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普外科門診醫生接診了因患有無痛性膽囊結石、忽略隨訪,導致病情變化的患者陸阿姨。普外科主任柴琛教授提示,無症狀不等於無風險,要小心“不疼的”膽結石!
68歲的陸阿姨,因患有膽囊癌合併肝臟多處轉移、腹膜後淋巴結轉移、癌性腹水,此前已經在上海、蘇州等多家醫院診治,進行了化療、靶向+中藥等治療,看起來狀態很差。醫生詢問病史,得知阿姨在30多歲時就發現膽囊結石,但平時幾乎沒有腹痛、腹脹等不適,所以也未進行藥物治療。家人說,以前阿姨還定期B超檢查,結石大小3cm左右;退休後幾年沒有定期複查。後來覺得右上腹悶脹不適,食慾減退,小便顏色加深,懷疑膽囊結石出問題,到上海、蘇州多家醫院檢查,診斷為晚期膽囊癌,但已經失去最佳手術時機,令人痛心。阿姨家人還說,最近自己的一位親戚,也是因為感覺腹脹不適以為是消化不良,到當地醫院檢查診斷,已經是晚期膽囊癌伴癌性腹水,後來不到三個月就去世了,令人惋惜。
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柴琛教授介紹說,臨床上這種案例比比皆是,確實令人痛心。這些患者的共同點就是無痛性膽囊結石,又被稱為靜止性結石、無症狀結石等。這個無痛性膽囊結石麻痺了患者,很多患者認為膽囊結石如果沒什麼症狀,就不需要手術治療!大家都聽過這句俗語:“咬人的狗不叫”。膽結石也是一樣,最可怕的不是它讓人腹痛、背痛、發燒,而在於它癌變難以被早期發現,有些膽囊癌患者甚至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不適症狀,在長達數十年中錯失治療良機。無症狀的膽囊結石,通常被肝膽外科醫生們稱為“沉默的殺手”——平時不痛不癢,可一旦等到出現問題就會給患者的生命帶來極大的威脅,比如膽囊癌。
柴琛教授解釋,膽囊癌是指發生在膽囊內的惡性腫瘤,是較常見的膽道惡性腫瘤之一。2015年膽囊癌發病率在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18,死亡率排名第11。膽囊癌發病率雖然比較低但死亡率高,膽囊癌具有惡性程度高、容易出現遠處轉移,病程早期缺乏特異性症狀而不易診斷,對放化療不敏感、缺乏靶向治療藥物等臨床特點,導致膽囊癌總體預後很差,資料顯示,5年生存率不到5%。近年來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膽囊癌的發病率有緩慢上升趨勢,跟膽囊結石發病率上升和社會老齡化有關。
“無症狀不等於無風險,‘不疼的’膽結石有時候更要命!對於那些存在膽囊癌高風險因素的患者,還是要積極手術。”柴琛教授強調道。(何戰洋)
【附】相關知識:
臨床研究發現,膽囊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以下幾個因素:
1.膽囊結石
膽囊結石患者患膽囊癌的風險是無膽囊結石人群的13.7倍。在膽囊結石患者中,單個結石直徑>2 Cm者患膽囊癌的風險是直徑<l cm者的10倍。
2.膽囊息肉
臨床上真性膽囊息肉其實並不多,絕大多數膽囊息肉為假性息肉,多為膽固醇結晶和炎性息肉,無癌變可能。真正的膽囊息肉是指絨毛狀腺瘤,可以癌變,臨床上要密切注意。膽囊息肉具有惡變傾向的特徵如下:(1)息肉直徑>10 mm;(2)膽囊息肉合併膽囊結石、膽囊腺肌症等。
3.胰膽管匯合異常
胰膽管匯合異常是一種先天性畸形,喪失Oddi括約肌控制功能,胰液逆流入膽囊,引起黏膜惡變,在組織學上多表現為乳頭狀癌。
4.肥胖症和糖尿病
肥胖與多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相關。肥胖症者可明顯增加膽囊癌發病率,其BMI每增加5 kg/m2,女性患膽囊癌風險增加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肥胖症引起的代謝綜合徵可增加患膽囊癌的風險,如糖尿病是形成結石的危險因素,糖尿病與結石協同促進膽囊癌的發生。
5. 年齡和性別
膽囊癌偏好女性。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2-3倍。膽囊癌發病率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60歲以上的膽囊炎病人癌變率急劇增加,佔總病例的70%~85%。膽囊癌發生的平均年齡為62~65歲。
6.膽囊癌家族史
膽囊癌患者的直系親屬的易感性明顯升高,是普通人群罹患膽囊癌風險的數倍,但不像乳腺癌那樣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目前沒有找到非常明確的基因在膽囊癌變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目前的基因檢測判斷其患膽囊癌的風險價值不是很大。