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縣卡房鄉的豫鄂交界處有個牛衝村。該村位於大別山的崇山峻嶺中,植被茂密,秋日色彩斑斕。
牛衝村走出兩位開國少將。張宗勝(左)1913年出生在牛衝村張山自然村,他1931年參加紅軍,歷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冀中軍區團政治委員、獨立旅政治部主任,曾三過草地、兩越雪山,採取地道戰、地雷戰等方法多次粉碎日寇殘酷掃蕩。參加了平津戰役,抗美援朝。建國後,任瀋陽軍區裝甲兵副政治委員、後勤部副政治委員、顧問等職務。
徐明德(右)1916年出生在牛衝村新屋灣自然村,他15歲參加紅軍,歷任班長、電臺報務員、臺長、報務主任、分隊長,中南軍區司令部直屬第三政治處主任,海軍司令部通訊處處長、黨委副書記等職務,參加瞭解放一江山島、上下大陳島戰鬥、炮擊金門、“八六”海戰和反“小股”作戰等戰役戰鬥。1973年,他擔任海軍司令部“兩查辦”主任,為平反冤假錯案做了大量工作。
這是張宗勝將軍的故居,老房子仍在。
這是徐明德將軍的故居,他的本家侄子在守護。
秋林掩映的這座徐氏宗祠曾是“鐵寺崗戰鬥”的指揮部。1929年,卡房鄉農民暴動在徐向前等領導人組織下,開展得轟轟烈烈。9月,國民黨對鄂豫邊區發動“徐夏會剿”,並對根據地進行騷擾破壞。同月12日,由於蔣馮混戰,前來蘇區“會剿”部隊倉促撤退,我方得此情報後,紅軍兩個大隊配合當地赤衛隊埋伏在鐵寺崗一帶。敵先頭部隊到達時,遭紅軍猛烈襲擊,敵營長被擊斃,戰鬥持續四小時之久到天黑。
這次戰鬥中,我軍以少勝多,消滅了大量敵人。紅軍桂步蟾、陶緒元、鄭富東、陶志堂四名戰士犧牲。當地赤衛隊將四名烈士安葬在徐氏宗祠後山上,四人同碑,碑文寫著:“民國十八年八月在鐵寺崗犧牲紅軍”。建國後,當地政府又在墓地前立了一通紀念碑。
牛衝村張山自然村這座老祠堂曾是紅軍醫院。1932年9月,紅軍醫院及後勤機關遷到這裡,共有傷病員三百多人,醫院行政及醫務人員和保衛人員百餘人。國民黨八十九師的一個團發現了紅軍醫院,包圍了張山。紅軍警衛連立刻阻擊敵人,但敵人分兩路,一路與警衛連激戰,一路包圍醫院,醫務人員聽到槍聲後,立即組織群眾轉移傷員,沒來得及轉移的傷病員和婦幼老弱村民皆被敵人燒死和槍殺。
牛衝村是一片紅色熱土,還是一處綠色山川,這裡的生態環境很好。
村裡村外有很多千年銀杏樹,一棵棵老樹都見證著這裡的風雨變幻。
古樹、老房成風景,秋色濃,美如畫。
一輛輛小汽車開進山,秋色醉倒賞秋人。
牛衝村很多人們搬出了大山,留守的老人吃的都是無公害蔬菜。
這是卡房鄉集鎮上的一個居民小區,這裡居住很多牛沖人,孩子們玩得很開心。
牛衝村正在開發紅色旅遊,賡續紅色血脈。這裡的紅色遺蹟和紅色故事正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們奮進,這裡的山川秀色也使人們難以忘懷。(王天定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