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的那幾年,俄國經濟狀況異常困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拖垮了本就羸弱的俄國經濟,隨後爆發的內戰使得國民經濟雪上加霜。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對外國敵對勢力的封鎖,紅軍的物質供應嚴重不足。戰士們通常缺衣少糧,彈藥和武器裝備也嚴重短缺,紅軍游擊隊的情況更為糟糕。
藏於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新館)中的油畫《政委犧牲》
與此相反,白軍的供應情況截然不同。在外國干涉勢力的支援下,軍官和士兵裝備精良、糧食充足。然而,華工們卻沒有投向他們。他們堅定地和蘇俄勞動人民團結在一起。蘇聯1959年出版的圖書《中國志願者—蘇聯戰爭的神聖參與者》描述如下這一幕。
1918年冬天,頓巴斯被白軍佔領。白軍多次試圖迫使那裡的礦工加入他們,但屢遭拒絕,最後他們決定使用恐嚇手段。白軍把住在礦井附近的中國工人全部趕到一個小廣場上。一名白軍官站在他們面前。
起初,他試圖用甜言蜜語利誘這些華工,“兄弟們,我知道你們的生活很難,來吧,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有英國、法國、德國人的幫助。我們有飛機、坦克、機槍,還有食物和衣服。你們難道還等著當紅軍嗎?他們什麼都沒有,沒有面包,沒有衣服,沒有彈藥,更別說前途了。如果成為我們計程車兵,馬上就發給你們步槍、馬刀,還有戰馬,你們的生活也立刻會好起來”。
但是,中國礦工不為所動。他們站在廣場上,一言不發。過了片刻,白軍軍官見大家仍然沒有動靜,有些不耐煩了。他惱羞成怒地大喊,“混蛋,回答我”。工人們互相望了望,一齊將目光朝向了一位年長一點的礦工身上,他名叫尚振安。他代表工人們對軍官說,“我們是中國人,是根據兩國之間的合同來俄羅斯的。我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當兵的。”他身後所有的中國人也應聲附和說,“對,我們不想當兵!也不會打仗,讓我們回家!”
後來,白軍軍官下令把所有中國礦工關在一節火車車廂中。四天時間裡,不給他們任何吃的、喝的。白軍企圖用這種方法摧垮中國工人的意志,分化瓦解他們。但是,這些都沒有動搖中國工人的抵抗決心。四天後,白軍被迫釋放了他們。
紅軍來了以後,中國礦工們堅決地站在了紅軍一邊。
蘇俄國內戰爭形勢圖
那麼,整個蘇俄內戰期間,保衛蘇維埃政權的中國志願者是怎樣組建起中國連、中國營、中國團等一支支中國國際部隊的呢?
翻開1957年10月出版的第44期蘇聯《星火》雜誌,我看見了這樣一段話:“中國軍團在俄羅斯的一切都是十分嚴肅的,甚至連代表大會都召開了。”
1919年11月18日,主要由華工組成、保衛蘇俄的中國紅軍支隊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當年參加大會的代表人數如今已難以考證,但通過了如下決議:“在俄國組建的中國紅軍國際支隊,是中國工人組織自主發起的,完全由中國人指揮、中國志願革命者參加的武裝力量。一切誹謗,以及高爾察克、鄧尼金、尤登尼奇等白軍將領在協約國支援下糾集軍隊的任何殘酷威脅,都不可能嚇倒中國人民。我們——中國人,願意為被壓迫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犧牲……”
協約國武裝干涉蘇維埃政權示意圖
由此向前推一年零十個月——1918年1月,羅馬尼亞人向蘇維埃俄國發動進攻。前文曾提到的孫富元,此時正在蒂拉斯波爾參加第二革命軍代表大會,他提出成立“中國營”。很快獲批後,這支部隊成為蘇俄第一支以中國命名的建制部隊。不久後,“中國營”併入蒂拉斯波爾紅軍支隊。從此,孫富元、“中國營”以及蒂拉斯波爾支隊,在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戰場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內戰中的蘇俄紅軍
在彼得格勒,旅俄華工領袖單清河也領導成立了一支國際支隊,其骨幹是彼得格勒—摩爾曼斯克鐵路建設工地的中國工人。到1918年10月,該支隊有410名官兵。當時,彼得格勒的黨政軍各界均非常關注這支部隊的成長,讓他們駐紮在基羅奇大街15號的原沙俄憲兵部隊兵營中,對他們進行政治思想教育。
1918年春天,位於烏拉爾地區的彼爾姆省成立了中國志願軍支隊。其中,第三軍第29步兵師下屬的“中國團”,是蘇俄紅軍中最英勇、最強大的中國志願軍部隊之一。第三軍《紅色警鐘》在1918年秋天的一篇報道中說,歸功於團長任輔臣的豐富經驗和卓越組織能力,這支紅軍中國部隊擁有很高的訓練和戰鬥水平,形成了頑強不屈和異乎尋常的吃苦耐勞作風。
1919年,蘇俄領導人加里寧在戈麥爾火車站檢閱國際部隊
1918年年中,俄共(布)中央國外小組聯盟成立了一個籌建紅軍國際部隊的軍事委員會。隨後不久,蘇俄紅軍中國支隊司令部成立,單清河擔任總政委。為表彰單清河的卓越功勳,蘇俄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尼古拉·波德沃伊斯基向他頒授“紅旗勳章”。在嘉獎令中寫道,單清河同志是中國紅軍部隊以及國際部隊的傑出創始人。單清河同志曾率領部隊光榮參加過許多次戰役、戰鬥,抵抗德意志帝國主義、哥薩克白匪、彼得留拉匪幫以及協約國僱傭軍的攻擊,保衛了俄羅斯蘇維埃聯盟社會主義共和國。
紅軍中國支隊司令部的成立,對於在蘇俄紅軍部隊中建立、訓練和補充中國戰士發揮了重要作用。到1919年,中國營、連以及支隊數量大幅增加。傑尼斯·彼得羅夫2019年6月發表的一篇文章說,據不完全統計,內戰中的蘇俄工農紅軍中的中國國際主義者總共組成了至少3個團、5個營和7個連。蘇聯史學家波波夫說,他們編入東線紅軍第三、第四、第五軍,南線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北線第六和第七軍,“積極參加了擊潰協約國軍隊的一次次進攻”。
正如1918年9月15日的《武裝人民報》所說的那樣:旅俄華工正在扛起步槍,組建國際支隊,為社會主義事業奉獻自己的生命……
那麼,這5萬多名旅俄華工國際主義戰士,究竟是在哪裡浴血作戰呢?
文/韓顯陽
素材來源/韓顯陽
責編/林風
編輯/海哲、千里
插圖/千里
統籌/南客
來源: 破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