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那樣一個動盪不安的戰爭年代中,美國有一位智勇雙全、擅長謀劃的軍事家。無論是他手底下計程車兵,還是美國的政府,都被他的智慧和謀略所折服,這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美國的司令官——馬修·邦克·李奇微。
早在二戰時期,李奇微就嶄露頭角,在一次次戰爭的積累下,他的履歷也越來越輝煌,他對自己的指揮本領也是十分自信。
如果看過《李奇微回憶錄》的人,你很清楚地的就能知道,這樣一個在美國軍方舉足輕重的人物,提到中國志願軍,卻評價頗高,他直言:“中國志願軍是最兇狠也最文明的敵人。”
為什麼李奇微會有這樣的感嘆呢?
原來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李奇微親眼見證了發生在志願軍身上的“奇蹟”,志願軍在5天之內突破了聯合國軍三個師的包圍,最終卻無一傷亡,還在彈藥補給完全不夠的情況下,一彈未發卻原地阻擊了美軍長達6天。
眼前經歷的一切徹底顛覆了李奇微的認知,志願軍的“奇蹟之戰”也給美軍送去了一個響亮的耳光。在炮火至上的美國軍史上,“一槍未打”卻被阻擊多日,這無疑是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李奇微也心服口服,不禁感嘆:“原來仗還可以這麼打!”
接手“爛攤子”的李奇微
1950年的一天晚上,正在朋友家與朋友相談甚歡的李奇微,突然接到了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打來的電話,結束通話電話後,他便匆匆地與朋友告了別。
原來,在朝鮮戰場和中國軍隊作戰的美國軍隊,此時已經力不從心、節節潰敗,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還不幸在車禍中喪生,李奇微正是被叫去當替補的。
接到參謀長的電話後,李奇微立馬動身前往戰場,他以為這一切似乎和往常一樣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又要上一次戰場罷了。沒想到抵達了朝鮮戰場之後,李奇微卻對眼前的景象感到十分震驚。
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軍由於多次犯了指揮錯誤,在戰場上吃了不少志願軍的虧,原本自信囂張的美軍,現在已經毫無鬥志,一個個都像喪家之犬一樣。
美國的許多高階將領,對戰事的轉變也沒有過多的期待,甚至希望趕快離開朝鮮,身為最高長官的麥克阿瑟,多次指揮失誤後,也沒有了剛來時的自信和狂傲。
面對著一群毫無鬥志計程車兵,李奇微無疑是過來收拾了個“爛攤子”。
早在開戰不久後,美國軍方就一直在尋找機會把李奇微調來參與作戰。在車禍中不幸喪生的沃克,是巴頓將軍曾經的部下,他作戰的方式十分勇猛,但是靈活度遠遠不夠,在他的指揮下,戰爭進行的也並不順利,美軍認為是時候該換一個指揮官了,他們就把眼光投向了李奇微。
李奇微在二戰時期和沃克曾是十分要好的戰友,美國軍方想要他來頂替沃克的位置時,他顧及到同僚的情面,並不想讓戰友難堪,便設法拒絕了軍方的請求。沒想到沃克將軍竟然永遠倒在了戰場上,李奇微心裡也很不是滋味。
他到達朝鮮之後,順利的見到了麥克阿瑟,兩個人進行了縝密的談話,麥克阿瑟直言:“不要低估中國人。”
聽完這話,李奇微似乎心裡有了打算,為了儘快掌握戰局,他向麥克阿瑟提出了很多問題。談話結束前,李奇微又問他:“如果我要發起進攻,你是否會反對我?”麥克阿瑟坦然地回答:“第8集團軍現在就是你的,馬修,你覺得怎麼好就怎麼辦吧!”
得到了滿意的回答,李奇微心裡也有了底,麥克阿瑟的讓賢,使得李奇微在朝鮮戰場上大展身手。歷史也見證了,李奇微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但如果不是遇到了中國的志願軍,或許美軍的氣焰會如他們所願,燎起整個朝鮮。
值得敬重的對手
1950年的最後一天,中國的志願軍突然發起了第三次戰役,炮火十分猛烈,一夜之間就突破了臨津江防線。剛剛到漢城任職的李奇微,就趕上了這場硬仗,在冰天雪地裡,還沒安頓好,就走上了戰場。
為了重振旗鼓,他給各路軍官們都下了死命令:“所有軍官必須和先頭營在一起,槍炮聲大作的地方才是你們要去的地方!”為了儘快鼓舞士氣,李奇微閉口不提“撤退”二字,在他眼裡,美軍有著先進的裝備,無論是火力還是補給,都不至於淪為逃兵,被志願軍打的落花流水。
但李奇微畢竟新官上任,即使再有經驗,也並不瞭解朝鮮戰場,還沒等他做好進攻的準備,志願軍已經大規模的向漢城發起突擊,美軍和韓軍的陣地開始被逐個擊破。
志願軍的攻勢之猛,讓李奇微十分吃驚,再回頭看整個軍隊,已經人仰馬翻,李奇微只好下令放棄漢城,暫時撤退。
在這場戰役中,李奇微也親眼見識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力量,也對志願軍產生了由衷的敬意,美軍對於志願軍的衝鋒號聲,似乎已經產生了天然的畏懼,這個軍號聲也成為了許多美國士兵一輩子的夢魘。
作為敵人,李奇微卻十分佩服志願軍以及中國人民的這份骨氣。美軍臨撤出漢城之前,李奇微在指揮部留下一句話:“向中國軍隊指揮官致敬!”
