輛隱蔽六法、燈光訊號十種、小路多群直達等各類實用經驗。
去年11月,支部委員、一班長馬騰帶隊參加了一場高原地區的運輸分隊防衛訓練。訓練途中,他們採用三角隊形展開交替掩護進攻,卻發現由於地形限制,行車途中如果要保持隊形,就必然會影響到行車速度。
“不能為了死守隊形脫離了實戰要求,訓練中也要注意對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覆盤總結時,馬騰向連長孟凡龍提出了組訓建議。隨後,支部組織了一場“諸葛亮會”,圍繞戰鬥隊形、實戰意識等方面,鼓勵大家積極討論,建言獻策。
根據近年來的保障運輸經驗,一連官兵創造性地探索總結出了一套戰備物資“箱包化、集約化、小型化”組裝方法和“裝箱上架、以車代庫”儲存方式,大幅提高了應急出動效率。
一些“老式”的優良傳統也被保留至今。抗美援朝戰場上,一連官兵有黨員駕駛“黨員突擊車”吸引敵機戰火的慣例,如今在訓練任務中,一連仍保留有“黨員打頭車”——遇到陌生地域,黨員骨幹先駕車探路,接到陌生地域保障任務,黨員骨幹行駛在前。
作為入伍14年的老兵,馬騰開過很多次“黨員打頭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9月,為邊防連運送保障物資。那是全軍距離首都北京最遠的一個邊防連,想要到達那裡,需要翻過數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達坂。
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馬騰和戰友們沒有公路可走,車隊只能在山路、土路上行駛。盤山公路狹窄,一側是山壁一側是陡崖。路上浮土厚重,前一輛車駛過後路上塵土飛揚,後一輛車幾乎看不到路。
馬騰一路上小心翼翼,以防人車跌落山崖。有幾次倒車時,他能感覺到車輪卡在懸崖邊緣,車廂已經懸空,“生死就在毫釐之間”。最高的一個山峰海拔接近5900米,馬騰感到頭痛欲裂,卻不敢有絲毫分神。9月底的高原天寒地凍,駕駛室裡馬騰緊握方向盤,手心卻直冒汗。一段100多公里的山路,車隊整整走了7個小時。
那次任務返程後,馬騰曾和孟凡龍開玩笑說,“還有這樣的任務再也不要叫我了”。但一個多月後,當一連再次接到為該邊防連運送過冬物資的任務時,馬騰第一時間找到孟凡龍,主動請纓再次上山。
“一切為了前線”
行駛在千里運輸線上,雖然沒有槍林彈雨,但是行車途中也會遇到危險。今年4月,孟凡龍帶隊執行一次運輸保障任務。途中翻越一座海拔超過5100米的達坂時,天空突降大暴雪。他坐在頭車上,看到前方有一輛私家轎車,駛近了才發現轎車由於天氣寒冷動力不足,拋錨在道路中央。
孟凡龍立刻下令車隊緊急停車,但已經來不及了。由於地面結冰打滑,正值下坡的頭車剎車出現故障,控制不住地向前滑去。整個車隊就跟在後面,一旦發生連環追尾,運送的物資將面臨被損毀的危險。
孟凡龍來不及多想,拎起手邊的三角木就跳下了車。他顧不得危險,一把將三角木塞進了車底,下滑的後車輪被死死卡住,運輸車終於停止了滑動。
孟凡龍鬆了一口氣,站起來後才發現,車頭距離私家車只有十幾米遠,如果繼續下滑,只要十幾秒兩車就會相撞。
後來談起此次特情,孟凡龍說,“如果當時三角木不管用,我就直接躺到車輪底下,死也要讓車停下來”。
去年5月,一連所在團接到任務,遠赴西藏某地執行運輸任務。那裡臨近邊境一線,環境極端惡劣,任務非常危險。一連黨支部主動請纓,連隊官兵紛紛寫下請戰書。
“讓我去”“一切為了前線”是請戰書中出現最多的話。孟凡龍回憶說,作為一連主官,“最頭疼”的事就是分配任務,“人人都要去,只好先挑選黨員骨幹,可落選的又要來‘理論’,問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
在一連,任務面前“青年看團員、團員看黨員、黨員看支部”已成為傳統。支部委員、分隊長馮志威感到,這是一種“無形中的言傳身教”。
“不需要講什麼大道理,支部的凝聚力、黨員的感召力,就體現在每一次任務中。”馮志威說。
今年4月的一次運輸保障任務,一連全員出動。途中車隊較長,為了保證安全,支部決定將5名支委穿插安排在車隊中,每個人負責幾輛車。
在翻越海拔5808米的一個達坂時,車隊遭遇暴雪,路面很快結冰,連隊黨支部立即下令各車緊急搭設防滑鏈。情況緊急,馮志威看到不少黨員骨幹大衣也沒穿就直接跳下了車。
“穿大衣戴手套,行動不便,也影響操作靈活性。”馮志威也迅速下車,趴到車底不到1分鐘就搭好一隻輪胎。將自己的車做好防護後,他又和其他幾名支委四處幫忙,迅速幫助整個車隊完成防滑鏈搭設。
回到車裡,馮志威才發現雙手已經被凍僵,反覆趴在車底讓他的前胸被冰水浸溼了一大片,風一吹渾身瑟瑟發抖。
在馮志威看來,沒有什麼比將物資安全運抵邊防哨卡更重要。他忘不了,去年8月底,連隊臨時接到運輸保障任務。官兵們連夜裝車,早上6點出發,下午就將物資運抵任務點。
邊防官兵早早就等候在山腳下,看到車隊來了,他們飛奔過來,站在馬路兩旁歡呼迎接,駕駛室裡的馮志威一下子紅了眼眶。時隔一年再提起,他依然熱淚盈眶,“那一刻就覺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付凱 陳友金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1月04日 08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