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棺:一座古墓背後的絲路古國傳奇
絲綢之路上曾經分佈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王國,這些王國,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但都在絲綢古道上留下了他們輝煌的一幕。隨著戰爭,自然災害,這些絲路古國,漸漸地消失在歷史塵埃中了,留下了一段段傳奇故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蘭州市榆中縣發現的一座唐代墓葬,神秘的棺槨中,有一塊殘破的墓誌銘,透過拼讀,終於揭開了一個絲路古國的傳奇往事。
這座唐代墓葬,見證一個事實,絲路古國高昌國王的根在蘭州榆中。
1973年8月,在榆中縣城西4公里處朱家灣村,人們發現了一座唐代石棺墓。朱家灣村地處興隆山東側,面對著榆中川區,南面1公里的地方,就是興隆峽峽口,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8月的一天,取土的農民發現了一座墓葬。這是一座穹頂單室墓,朝南面北,墓頂距離地面3米,墓室高3.7米,長4米,寬4米。墓室是用35×16.5×6.5釐米青磚砌成,一部分青磚上還有明顯的繩紋紋。
墓內人們發現了一具石棺,一塊殘破的墓誌銘,以及18件,墓主人隨身攜帶的金銀飾物。隨著墓誌銘的解讀,一個消失絲路古國高昌國王室子孫的蹤影,也逐漸浮出了水面。
高昌國,絲路古國之一。今天人們能記住高昌國,應該感謝《西遊記》這本書。唐初,玄奘大師偷渡出境,孤身一人沿絲綢古道西行,來到戈壁上的高昌國,受到了高昌國王麴文泰盛情接待。玄奘大師和高昌國王麴文泰結為兄弟,並相約玄奘大師學成回來時一定要在高昌國停留三年時間,為他們講經說法。隨後,玄奘大師得到了高昌國大力資助,他們提供嚮導,支援資金,開具文書,使大師得以順利前往印度。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根據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中記述,進行了演繹,就變成了唐僧和李世民結為兄弟。而故事的本來面目,卻被很多人所忽視了。
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原是西域車師國之地,漢武帝開拓西域,在此地屯田,築高昌壘,因此名曰“高昌”。西域都護、戊已校尉都曾駐紮在這裡。據記載,古高昌國建立於公元5世紀中葉,先後稱王的有闕氏、張氏、馬氏、麴氏等,其中以麴氏統治高昌國的時間最長,共傳十代歷時140餘年。而建立麴氏高昌國的麴嘉為“金城郡榆中人”。
高昌,距離蘭州榆中有兩千多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中,榆中麴氏是如何到西域,為何又在那裡登基當上國王的。
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高昌一帶戰亂不斷。究其原因,高昌雖然是個小國,但卻佔據著良好的地理位置,它是控制西域通往中原的咽喉,因此大大小小勢力都看好高昌。為了生存,高昌國不得不依附一些大的勢力集團,給他們進貢。這勢必要加重百姓的負擔,自然就會引發各種矛盾。
從公元460年到公元501年,高昌國內多次發生變亂。先是柔然佔了高昌,立闞伯周為高昌王,伯周死後,少子義成繼位。一年多之後,闞首歸殺胞弟義成而自立為王。公元488年,高車出兵,殺闞首歸而立敦煌人張孟明為王。八年後,高昌國人殺張孟明立馬儒為王,以榆中人麴嘉為右長史。北魏宣王帝景明二年(501年),國人殺死馬儒,推舉麴嘉為高昌王。
麴嘉統治高昌後,充分利用出身漢族的優勢,不僅成功地穩住了政權,而且也使高昌國成為西域三十六國受漢族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據記載,高昌國的百姓多是隴右移民,漢族姓氏主要以張、馬、索、汜、陽、宋、趙等大姓。高昌國房屋大都與中原百姓的房屋基本相同,因氣候乾燥,房屋均為土木結構,屋頂覆土。北魏授高昌王為車騎將軍、司空公、都督秦州諸軍事、金城郡開國公。
玄奘抵達高昌時,高昌王麴文泰熱情招待了高僧。究其原因,不僅因為麴文泰喜歡佛學,而與他的祖先來自蘭州榆中有著直接關係。然而這個信佛的麴文泰在處理國事上一塌糊塗,自高自大,竟然勾結西突厥擾亂絲綢之路。640年,侯君集統帥唐軍越過八百里瀚海,逼近高昌城下,麴文泰被活活嚇死。給玄奘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
麴文泰死後,王子麴智盛出降,延續了140年的高昌國最後消失在歷史的烽煙中了。沒有了國王稱號的麴智盛,被中央政府分為左武衛將軍,賜爵為“金城郡公”。麴智盛在金城廣建府第,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到了麴智盛的侄子麴崇裕的時候,正趕上武則天上臺,需要人鎮壓搗亂的李氏宗族,麴崇裕脫穎而出。在參與鎮壓李唐宗室李貞的戰鬥中,立下大功,被武則天封為“左武衛大將軍”,賜爵為“交河郡王”,可謂風光一時。
風光無限的高昌王室子孫,在這座墓葬中究竟放置了什麼東西呢?