沒想到撤退之後,李奇微卻受到了韓國總統李承晚的質問,“難道閣下指揮的軍隊只會撤退?”李奇微也十分不滿,他直接氣憤的回應:“你可以親耳去聽聽中國軍隊刺耳的軍號聲,可以親眼去看看蜂擁而來的衝鋒隊伍,再看看你們的韓國軍隊是怎麼樣像羊群一樣的潰逃。”
雖然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但是在李奇微的組織下,美軍將大批的火炮、坦克和車輛都整整齊齊的撤到了漢江以南。儘管戰事並不順利,但是李奇微卻看到了志願軍的弱點。
現在看一眼我們的志願軍,其實不出李奇微所料,志願軍徹徹底底的一個軟肋,就是我們的後勤完全跟不上,彈藥基本都靠士兵自給自足。
“後期補給跟不上,裝備消耗過快,武器彈藥嚴重缺乏”,這些都是志願軍所面臨的困境。在沒被李奇微發現這一作戰弱點之前,志願軍每一次的戰線都只能拉到一個禮拜之久。
因為戰士們隨身攜帶的乾糧和武器彈藥,通常只能夠堅持一星期,然後會有後援部隊來接替他們,這也被稱之為“禮拜攻勢”,一旦超過一個禮拜,志願軍就很有可能陷入無糧無彈的絕境。
論裝備和補給,我們完全比不上“胸有成竹”的美軍,但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依然能取得多方面的勝利,無疑是戰士們拼盡全力作戰的成果,中國軍人的堅毅和勇猛,也讓李奇微感慨萬千。
隨著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的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都已經消耗了不少的兵力,因為多次作戰,士兵們已經十分勞累,這時再乘勝追擊,只會給軍隊造成壓力。於是,中國志願軍決定先把戰事告一段落,休養一段時日,再迎接最後的決戰。
沒想到李奇微已經看到了志願軍的作戰弱點,在我軍開始大型撤退時,李奇微不顧上級的阻攔,出其不意的選擇了反攻。
誰也沒想到,落荒而逃的美軍居然敢回過頭來進攻,沒有絲毫準備的志願軍,實實在在的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時追擊而來的美軍,好像殺紅了眼,志願軍為了確保能趕快撤離,一路上想盡辦法躲避,避免與美軍正面交鋒,這一局面也讓人十分痛心。如果不是裝備上懸殊的差距,志願軍也不會大獲全勝後居然還要戰略撤退。
苦苦在前線作戰的志願軍,最好的糧食也只是用米和麵粉磨成裝在布袋裡的粗糧,而美軍的一頓軍用口糧,裡面不僅有肉、青菜、水果,還有餅乾和咖啡,種類齊全、營養均衡。
裝備上,美軍更是有三萬件以上的M-1951防彈背心,可謂是人人都有保障,志願軍卻連鋼盔都沒有,隨身攜帶的粗製濫造的手榴彈,威力還不如美軍的一半。
讓志願軍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作戰,也是無奈之舉,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發展還不成熟,軍工業剛剛起步,怎麼比的了以炮火至上的美國。換句話說,要是我軍當年和美軍有著同樣的水準線,美軍就基本沒有任何勝算了。
能一直頑強戰鬥到第三場戰役,完全是靠著志願軍遠超常人的意志力。
提起與志願軍的交鋒,李奇微總是讚不絕口,他是從心底裡覺得,中國人民是值得敬重的對手。
彭德懷將軍也同樣敬重李奇微,在彭老的戰鬥生涯中,李奇微給他留下的印象也不可磨滅。提起與李奇微的交手,彭老總是百感交集,作為對手,他們勢不兩立,但又難免被對方的軍人意志所打動。
拋開戰爭不談,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軍人。
水淹美軍
受到美軍窮追不捨的猛攻,志願軍也一度陷入了絕境,戰場上幾乎耗盡了全部的氣力,停戰後不僅沒有機會休息,還要馬不停蹄的轉移,將士們甚至累到走不動山路。看到此番景象,志願軍的將領們深感痛心,但也無能為力。
此時39軍的軍長,已經很久沒有接收到後方的補給了,堅守在東線的42軍,也已經斷糧兩天。連肚子都填不飽,更別說繼續戰鬥了,將士們手中攥緊了手榴彈,想要與敵人同歸於盡。
