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平嶺南,設郡縣,趙佗為龍川縣令。他上任後治理有方,按照郡縣制劃分政區,移民實邊,開墾山林,修築城池,興教辦學,推廣中原文化。趙佗深知南越人之所以被稱為“南蠻”,與矇昧無知、缺少教養有極大關係,於是他大力推廣漢字,“以詩禮化其民”,禮賢下士,遍訪名流。其中有一個趙佗拜師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名士霍龍因避戰亂南來人越,隱居龍川霍山,閉門著書。趙佗聞知如獲至寶,忙請當地長老代為入山,聘請霍龍出山,興辦經館。霍龍耳聞趙佗在平定南越時殺人無數,以為趙是個重殺戮的官宦,拒不出山。趙佗決定親自進山拜師,他與隨從喬裝成越民登霍山進香,趙佗一行直奔霍山太乙巖寺院,進過香後由主持引見霍龍。趙佗誠心向霍龍表白拜師之意。霍龍是個久經世面的名士,一看來人神情儀態,已明白三分,非等閒之輩。他要見證趙佗究竟是殺人魔王,還是愛民官宦,耳聽是虛,眼見是實,他毅然答應收趙佗為徒。趙佗喜出望外,心想只要你肯收我為徒,不怕說不動你。趙佗雖然公務繁忙,仍決心在山上小住。他早上在霍山小山樑跑馬射箭,不忘習武,中午和下午聆聽霍龍授課,傍晚陪霍龍在太乙巖下小石橋邊促膝談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談。
趙佗有意扯到秦王朝統一中國之事,試探霍龍。果然,霍龍聽了臉有怒色,大聲說:“秦皇併吞六國,連年戰亂,弄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趙佗並不惱怒,耐心解釋道:“一個國家,四分五裂,各行其政,互相攻掠,民眾更無寧日。秦並六國,為的是祖國統一,只有國家政令統一,民眾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兩軍對壘,必有死傷,這是在所難免之事。”霍龍聽了,覺得不無道理,兩人感情更加融洽。
趙佗拜師期間,發現寺內一些人大腹便便但面黃肌瘦,不明白地詢問。霍龍也不甚清楚,說:“此病民間稱其為“黃腫病’,山下不少越民也患此病。”趙佗忙命隨從下山急召軍醫火速進山診病,軍醫說這是吸血蟲病,有一種小蟲隱藏在小螺內,這種小蟲進入了人體後就會患此病,並非不治之症,只需把小螺消滅掉,讓小蟲無藏身之地,此病就會逐步減少。趙佗馬上下令出動駐軍協助越民滅螺,並叫軍醫向民間傳授救治方法。趙佗自知真情難隱,便向霍龍把上山拜師目的和盤托出,請求霍龍出山主持教務,興辦教育。霍龍與趙佗相處一段時間後,大大地改變了他的看法,知道趙佗是深明大義、愛民如子的好官,至於平越時征戰殺戮在所難免,情有可原,於是滿口承應。
趙佗拜師求賢目的已達,隨即拜別霍龍下山,霍龍知趙佗日理萬機,不便久留,臨別贈言:“草民才疏學淺,承蒙大人厚愛,自當竭盡全力。今老夫有一言相告。”趙佗忙說:“恩師有何見教,徒兒洗耳恭聽。”霍龍道:“大人志行高潔,豪氣干雲,日後必有大成,作為父母官,以詩書化國俗,以仁義和人心,懲惡揚善,除暴安民,普濟天下。趙佗頻頻點頭:“先生金玉良言,徒兒銘記於心。”兩人依依惜別。
趙佗任龍川縣令時間不長,由於治理有方,古龍川卻成了當時嶺南舉足輕重的縣份,所以趙佗歷代受縣人崇敬,後人為紀念霍龍傳播中原文化的功績,將他隱居的山命名為“霍山”,昔日趙佗進山拜師時騎馬射箭的山樑,後人將其命名為“跑馬崗”,趙佗與霍龍談經論道的小石橋命名為“御橋”,這些遺蹟現在尚存。
內容源於《河源客家古邑傳說》
【策劃/統籌】陳丹佳 蔣才虎 張輝德
【全媒體記者】餘佩
【設計】區潔瑩
【作者】 餘佩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