人們進入墓室內,發現墓內放置石棺及其他陪葬器物,最顯眼的就是石棺了,石棺置墓室西側,頭在南足在北.整個石棺用6塊青灰色石板拼成,然後用10個葫蘆形鐵楔鉚著,非常堅固。專家們測量,石棺長235釐米、寬108釐米、高121釐米,底厚20釐米,蓋厚11釐米,幫厚12釐米。
石棺四面分別浮雕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古代墓葬的內四神獸圖案,大體按照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分佈。但在具體細節上,卻有區別,棺主是男性,則為左青龍右白虎,女性則反之。前為朱雀造型,約30釐米大小。雀首向左、左翅前展,右翅貼身。右邊為一四足矯龍,一足前撲,三足踏雲,龍口噴水,龍尾彎曲向後擺動,首尾共長147釐米,高43釐米、背鰭如齒,形象生動。左邊為一巨虎,耳貼於後,身長90釐米,高40釐米,尾長47釐米,四足呈奔走狀,挺拔有趨進感。
石棺內原本應有木質內棺,上遺留有木末及黑漆殘片。可惜的是,古墓遭到了盜劫。盜墓者從墓室頂部進入墓室,將墓內洗劫一空,又砸開石棺後端進行盜搶。並將屍骨棄置棺外。從遺留的屍骨上看,頭顱骨完整,牙齒整齊,初步判斷墓主似為一中年婦人。除此之外,墓室中部留有馬骨及馬鞍,墓內還發現了戒指隨身飾品。
著名考古專家宿白曾對這一唐代石棺進行鑑定,認為是唐代武則天時期石棺墓,專家們對石棺上精美的雕刻讚不絕口,認為此雕刻堪稱唐代石雕藝術之精品。
墓葬中還有金戒指、龍紋圓金牌等物。金戒指內平,外凸,呈半圓形。凸出的頂端鑲嵌有紅寶石一顆,兩側鑲嵌有藍寶石。在紅寶石上兩側還有小寶石,可惜已經遺失,僅存鑲嵌的小坑。
龍紋圓金牌,這是一件模印壓制而成的藝術品,直徑2.6釐米,重4克。圖案為龍形,龍為四爪三趾,龍身下有云紋,龍尾翹起,龍首回望。展現了唐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殘損的墓誌銘雖然裂成六塊,但保留下下的文字釋讀,人們發現墓主人的身份。墓誌銘高55釐米,寬60釐米,共有20行,全部用楷書寫就。
墓誌銘記載,這是唐代交河郡夫人慕容氏的墓,墓主人的名字叫慕容儀。墓葬的年代在唐乾元至寶應年間。墓誌銘上說,墓主人於八月一日,死在金城郡私第,後來葬於金城郡東南九十里的薄寒山之北原也。人們推斷,墓主人慕容氏是交河郡王麴崇裕的夫人,為鮮卑族人,屬於吐谷渾後裔。
吐谷渾本是遼寧鮮卑慕容氏的一個部族首領的名稱。西晉時因兄弟內訌,吐谷渾率領700多部族,準備向東尋找安身之地,可是他的馬卻偏偏向西走,一路翻越陰山,繞過河套。於公元313年到青海南部,與當地的羌人雜居,先後征服羌氐等部族建了國家。人們把鮮卑族首領吐谷渾的名字,當作這個國家的名稱。
這似乎就是慕容氏墓誌銘中說的青海汗國。這個慕容氏的祖先是青海汗國的大將,後來慕容氏嫁給了麴崇裕,不幸溺死於金城,葬於故鄉榆中。
看來“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也在高昌國王和他們後人們的身上得到了印證,而一個絲路古國也將王室子孫的身影留在隴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