但無論何時都不能放棄希望,儘管士兵們已經做好了犧牲的覺悟,但是各級指揮官的職責,就是帶領著大家儘可能地走出黑暗。
第39軍的軍長吳信泉,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突然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當隊伍撤退到華川湖時,吳信泉看到了華川水庫,心裡開始默默琢磨起來。
嘩嘩的流水聲,似乎讓大家的心都安定了下來,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人民依山傍水生活,都是沾了水流的光,歷史上很多勝仗也是借用了水的力量。
吳信泉心想,華川水庫的蓄水量這麼高,如果把水庫的水蓄到一定程度,再快拉開水閘放往下游,一定能形成不小的衝擊力,就算不能對美軍造成直接的傷害,突如其來的水流,也能打散他們的部隊。
吳信泉的提議很快就受到了各級軍長的贊同,這個時候,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在吳信泉的指示下,志願軍組織了一支隊伍勘察華川水庫的閥門和蓄水量,然後耐心的等待時機的到來。
1951年4月9日,美軍沿著志願軍的腳步也追到了華川湖下,在打探好訊息得知他們要從水庫下游渡過漢江時,吳信泉便果斷下令打開了水閘,水流頃刻便飛流直下。
這時,115師的師長向吳信泉提議直接炸掉大壩,會有更大的衝擊力,吳信泉聽到這個建議,一時間也動搖了。後來他仔細分析了戰局,如果大壩毀掉,水流散去後,美軍很可能就直接佔領了華川水庫,這樣對作戰並無益處。
吳信泉說,“打完仗還要靠這個水庫發電,不能讓美軍佔去了,本來就是不得已的辦法,能少破壞一點就少破壞一點吧。”後來,他折中選擇了炸掉水庫閘門的開關,來加大水勢的攻擊。
隨著華川水庫12道閘門一起放開,還不到一個小時,漢江的水位就急速上升,正在過江的美軍,沒想到碰到如此猛烈的大水,一時間,許多士兵都被衝進了江裡,包括他們的物資和裝備,都被衝的七零八落。
洪澇褪去,地面塌陷、橋樑斷裂,道路也坑坑窪窪十分難走,美軍的坦克多次陷入泥濘寸步難行,先進的武器和物資此時卻成了前進道路上的累贅,甚至連通訊訊號都難以控制,無法與後方的軍隊取得聯絡。
眼看馬上就要追上前面的志願軍,卻遇到這樣的困境,美軍無奈只能原地整頓。過去了整整6天,他們才整編好自己的隊伍。
李奇微也大為感慨:“原來仗還可以這麼打!”本來自信滿滿抓住了志願軍作戰的漏洞,卻沒想到志願軍並不像他想象中的那麼脆弱,在艱難的條件下,不僅撤退有序,還出奇制勝,李奇微也發自內心的佩服中國人民的智慧。
在回憶錄裡,李奇微真摯的寫下:“直到現在,我想起當年那一戰,仍然被中國軍隊的智慧所震撼。”
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一槍未打卻整整拖了美軍6天,等他們再開始追擊的時候,志願軍早已按計劃車退到成川以北部署新的防禦計劃了。美國人再提起這段歷史,無一不感到羞愧,有著如此先進的裝備,卻吃了無數的虧。
反觀中國有名的軍事將領,幾乎都沒有系統的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在戰場上的天賦,似乎是與生俱來。其實不然,每一位革命將士,都是靠著堅強的意志力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堅持下來的,他們在戰場上游刃有餘的經驗,都是靠著一次次的廝殺積累下來的。
我軍每一次取得的勝利,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甚至作戰環境和時機,都像是特意偏向了中國人民。
而中國人民的智慧的確令他們大開眼界,也像麥克阿瑟所說的一樣,“不能低估中國人”,他們並不懂得“山川河嶽、草木皆兵”,還在感嘆“仗還可以這麼打!”然而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藏。中國人民也是靠著骨子裡的血性和非凡的智慧,才能夠一次次的抵禦外敵,保衛好我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